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國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很多熱點事件產生的負能量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網絡熱點事件的特點和青年學生對此類事件應對的特點,重點結合教育實踐進行探索,以期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網絡;熱點事件;思想教育
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為人們傳播信息、交流思想情感提供了便捷的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新的傳播平臺豐富自己的生活。然而自媒體信息傳播遠不如傳統媒體那么規范,各種社會事件不經審查就發布出來并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很多負面信息充斥著網絡世界,而大學生群體對于這類網絡熱點事件難免會被動接受、盲目相信甚至主動點贊、評論、轉發,成為一股推波助瀾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網絡熱點事件出現時,如何恰當地抓住契機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必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熱點事件的特點
(一)事件發生的偶然性
在智能手機普及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的每一部手機都是一個媒體發布點,自媒體時代,QQ群、微信群、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各種即時信息傳播工具為社會事件的公開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手段。因此,偶然發生的一件事情都有可能被人即時傳播到網絡世界,而標題黨的刻意引導又會使這類事件迅速引起大眾關注,在網民的主動點贊、推送和轉發下,本不起眼的一個事件有可能瞬時爆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傳播速度迅猛,傳播范圍廣
社會事件一旦在網絡上形成熱點,就會極速傳播。事件本身本來可能只與某些人或某個群體有關,但是經過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引導和曲解,事件很快會成為大眾發泄不滿情緒的導火索,這時輿論就偏離了應有的正常方向,不明就里的人們會在突然被激發的情緒調動下大量轉發和評論,于是事態的發展變得失控。
(三)影響深刻、久遠
由于網絡熱點事件突然發生、快速發酵,使得人們對網絡熱點事件的認識往往會受情緒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分析,甚至曲解、誤解了事件本身,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小到對事件本身的評判,大到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都可能對大學生形成長久且深刻的影響。
二、青年學生應對網絡熱點事件的特點
首先,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張揚個性,重視個人的存在感,強烈期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同和肯定,因此面對網絡熱點事件時往往急于表態,而缺乏全面的、深入細致的思考,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甚至曲解事件,再加上某些人的錯誤引導,他們對事件的認識會嚴重偏離事實。
其次,年輕人為了表明自己的特點,喜歡標新立異,所以越是與傳統認知和大眾認知不同的觀點、看法,越是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和支持,或者說只有那些與社會主流觀點不一致的看法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才是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認知上的偏差,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最后,大學生群體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娛樂,一旦出現社會熱點問題,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主動積極,會投入相當大的熱情和興趣去關注事件的走向,作為網絡的生力軍,他們也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評論事件、激揚文字,以期使熱點事件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三、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對策
(一)搶占先機,化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捕捉時機的敏銳意識、把握時機的育人能力,學會利用有利的時機,因勢利導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
比如2019年7月湖南衡陽酒店門前發生的一起打人事件,網絡上傳播的熱點是“警察當街打人”,網絡的關注點在執法者警察這個身份上。而10天后的官方調查通報才揭開了事實的真相,是被打者賀某行為不檢點且動手在先。這類事件之所以會成為網絡關注的熱點,主要是因為行政執法問題一直是社會敏感問題。那么即使事件真相沒有明確之前,我們同樣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至少可以讓學生明確幾個認識:如何看待所謂的視頻“真相”?如何辨別真假當事人、知情者?如何對待可能是斷章取義的說法?如何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如何看待社會上的公平正義問題?
(二)抓住契機,把熱點事件變成教育的鮮活案例
通常我們進行思想教育主要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論、個性、性格、心理等方面。網絡上的社會熱點事件很多都是最生動的教育案例。2018年8月27日蘇州昆山一寶馬車主砍人被反殺,這一網絡熱點事件可以涉及到的教育論題非常豐富。比如如何認識個性?如何恰當處理人際關系和生活矛盾?如何正視心理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不僅使理論落到實處,也會使理論極具說服力,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接受理論并且能夠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
(三)投其所好,用網絡工具解決網絡熱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整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非常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四)以人為鑒,使旁觀者不清變為當局者不迷
經常會有學生對學校的檢查結果不認同,對老師的處理意見有異議,尤其是那些本來脾氣不好的學生盛怒之下就會情緒失控,做出過激的反應,給學校造成極壞的影響。
對于這類現象,筆者經常結合一些網絡熱點事件進行引導和教育。比如2018年10月重慶公交車上女子因坐過站臺與司機沖突引發的公交車墜江事件;還有2020年7月貴州安順因司機情緒失控而導致的公交車墜河事故。這些事件共同的特點就是當事人為一人之私利,情緒失控,沒有規則意識,置他人生命安危于不顧,導致重大惡性事故。通過這類事件的集中梳理深入分析,可以讓有類似問題而不自知或者不知道危害嚴重的學生怵然警醒,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李曉.淺析輿論熱點事件中的網絡群體特征[J].視聽,2020(02):153-154.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領導科學,2017(02):4-5.
[3]賀曉玲.“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現狀研究[J].公關世界,2020(14):61-62.
[4]朱江,楊少龍.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化措施[J].新聞傳播,2020(12):106-107.
[5]崔海英.校園抖音文化的現象審思與教育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19(06):85-90.
[6]胡雅靜,吳海云.高校非主流意識文化的內涵、成因及對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9,40(06):70-74.
(作者單位: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醫藥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