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運賀
廣西百色市靖西市龍邦鎮呂那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熟練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技能,形成對數學學科正確的看法。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向學生灌輸數學知識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還可能招致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反感。為增強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數學教師應當思考將趣味元素融入教學課堂的具體方法,激起學生融入數學課堂的動力。
小學生對生活中各類事物的變化較為敏感,從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事物導入開展數學教學能培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事物理解數學知識。教師結合教學主題設計數學教學活動,體現數學學習場景的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應用知識。
以認識鐘表的教學為例,教師在上課鈴響時要求學生思考:“上課鈴大概響了多久?在這段時間內我們能做什么?”設計第一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秒、分、時的區別,第二個問題則是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培育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經過短暫的思考,許多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我能在半分鐘內讀三頁書,還能倒一杯水?!边€有學生表示:“我能在半分鐘內折出一只小兔子?!睂W生的回答展現著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也表明他們對“秒、分”等時間單位較為熟悉。但也有部分學生說出與日常生活不相符合的情況,如:“我可以在半分鐘內從學校走到家里。”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時,立即有學生反駁:“這不可能!”課堂氛圍因學生的激烈討論而變得活躍,教師則基于學生的發言內容引入正式教學過程。學生參與教學課堂的情緒飽滿,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形象思維在小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占據主要地位,這也是許多小學生無法理解抽象知識的主要原因。部分學生在學習抽象知識時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逐漸對抽象知識產生畏難心理,由此出現不會學、不敢學、不想學等問題,數學成績因此迅速下滑。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實現由具象知識向抽象知識的過渡。
例如,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時,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展示長方形、正方形的數學概念,學生會由于文字內容較為抽象而難以理解。部分學生為取得優異成績背誦相關概念,但對概念的具體內容并不理解,這導致考試中題型稍有變化學生便無法得出正確答案,或是無法做到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教學中還可能出現學生混淆長方形、正方形概念的現象。這啟發著數學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基于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具有實踐意義的活動,要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把握學習要點。
教師為學生提供兩張相同的長方形卡片,要求學生將第一張紙裁剪成長、寬分別為15cm、10cm的紙張,將第二張紙張裁剪成邊長均為10cm的正方形。為提升學生實踐操作的效率,教師可在探究中融入競爭因素,如要求學生迅速進行操作,剪裁時間最短的學生獲勝。緊張的競爭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成為富有趣味性的過程,學生還能從具體的操作步驟中理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長關系。學生由具象到抽象,完全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相同點與差異點,對知識的把握更加準確。
新課程改革提出,小學教師要兼顧學生學科技能的培育與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在培育學生智力的同時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展。要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教師必須將富有合作意義的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學會以團隊的形式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管理時間的場景,要求學生基于這一開放場景合理安排時間:小明起床后要耗費約15分鐘的時間洗漱,燒開水則要10分鐘,吃早飯耗時15分鐘,換衣服則要5分鐘,請問小明完成所有任務最短需要多少分鐘?學生尚不具備管理時間的意識時會將所有時間相加起來,得出答案:最短需要45分鐘。然而,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后提出:“燒開水的時候也可以做其它的事?!逼渌麑W生的思路因此受到啟發并重新整理思路,最終得出正確答案。課后,教師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劃,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管理時間的過程中,體現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吸收借鑒他人思維模式中的優點,受到他人啟發獲得新思路,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更高,學習過程也不再枯燥無味。
小學數學教師需基于對學生興趣愛好、學習水平的研究設計趣味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能力、增長知識。教師還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能力的關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