■朱藝璇 徐呈康/
江西師范大學
高校思政教育應該緊緊把握新時代的主要思想內涵與目標任務,構建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業態,運用豐富有趣的資源和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方式,讓高校思政教育走向新的境界,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體驗式教學是根據學生基本認知特征與學習規律,通過創設學生經歷過的、實際情境,融入和呈現相關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理解知識,更好地發展學生相關能力和培養學生相關情感的教學方式。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思政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思政教育內容缺乏趣味性、思政教育方式缺乏多樣性等,高校思政教育教師應該根據問題改進教學策略。
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是思政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運用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采用灌輸式與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學,引入的思政教育內容理論性較多,案例較少,且無法反應當前高校存在的熱點問題,無法反應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是結合教材內容簡單講授。同時,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個性品格和興趣愛好不同、思想道德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同,教師也應該運用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內容,但是實際教學中無法有效落實,而且無法對大學生的相關實踐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
當前高校在實施體驗式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總體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大多比較寬泛,沒有對其進行細化,無法根據細化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由于高等教育分為理、工、農、醫、文、史、法、哲、教育、經濟、管理、軍事共十二大學科門類,不同的學科門類又分為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所以其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各不相同,不同專業的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各不相同。當前的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僅僅規定了宏觀與大類的教學目標,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科門類和專業進行細化,所以創設的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缺乏層次性,無法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總體而言這些內容是非常繁多的,形式也比較多樣,一些知識本身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近現代史和形勢與政策,另一些知識則抽象難懂,比如馬克主義哲學。很多思政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之時,往往只能根據教材內容講解,無法引入豐富的圖文資源與案例教學,無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無法突出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使得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
對于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思政教師應該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課程內容,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但是,一些教師在課堂情境體驗式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較少開展課外情境體驗式教學,無法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思政教育活動,使得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受限,無法通過各類方式學習思政知識。
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的問題,教師應該通過引入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內容的方式展開教學,先分析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之后結合思政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針對性教育,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進行分層教育和專項培養,同時通過日常觀察、運用新媒體工具監督與指導學生,對于大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進行及時提醒,給出建設性的建議,指導大學生更好地改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平臺與新媒體工具進行針對性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1]。
例如,由于移動互聯網與智能設備的發展與普及,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可以運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方便地獲取各類信息,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會受到游戲和視頻的影響荒廢學業;有的大學生會出現攀比心理,形成超前消費主義,通過校園貸、網絡貸、小額貸等各種途徑購買自己承受范圍之外的產品。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中間存在的熱點問題,教師應該結合思政教育課程進行針對性教育,比如對于超前消費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思修與法基”的課程,指導學生建立理性消費觀念,并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還可以進行適當的基礎理財教育。
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的問題,高校以及思政教師應該根據本校的不同學科門類與不同的專業內容,結合國家推出的課程思政教育總體規劃部署,細化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專業體現出層次性。從課堂情景體驗式思政教育和課外情景體驗式思政教育兩個方面出發,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習時間、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基本水平等,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引入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讓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都能夠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培養效果[2]。
例如,針對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學習以上相關專業的學生大多會走向思想研究與教育教學崗位,所以高校應該結合思政教育的總體要求,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實踐內容教學,實行三位一體式的思政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認知與理解相關內容,更好地把握思政政治知識的深刻內涵,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知識教學,加強常見法律、國家安全方面的案例教學。針對農學、醫學等學科的教學,由于這些專業的學生學習任務較重,高校可以適當減少思政教育的理論教學內容,多進行典型案例與實踐類的教學,從而讓這些專業的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思政內容對于實際生活的重要作用,從而自主地參與思政學習。
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缺乏趣味性的問題,思政教師應該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內容,從實際生活中和互聯網上收集和整理與之相關的各類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各類圖片與漫畫,可以是文本資源與案例素材,可以是影視劇或者紀錄片,可以是個人的對話等。教師除了將以上內容制作成多媒體電子教學課件、微課視頻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這些資源編寫劇本,進行角色扮演,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與思政相關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3]。
例如,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愛國主義思政教育,教師可以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的內容,引入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簡史文本和圖片,引入《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等電影片段,引入《創新中國》《大國工匠》《厲害了我的國》等紀錄片片段,創設生動的課堂情境。通過生動、直觀和形象的情境內容的展現,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我國的百年屈辱史,形成強烈的民族屈辱感;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我黨歷史上做出的杰出貢獻、建軍的艱難險阻、建國的艱辛歷程,形成強烈的責任感與自信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自建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體會到祖國的日益強大,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同時,對于法律法規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融入社會中的各類案例進行教學,比如像“校園貸事件”“高鐵霸座”事件等,這些生動的案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認識到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認識到如何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
對于高效體驗式思政教育而言,高校與思政教師除了改革和創新思政教育內容,運用以上方式開展各類教學之外,還應該實踐更為多樣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比如,思政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與研討活動,可以運用現代網絡與新媒體進行網絡教學,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實踐,從而通過多樣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更為有效地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與思政相關的專題研討會、思政學習交流活動、競賽活動等,指導學生結合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個人規劃與職業規劃等,比如可以結合“改革開放40年生活變化”開展研討會,可以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開展辯論賽。教師還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新時代的相關內涵、中國近現代史的線索等內容制作成微視頻,導入到教育平臺或微信公眾號中,幫助大學生隨時學習和鞏固。教師還可以引導大學生參與各類調研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參與環保調研活動、當地民生調查、法律宣傳等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體驗式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改進途經,其中主要的問題有思政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思政教育內容缺乏趣味性、思政教育方式缺乏多樣性,結合這些問題所創設的改進的途徑包括引入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內容,落實層次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創設豐富性的思政教育情景,實踐多樣性的思政教育方式,高校和思政教師可以根據現實情況,有選擇地引入和落實相關教學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