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小學 曾志偉
道德與法治不僅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現代公民的核心素養。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道德和法治在國家治理和公民核心素養上的國家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代教育價值。2016 年12 月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講話把道德和法治提高到現代國家治理層面,體現了道德和法治的國家戰略意義。
2014 年4 月24 日教育部發布《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構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道德與法治課作為重要德育手段,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崇高道德品質的養成有重要意義。同時強調:“提升課程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边@些規定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和功能。
在當今信息社會和網絡環境下,在課程教學實踐層面,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面臨復雜多樣、難辨真偽的網絡消息影響并限制了道德與法治信息質量與數量;網絡信息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和負面新聞沖擊并影響著小學生道德和法治意識的確立以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效果;教育理念陳舊落后以及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重滯后導致該課程教學實踐脫離社會生活,嚴重影響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能等狀況。這種狀況從課程實踐層面基本反映了我國道德和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的現狀。
在課程教師層面,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的區域性調查顯示:437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中有378名為兼職教師,學生課程學業檢測方式中近有20.82%的課程教師采用社區、家庭等社會機構參與的課程成績評價方式,教師采用體驗教學方式的僅占14.42%,90.17%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期待有課程教學的專業指導與培訓、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優秀教學案例和課堂實錄參考以及學校與社區、企業和志愿者組織合作為該課程教學提供生活體驗與實踐。這一區域性調查狀況不僅反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的區域性狀況,而且從課程教學主體層面基本反映了我國道德和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現狀。
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當前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學校和教師及家長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該課程教師的專業素質欠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落實緩慢、網絡信息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融合性不夠、忽視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學生主體地位、該課程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落后等。
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引發這些問題的客觀原因主要表現為:(1)受傳統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和家長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視為不重要的副課,只關注該課程的正常教學,不考慮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多為兼職教師,缺乏專業的課程教學培訓和指導,對該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自然不高;大多數家長重視孩子該課程的分數,不關注孩子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的培養,忽視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2)網絡信息發達,小學生處于理性思維能力和反思判斷能力以及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初步培養時期,該課程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引發網絡信息和現實案例對該課程教學實踐的沖擊,從而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
1.多視角認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教育價值和國家戰略意義
從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小學生遵紀守法觀念和法治社會意識的法治素養,體現了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且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國家教育方針,實現該課程的核心素養培養價值和國家教育價值。從培養未來合格公民的角度,道德和法治是公民社會的公民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為公民社會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和優秀公民,體現了該課程的社會公民教育價值。從國家治理的戰略層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是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有效實施,而且也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國家戰略意義。
2.正確理解和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與目標、理念與原則、內容和特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現代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也是現代教育中重要的公民教育課程,旨在貫徹和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現代社會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和優秀公民做準備。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包括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核心素養、法治治理等主要教育理念。人文主義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人文關懷和愛護,重視善良教育,保護小學生的自信心和人格尊嚴,人本主義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建構主義重視人的知識體系建構,核心素養理念重視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培養,法治治理重視小學生的法制觀念培養和國家法治治理意識培養。基于這些理念,該課程應遵循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人為本、知識建構等教學原則。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該課程主要包括健康安全、愉快積極、負責且有愛心、動手動腦且富有創意四個方面的內容,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等主要特征。
3.積極探索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與實踐效果的有效策略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集教學和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目,因此應重視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踐效果。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積極探索與課程相關的有效策略,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育實踐效果,為提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服務,為小學義務教育和公民教育實踐服務。
1.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的專業教育與培訓和專業發展,提高他們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提升他們的課程教研與科研能力,為該課程高效教學實踐服務。
針對小學該課程教師多為兼職教師以及他們缺失專業教育或培訓的主要特點,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該門課程教師的學歷提升政策和專業發展的標準,鼓勵該課程教師的學歷進修或專業培訓,提高他們課程教學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學校應制定鼓勵教師課程教研科研能力提升的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提高課程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該課程的高效教學提供便利服務;課程教師應重視職業的專業發展和自己課程教學與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效能和課程教學質量與實踐效果。
2.科學理解和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規范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能。
(1)科學理解和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綜合課程,根據核心素養理論,其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增強關系理解、培養生活技能、提高公民意識、激發社會參與和社會行動的熱情、豐富媒介素養六個方面(如下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圖示
(2)立足該學科的核心素養,構建和規范該課程的教學流程
立足該學科的核心素養,依據該學科的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科學地構建和規范該課程的教學流程。該流程包括課前備課流程、課堂授課流程和課后反饋與評價流程。課前備課流程為課程教學流程的基礎、課堂授課流程是教學流程的核心與關鍵、課后反饋與評價流程是教學流程的完善(如下圖)。

課前備課流程圖
(3)規范和創新課程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① 構建和規范生活課堂。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在受教育過程中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等,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兒童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視生活課堂的構建和規范,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珍視童年生活價值,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讓兒童積極體驗并過有道德有法治意識的生活。通過生活課堂,使學生體驗現實生活,獲得規則意識,感悟道德認知;使學生通過模擬生活情境,體驗規則遵從感受,獲得道德認知;借助文本繪畫,提升道德認知,培養規則意識。② 創設多元化教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持續、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學,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學生校園活動和跨學科整合等積極滲透性教學,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③整合和拓寬課程資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育的重要陣地。課程教師應積極整合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領域的教育資源,拓寬課程教育資源,突破課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學生在課程教學、調研考察、參觀體驗中獲得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最大化。
3.重視學校、教師和家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共同參與作用
學校是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方針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的主陣地,應發揮課程教學的引領與實踐作用,確保教師按照課程的理念、目標、原則和內容等課程標準授課,重視該課程教師專業教育或培訓和專業發展,制定和規范課程教師專業進修制度,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師資隊伍專業建設,與社區、社會組織或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整合課程教學教育資源,鼓勵教師和家長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發揮協同教育作用,在孩子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關注孩子言行舉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科學的法治意識,不斷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和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