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世龍 梁艷青/沈陽化工大學
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不僅扮演著為社會輸送技能型、知識性人才的角色,而且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智力和物力保障。過去,高校發展學生黨員存在著過分看中學習成績的怪現象。對發展對象的思想表現考察監督手段則相對單一。間接的出現理想信念不夠堅定,把入黨定義為謀求個人發展,打造擇業就業競爭資本的[1]個別人出現。
當前,高校學生的主體是95后、00后,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思想開放、追求個性、自我意識強,生活在物質水平極其豐富的環境中,從小被呵護長大。集體意識和觀念需要不斷學習和完善,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時,仍面臨難以取舍,把握不好尺度等問題出現,需要黨支部在黨員教育過程中不斷優化豐富教育管理手段。
過組織生活是黨員實現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卻存在認識上不夠重視的問題。
支部書記和支委會扮演著教育管理黨員的重要作用,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支部書記和支委會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支部的創新高度,需要黨務工作者不斷學習和深入調研,深度挖掘和豐富教育元素,若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學術科研脫節,無法契合學生發展成才的實際需求,則難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2]。
每個黨支部都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在內部建設中要緊貼工作實際和支部現狀,做“本地化”的延伸和發展,不能生搬硬抄,保證規章制度對實際工作的指導和規范,在規范化建設中,還需在此方面進一步強化和優化。
黨務工作者缺乏創新動力和改革的方向,在互聯網時代,事物更迭迅速而又徹底,所以組織者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適應新環境和新挑戰。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很多是年輕的輔導員,他們工作有干勁,但是學生黨務工作經驗相對不足,自身理論素質和工作水平也良莠不齊[3];未能將思政元素、黨務元素、時代元素、新媒體運用等有機融合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的重要使命任務,但就其教育效果而言,在具體實踐中尚無特別有效的檢驗手段。考察行動容易,檢驗思想較難。思想政治教育只落實在開大會上,教育效果只落實在思想匯報等紙面上,在具體教育管理過程中,忽視了實踐育人、實踐考察的作用。
首先要抓制度建設,因地制宜將各項黨內規章制度細化到支部層面,甚至細化到個人層面,擴大規章制度的深度和廣度,讓規章制度下基層,讓規章制度走進普通黨員的日常工作生活點滴。認真組織黨規黨紀和制度學習,使黨員在行動上有約束,生活上有指導、工作上有標尺,對規章制度有敬畏、對違規違紀有警覺。黨支部層面則重在落地執行,嚴肅程序和執行標準,不能讓規章制度進了“文件柜”,成了“花瓶”。在支部和黨員兩個層面齊抓共管,支部規范化建設才有章可循,運轉才會暢通高效。
黨支部要發揮立德樹人作用,通過系列化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年齡和思想階段的黨員,采取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并通過黨員現實表現來檢驗和評價思政教育成果,即“實踐檢驗法”。實踐檢驗法的核心是將抽象的思想考察轉化為形象的定量考核,以現實表現情況來評價思想水平,如:政治意識,通過重大活動表現來評價;規矩意識,通過參加組織生活次數來體現;服務奉獻意識,要通過參加志愿服務的次數來評價;群眾幫扶效果,通過幫扶對象的工作學習水平體現等。
要注重人文內涵建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學院和專業特色,以青年人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為切入點,結合時代背景和教育環境,探索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品牌活動,同時要杜絕形式主義,提高務實性和針對性,主動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以豐富的活動內涵來吸引年輕人,以豐富的實踐意義滿足學生需求,從而提高活動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創新工作的重要性,在提高支部活力和影響力上下足功夫,主動學習和借鑒,加強群眾調研,杜絕閉門造車。其次要在具體組織形式上和活動載體上加大創新力度,既要保證組織生活的嚴肅規范,不失本色,也要結合當下年輕人的思想特點。比如:基于“互聯網+”的黨務工作,推行互聯網與傳統黨務工作的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4]。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等平臺和手段來抓住年輕人,按需分配,按需服務,以達到黨員需要組織,組織需要黨的“供需平衡”狀態。網絡、新媒體在時間、空間上有無限的延展性,可以更好地解決黨支部活動因時間、空間的局限而導致的組織機構渙散等問題[5]。
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以適應新時期黨的建設需要和時代發展規律,但又不可急功近利,要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遵循科學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循序漸進的開展各項工作,只有這樣,黨的建設和立德樹人才能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1+1>2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