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林

一個縣級慈善協會,亳州市利辛縣慈善協會,還一直被15年前幫助其成立的安徽省民政廳丁四金老廳長惦記著,盡管這位老廳長已經離開民政廳領導崗位好多年,已經退休許多年,退休后還歷經兩次大手術,身患比較嚴重的疾病。
這當然源于利辛慈善多彩的魅力,源于利辛慈善人巨大的感召力,也源于丁四金這位老民政老慈善對慈善事業如山似水的情緣。
老廳長丁四金既是安徽省民政部門的領導又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曾連續多年帶著我走過崎嶇的山路到金寨、霍山的大山深處看望慰問那里的貧困學生;還曾帶著我一戶戶地走進合肥貧困殘疾人的家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在安徽蒙城掛職當縣長時,他專門安排我到蒙城對牛群進行采訪。事后,我寫了“牛群干了些什么?為的是什么?”這篇文章,除在雜志刊發后,《中國社會》報等幾家報刊都轉載了,足見文章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
…………
利辛縣慈善協會是2005年建立的,慈善會的建立有著特殊的背景和原因,建立前后丁四金不但前往在政策給予指導、幫助,還代表省民政廳對利辛縣慈善協會的成立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
丁四金幾次向我介紹說,十五年來利辛慈善的工作一直強調規范運作,一直追求組織卓越,一直注意不斷提高公信力,這一切都是為了對捐贈人、受助人和社會負責。正因為如此,境外一些世界知名的慈善組織多年來一直與利辛慈善協會合作實施慈善項目,對弱勢群體進行慈善救助。北京師范大學兩位教授在對利辛慈善深入調研后,學校決定聘請利辛慈善會的創始的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現為慈善項目聯系人的潘玉杰為北京師范大學校外社會實踐課的教授,給到那里的北師大碩士生、博士生上社會實踐課。可見,他們的工作是多么出色。丁四金對我說,利辛慈善協會的工作這許多年來一直沒有好好宣傳過,邀請并陪著我到那里走一走,希望我能為利辛慈善寫點什么,宣傳一下。
盛情難卻。盡管我已經不再任職,但作為一個作家、一名記者,了解慈善、宣傳慈善依舊還是自己的職責。
走出高鐵車廂天色已經黯淡,但眼前突然一亮,我又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老領導丁四金。盡管大的病痛在他那熱情飽滿的臉龐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他的言語也不像以往那樣清晰,但他依舊顯得十分干練,腳步也依舊輕盈有力。他高興地向我介紹了與他同來的利辛慈善會的潘玉杰。這位最初的慈善協會領導盡管比我們兩位都年輕,但也年近六旬了。他中等身材,一臉的實在、真誠。從簡單的話語及他的表情動作中就能感覺到這是一位踏實、不事張揚的好人。
這個時候已經不好趕往利辛了。我們先到一家快捷酒店辦理了入住手續,而后潘玉杰和丁四金又把我帶到利辛慈善在合肥剛剛建立的一個慈善基金的辦公地點。潘玉杰說建立這個慈善基金是為了更好與境內外的慈善組織合作,為利辛的貧困群體爭取更多的慈善資源。他說他幾天前剛剛去了廣西,就是以這個基金的名義與在那里的一個國際慈善組織商談合作項目。接著,潘玉杰會長很自然地與我說起了現任利辛慈善協會的會長李文聯。李文聯是位愛心企業家,2005年利辛慈善協會成立時李文聯就是副會長了。潘玉杰說這15年來,利辛慈善的每一項工作,包括合肥這個基金的建立都有李文聯多方面的支持。說起愛心企業家、會長李文聯,潘玉杰會長的話滔滔不絕。足見他對這位愛心企業家會長的推崇和說不盡的感激之情。接下來一天,我們到達利辛之后,潘會長還特意安排我見了這位愛心企業家,現任的慈善協會會長。
當晚,我們的晚飯就在這個基金的辦公地點,辦公室的一位女士為大家炒了幾個菜。我們一邊吃一邊繼續交談。
潘玉杰說:“利辛當初成立慈善協會就我們來說是有些被動的,為此我一直感到很慚愧。”
他介紹說,20多年前,他們縣有幾個村莊的村民由于貧困,常常到一些非法的采血站賣血,因此感染了艾滋病。本想通過賣血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的這些村民,不想感染艾滋病以后,家庭生活便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講了2005年他和民政部、省民政廳及北京師范大學兩位教授第一次到艾滋病村深入艾滋病患者家庭的情景。那個家庭里只有一個80多歲的老婆婆和一個不到10歲的小男孩。孩子的父母、老人的兒子兒媳都因為賣血患上艾滋病死去了。老人和孩子就住在一間陰暗的小房里,做飯、吃飯、睡覺都在這間小屋里。四周的墻壁都被煙熏得黑黑的,孩子和老人的臉也是黑的。當時,他們問那個孩子你現在最想吃什么?那個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最想吃一包方便面。當時現場的幾位同志聽了眼睛都禁不住流出了心酸的淚水。潘玉杰說,自己作為縣民政局分管這塊工作的副局長看到這一情況,感到非常內疚。事后,他自己掏腰包買了兩箱方便面,偷偷送給了那個男孩兒。他知道那里的艾滋病家庭每一戶都像這個家庭這樣貧困、無助甚至絕望。他沒有能力幫助所有的艾滋家庭,甭說他一個人就是縣政府當時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幫助這些家庭擺脫貧困。當時,他們對艾滋病村的調研中,不但看到了他們的貧困、無助,也看到了他們一些人中展示的自力更生、勇敢活下去的愿望與精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民政部、省民政廳和北師大教授的啟發和幫助下,他們決定成立慈善協會,爭取國內外的慈善資源,作為政府救助的一個補充,不但救助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老人也救助其他需要救助的困難群體。同時,還可以廣泛地提高大家的慈善意識,爭取更多的人關心慈善、支持慈善。
慈善協會成立以后,由誰來做具體工作呢?就是說怎么也得有幾個工作人員吧。那時候,利辛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民政局拿不出招聘新的工作人員的經費。身為民政局副局長和慈善協會副會長的潘玉杰只好動員了三位熱心慈善事業的退休老人。其中吳老師是潘玉杰過去的老師,陸主任、蔣書記都曾經是潘玉杰的老領導。他們都是退休的老黨員,都愿意放棄自己休閑的退休生活出來做慈善。一開始,他們只是想到給自己的學生、下屬幫幫忙。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慢慢發現很多政府做不了的事情,需要非政府組織去填補空白,真實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他們的工作都非常認真,常常騎著自行車深入到貧困的家庭,對每一個慈善救助對象的詳細情況他們都有清晰的了解。對善款的使用他們從來都是一絲不茍。他們不但使善款、物資能及時發放到那些貧困的艾滋病病人、病人家屬、困難群眾、困難學生手中,而且幫助這些人逐漸恢復了生活的信心。當一些非常嚴謹嚴格的境外慈善組織向他們詢問被救助者的情況,他們不但能即刻拿出詳盡的書面資料,而且能隨口介紹每一個人的詳細情況。不得不被那些境外慈善組織的負責人交口稱贊,也令三位完全義務奉獻的老人有了成就感。三位老人的奉獻為利辛慈善協會今后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丁四金告訴我,這許多年里,身為駐會副會長的潘玉杰不但按照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及利辛的實際精心制定慈善工作計劃、四處聯絡、確定慈善項目,也是始終和老人一起為利辛慈善事業摸爬滾打。
一到利辛就見到了不時被潘玉杰會長提起的李文聯,因為我們住宿的就是李文聯所在的利辛糧油食品商廈公司開辦的賓館。
李文聯高高的個子,飽滿的臉龐上好像永遠都浸著善意的、使人感到親切、讓人沒有一點距離感的微笑。他很樸實,也很樸素,完全沒有大老板、大領導的氣勢。那天中午我們就是在他那個賓館吃的午飯,李文聯像一個服務員一樣不聲不響地為大家端菜、盛飯,甚至還到廚師那里幫廚。接下來的幾頓飯也都是如此。
午飯后不久我和丁四金到了李文聯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就在離這個賓館不遠的地方,一棟五層樓的樓頂。他的辦公室很大,既是辦公室又是會議室。辦公桌上面對著他的座椅擺放著長長一排文件盒。文件盒里放著他負責的各項工作的文件資料。有他任董事長或黨組織書記的企業的文件資料,也有他任職慈善協會等各種公益組織的文件資料,足足有30多份。他的辦公桌與會議桌是連在一起的,占了長方形會議桌的一個寬面。如果開會,他可以面對所有與會者。我注意到,每位與會者的座位前都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著作。他的辦公桌后面的墻邊有幾個玻璃柜,一個柜子放著他獲得的各種獎狀、獎杯;另一個柜子放著他任職的各種公益組織的聘書,都很多很多。我還注意到,他的一個柜子里,有我寫的有關慈善的書籍。他顯然并沒有想到我就是那些書籍的作者,我也沒有聲張。那會兒,李文聯并不在他的辦公室。
李文聯來了,他依舊微笑著,臉上分明有一種歉意,說讓我們久等了。看得出來,李文聯并不是一個善談的人,對講自己更是沒有太大的興致。為此,和我一同坐在他跟前的丁四金好像還有點著急,怕我不能采訪到足夠的素材。但我還是在和他無拘無束地談天和事后的調研中了解有關他的不少情況。
李文聯是位退伍老兵,在部隊入黨還受到過嘉獎。退伍后從付貨員做起,由于工作出色沒有幾年就被選為站長、黨支部書記。1992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李文聯與所在單位的同事都成了下崗職工。他帶領一部分職工辦起了收購點和麻油廠,帶領大家靠著埋頭苦干、團結奮斗,再就業的當年他不僅給大家發上了工資,還有上萬元的積蓄。他們在自食其力的同時,還負擔了一部分退休和遺屬人員的工資或補助;每月發薪時,常常是李文聯帶著財會人員挨家挨戶把養老金和撫恤金先行送到這些人手里,然后再發在職員工工資,無論企業遇到何種困難,他都會想辦法,逐月兌現退休人員工資和遺屬人員的補助,從未拖欠;李文聯當年就被評為縣級先進個人,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帶頭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文聯領導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安置的下崗職工也越來越多,讓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了后顧之憂。此外,他擔任利辛糧油食品商廈公司董事長期間,利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拓展業務,給鄉鎮、新農村培訓超市經理,收銀員一千多人,開設加盟店四百多個,帶動就業2000余人。
李文聯是位極富愛心的好人,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在的企業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公益和慈善事業。20世紀90年代抗洪救災中,李文聯就開著自己的車,堅持十幾天冒著酷暑為災區人民捐送饅頭。中央電視臺當時還以“李文聯的車”為題報道了這件事。
他不忘初心,多年來從未間斷資助6名殘疾人和30多名貧困學生。除入學時每人二千元外,每月還資助給這些學生生活費用,直到他們畢業拿到工資為止。李文聯多次資助慈善協會和相關部門組織的“城鄉兒童手拉手”的慈善活動;多次送課桌送衣物到學校,多次給孤兒院捐款捐物,給福利院送慰問品。
他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助力脫貧攻堅中奉獻自己的力量。對于包保的貧困戶,他多次送去米面油、服裝等生活必需品,確保這些貧困戶的生活需要。另外,李文聯還特別注意幫助他們從根本上脫貧。比如,他安排一個有工作能力的婦女到縣城超市工作,并安排她到職工集體住房住宿,以解決她在縣城沒有住處的問題,同時對她三個上學的孩子,都給予了足夠的生活費用,讓這三個孩子都能安心上學,完成學業。再如對一些還有一些勞動能力的困難殘疾人,李文聯資助他們可以外出活動的電動三輪車,資助他們搞養殖,使他們走上自食其力、勤勞致富的道路。同時給他們上社保,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對口扶貧的貧困村莊,李文聯所在的企業出資,并帶領團隊人員到鄉下建百果園,栽種各種果樹。在農戶蔬菜水果出現滯銷時,李文聯想方設法聯系各超市收購這些蔬菜水果。農戶種植的藕滯銷了,他每年都按照需求采購并幫助銷售,直到銷售完庫存為止。
此外,為了保障貧困老人的晚年生活,李文聯所在的企業還出資為一個貧困村建立了福利院。
李文聯所領導的企業,對本單位職工的關愛也是始終如一的。他下屬的一個企業老職工因病去世以后,其妻怕無力承擔家庭的擔子離家出走,家里只剩下80歲的老奶奶和8歲的孫子。單位知道這種情況后,一次就資助了一萬元,并幫助他們解決今后的生活難題。一位連續7年受到資助的貧困學生,從華東大學到復旦大學碩士畢業,眼看就可以回報社會,可以解決家庭生計了,卻不幸得了重病,急需治療費用。李文聯便緊急籌資10余萬元,為其治病。
幾十年來,李文聯和他帶領的企業為社會慈善事業所做的好事很難一一記述。我注意到,李文聯除在利辛慈善協會擔任會長之外還在40余個社會公益慈善組織任領導職務。他在這些組織可不是只掛名,對每一個這樣的組織,他都有多方面的奉獻、貢獻。提起這些,李文聯又笑了,一種很滿足很愜意的笑容。



利辛慈善協會的辦公地點就在李文聯辦公地點跟前的一個2層小樓。房屋自然也是由李文聯提供的。足見李文聯對利辛慈善的支持與貢獻。
利辛慈善協會成立之后,不但在當地開展各項慈善活動,廣泛動員當地的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支持慈善事業,還與海內外許多慈善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共同在當地實施本地需要的慈善項目,造福于利辛的貧困群體。
比如,利辛慈善協會成立之后不久就與專門以涉艾兒童為資助對象的非政府慈善組織香港智行基金會合作在利辛實施慈善項目了。2007年,他們合作,對利辛縣內518名涉艾兒童進行助學救助。投資達30余萬元人民幣。2008年又為利辛縣農村中小學捐資30萬元建設了圖書室。
當然,類似的慈善項目還很多,而且多數都是一直延續著,說明雙方的合作一直很好。我翻看了一下他們的資料,看到這些項目分別是:英國救助兒童涉艾兒童關愛項目;上海英國商會助學項目;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中國農村貧困兒童、孤兒助學項目、走進高中計劃、貧困大專生薪火計劃項目;中國農學會艾滋病人生產自救項目;中華醫療預防協會艾滋病防治項目;香港智行基金會項目;中華慈善總會助學項目;四川海惠助貧服務中心項目;上海海惠社區發展中心項目;上海鋪路石教師培訓項目;北京西部陽光扶貧基金會項目;中國政府涉艾群體關愛項目;企業助學項目;弗雷德·霍洛基金會眼健康項目;陜西師范大學青少年看清未來眼健康項目等。
通過這些措施項目,利辛慈善協會募集善款近三千萬元,建立慈善學校3所;為30所學校配備了課桌椅和電腦;在4個鄉鎮的6個貧困村開展了精準扶貧;在14個鄉鎮的48個村子開展了眼健康衛生項目;每年為700名貧困的大中小學生進行長年定期救助;為涉及艾滋病的弱勢群體送去了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關懷與救助;在3個鄉鎮16個村子建立了童趣園等。
在利辛的幾天里,我們在潘玉杰等慈善協會同志的安排下走訪了那里的幾個項目點,接觸了受助的困難學生和群眾。真切感受到這些項目實際效果和它的長遠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能比較清晰地看到利辛慈善協會的慈善項目運作是十分規范的,在財務上善款的使用上更是一絲不茍,從不馬虎。利辛慈善協會已經形成了與國際、國內公益慈善工作接軌的項目機制,并有著不斷創新的意識和作為,尤其注意不斷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利辛慈善協會的同志們說:我們很清楚這一點,公信力是一個慈善組織的生命線,如果不注意規范運作,甚至貪圖私利,那么這個組織是不可能有未來的,不可能可持續發展。可以這么說,規范運作,尤其是財務上不能出任何差錯,已經成為一個理念深入到我們組織每一個人的心中,也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和本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也是嚴格要求自己,比如我們作為社會組織,當地政府的審計部門是不審計我們的,我們這一塊沒有納入他們的審計范圍,但我們多次要求他們對我們進行審計并且向社會公示,一開始他們不來,后來在我們的再三要求下,他們派出了兩名審計員來給我們審計,最后他們得出一個結論:你們的賬目以及運作比行政事業單位要規范的多得多。
我注意到,利辛慈善協會的慈善檔案非常健全、細致,完全能經得住歷史和社會的檢驗。
與慈善協會同志們的交談中,潘玉杰不止一次對我說起,他們一直很注意政治站位,尋求的公益慈善項目。他說一定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助于社會和諧的原則。同時,一定要和相關部門及時溝通,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匯報。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工作順利地開展。
我還注意到,利辛慈善協會的同志們都十分注意結合利辛慈善的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慈善理念。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總能清楚地認識利辛慈善人面臨的新的挑戰。
利辛慈善,果然魅力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