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蓉
廣西北海市海城區第十小學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減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使特色作業成為檢測小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工具。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后習題是學生作業的主體,這種單一的作業設計方式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基于這一背景,文章結合小學數學教師設計作業考慮的諸多因素探究提升作業質量的有效策略。
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的教學活動,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思維。如在減負提質的倡議下,數學教師要兼顧小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的提升,力求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解答問題。還要廣泛利用生活素材豐富作業種類,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解認識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將生活中的場景引入作業設計中:生活中常見的高樓是()形的,書桌是()形的,足球是()形的,紅領巾是()形的。教師還可設計具有發散性的題目,如:高樓是()形的,()也是這一形狀的。這一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聯想另一事物,基于二者的共同特征記憶此類事物,這本身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學習過程,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此類作業設計,學生能逐漸意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顯著增強。不同小學還具有特色化的作業資源,如部分小學在農村地區,教師則可將花草樹木、小動物等生活事物融入作業之中,使數學作業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生的生活實際。
具有探索性質的作業能增強學生的探究熱情,培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傳統作業設計中,教師重視作業問題的數量,但對作業內容與學生數學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到位,因而在作業中沒有體現能夠鍛煉學生數學學科能力的內容。如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已經成為教學重點,小學教師應當將這一理念滲透在數學作業設計中。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角”時,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兩個直角拼接在一起會組成什么角?這一問題與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密切相關,又將學生引入新的知識領域。為激發學生探究這一問題的欲望,教師為學生提供卡紙、手工剪刀等工具,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答這一作業問題。教師還可對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物進行改造,設計新奇的作業問題,如:我們知道生活中的汽車輪胎都是圓形的,你能說說為什么嗎?為什么不能把汽車輪胎改造成長方形或者三角形呢?汽車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學生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教師設計的這一作業問題能給學生新奇的感受,學生從新的視角切入思考課本知識,這對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面向低年級學生設計的數學作業應當富有趣味性,如此才能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避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可改變數學作業的具體形式,增強數學作業的交互性。例如,學生學習長度單位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自行設計問題,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完成作業。部分學生從身邊的人物、事物取材設計問題:爸爸的身高為(),媽媽的身高為()。教師批改第一次作業后,引導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問題進行升級,如在第一次作業中學生設計問題:爸爸的身高為(175厘米),在第二次作業中教師提升問題難度:爸爸的身高為175厘米,也就是()分米=()米。最后,教師將學生設計的具有創新性的問題匯總起來,作為階段性考試的參考資料。如此一來,教師設計的考試題目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也與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點相符合,學生在學習中不至于產生對知識的疏遠感,學習效果更顯著。
同一班級內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這意味著面向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作業也應當具有差異性。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將學生分為三個不同的小群體,為學科能力明顯高于平均水平的學生布置具有創新性的作業,鍛煉這部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新思維付諸實踐。為學科能力顯著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生設計基礎性作業,引導這部分學生夯實基礎,彌補知識框架中存在的漏洞。最后,根據階段性考核的結果實現不同學生群體動態調整,使學生能夠處于適合自己的群體之中,實現高效學習。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減負提質的背景下設計多樣化的特色作業,打破數學作業在學生腦海中的刻板印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作業的數量與質量,切實提升數學作業的有效性,真正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