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委組織部
“大數據”助力基層黨組織管理精細化、標準化
蘇州市開發建設智慧黨建信息平臺,通過對支部運行情況的實時采集、自動分析、遠程監管,實現基層黨建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
“一盤棋”統籌。建立黨組織和黨員大數據中心,采集全市3.4萬多個黨組織和56 萬余名黨員基本信息,實時掌握動態變化。創新“智慧分析”功能,從數量、分布、類型等維度對基層黨組織進行分析,從性別、年齡、領域等角度對黨員隊伍進行了解,并進行橫向對比,發現工作的薄弱環節。增設“黨建地圖”模塊,實現一圖統攬全市組織活動開展。
“一張網”監測。上線組織生活記實功能,引導各級黨組織網上實時登記組織生活情況,以標準化模板規范活動開展。設置違規提醒功能,監督“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按期換屆等基本制度執行情況,對逾期未開展等違規情形予以定期提醒。以違規提醒記錄和人均參與活動次數為依據,生成規范指數和活力指數,將綜合評價作為黨建考核的重要依據。系統運行一年多來,記錄活動信息90 多萬條,自動預警并推進整改違規情況8900余條。
“一攬子”服務。打造務實管用黨務“工具包”,開發“電子臺賬”功能,設置“權威發布”欄目,實現工作臺賬自動生成,政策文件、通知公告電子化下達,為基層減負增效。建立黨組織活動“優秀案例庫”和“海棠花紅先鋒陣地庫”,集中展示、全網共享黨組織活動優秀案例和特色陣地資源。同步開發智慧黨建手機端,常態化推送理論知識學習,適時開展網絡知識競賽等,有效提升黨組織運行活躍度。
@鹽城市委組織部
強化“紅色引擎”,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加強基層治理,必須建強“紅色主心骨”。疫情防控期間,鹽城市運用“大數據+網格化”手段,點對點引導全市網格黨員“進村進戶守卡口”“入網入格訪家庭”,健全完善起由縣、鎮、村到網格的四級防控網絡,讓黨組織成為戰斗堡壘,讓社區工作者、基層干部、廣大黨員成為沖鋒隊伍,不斷將黨建的引領能力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實際效能。
推動共建共享,必須筑牢“紅色聯盟體”。只有把基層人才凝聚起來,才能真正發揮黨的群眾工作優勢,暢通基層社會治理“大循環”。鹽城市以網格黨員為“神經末梢”,鎮連村、村對組、組接戶,搭建緊密聯通“循環網絡”,并在網格內建立“紅色驛站”防輸入、“紅色代辦”防擴散、“紅色先鋒”站崗哨管理模式,激發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區域黨建聯盟同向發力,既增強防控“火力”,又實現小區管理服務“24小時不斷線”。
優化為民服務,必須織密“紅色服務網”。基層治理應讓服務成為其最亮底色。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立民情民意直通車,敢啃“硬骨頭”,敢接“燙手山芋”,才能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鹽城市各級黨組織通過組建紅色快遞隊、紅色物業等方式,為居民群眾送上愛心生活禮包,提供生活用品采購、送餐、快遞收取、水電修理等服務,贏得民心、凝聚民力,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
@揚州市邗江區邗上街道黨工委
提升組織力,做好基層治理“必答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最基層的街道社區來說,是對常態化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想要獲得群眾滿意的“成績單”,必須有效解決好三個問題。
能否將黨員干部快速地發動起來?實踐證明,黨的組織全覆蓋和強大的組織力是我們黨最大的組織優勢。經過近10 年區域化黨建實踐,街道全域形成了“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兩新’黨支部+駐地單位黨組織”的“同心圓”組織體系。疫情發生后,200 名區級機關干部、100余名街道干部全部下沉,2300多名黨員在第一時間迅速集結到抗疫一線。
能否將社區居民有序地組織起來?構筑社會治理的人民防線,街道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以“地緣、業緣、趣緣、志緣”為紐帶,通過悉心培養,將近10 萬居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疫情發生后,平時的“文藝隊”變成戰時的“服務隊”、平時的“老娘舅”變成戰時的“網格員”……真正實現了群防群控。
能否將資源服務盡快地凝聚起來?街道發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回寄《感謝信》,賦予社區推優權,把駐區單位優勢資源調動起來;構建“社區吹哨、街道派單”工作機制,把街道上下行政資源貫通起來;依托“三社聯動”機制,把專業社工和志愿者的力量調集起來。通過黨組織引領,高效整合行政資源和社會力量,構建起組織化治理載體及社會化協作網絡。
能否將營商環境有力地支撐起來?這次疫情給樓宇經濟、服務業造成很大影響。發展有需要,黨組織在行動。街道領導班子全部包樓,樓宇黨建工作站變身職能部門服務站,市場、稅務、人社等機關干部成為“紅色專員”,下沉經濟一線;社區書記直播帶貨,街區商鋪通過黨建聯盟抱團發展,黨員外賣小哥成為邗上“代言人”,一個個商圈、一棟棟樓宇逐步回暖。
@南京市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新門口社區黨委
乘勢而上,推進居民自治
防疫工作中,關門只是第一步,管理才能見真章。我們是老舊小區,智能門禁安裝到哪里,自治管理就推進到哪里。社區黨委在每個封閉院落成立紅色管委會,選出能力強、有責任心的黨員骨干,擔任自管組織負責人,協商制定小區的自治公約。比如,大門安裝后,長效維護怎么辦?黨委帶著小區管委會一起商議,決定使用停車費作為長效管理資金。我們在基礎設施最落后的41號院落試點:20 世紀70 年代的房子,60 戶人家,只有3 輛汽車,每輛車一年收500 元。這1500 元錢可解決一年的門禁電費、監控維護費、單元樓棟衛生清掃費……居民一旦樹立了花錢買服務的觀念,長效管理就有了經費保障。隨后,我們用相同標準在老舊小區逐一推進。當我們想方設法把門關好、把紅色堡壘筑牢時,心里就踏實了。現在,我們還通過大數據后臺,了解獨居空巢老人的生活作息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上門,服務更精準了。8個月以來,我們牢牢守住社區防控這個陣地,換來3年都達不到的工作效果,這個苦吃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