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玥 閆水華 齊悅 姜雨航 潘思彤 薛丹妮
2020年伊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感染者,并在全國各地范圍內傳播開來。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高校學生受到的影響以及危機反應已經開始展現,而這對于高校學生來說這是一次從未有過的人生經歷,勢必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1]。
新冠肺炎疫情是關乎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場重大戰役,廣大高校學生在這場“戰疫”中接受了一次科學教育、思想洗禮和觀念更新,思想認識總體理性向上。
1.平和中透露出理性樂觀。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之際,高校學生難免心生恐懼、不安,不過通過對于疫情看法的不斷深化,高校學生們也慢慢地了解到疫情也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戰勝疫情,不僅需要高明的醫療技術手段,還需要陽光樂觀的心態和精力。
2.關注中映射出思考深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高校學生們跨越個體進而對社會效果進行一番思考并做出判別。大部分高校學生的關注重點是疫區防控進展、疫情防控信息、募捐物資的運用、失職官員的問責、各地詳盡的防控方法、疾病防控的管制制度、確診患者的痊愈人數、群眾采取的防護措施、重點防控物資的供給等等。
3.認可中體現層級差異。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黨中央領導迅速做出決策,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使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積極性逆轉,顯著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在高校學生中的影響與威望,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高度認可以及衷心的擁護和愛戴。
4.災難中感悟蓬勃力量。災難過后現人間真情,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愛國主義情懷的集結號浩蕩響起,四面八方的力量如湖水般匯聚而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們響應國家黨中央的號召,紛紛主動請纓出戰武漢。全國各地278支醫療隊、3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1400名醫務人員奮戰在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有些高校學生說:“苦中作樂、逆境前行是我們中國人精神世界里不可磨滅的文化因子,我們總是能在最困難的時候負重前行,找到出路”。
5.危機中展現出責任與擔當.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中國發展高校培養學生英勇無畏、敢于擔當的民族精神。我們看到了高校學生不怕風吹雨打,勇于戰勝疫情,彰顯青春力量的新時代,交出了一份合格且充滿活力的答卷。在這次防疫“關卡”中,無數中國高校學生積極主動地請戰,成為我們家鄉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戰斗員”“宣傳員”,他們站在小區門前,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他們化身志愿者,為在家通過上網課的中小學生學習輔導答疑解惑。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疫情限制的影響,人們不能外出購物,只能依靠手機、電腦等進行線上消費,這也就催生出高校學生消費的一些特點。這些心態的變化,說明高校學生的消費傾向正在趨于理性、成熟和“有度”。
1.只買生活必需品。在這場疫情“大考”面前,高校學生不同于以往沒有計劃、隨意性強、超前消費、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儲蓄意識淡薄等的消費購物理念,高校學生消費觀念更加理智、點外賣的頻率減少、只購買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熟悉手機和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越來越體現出對家庭的責任感。
2.少買點,買好點。以往高校學生的消費形式普遍趨于盲目消費,看見流行什么就買什么,對于哪個事物感興趣就買回來,在沒有任何消費需求的情況之下也一直買買買,網上購物更是日益增加。而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高校學生的消費更加趨于綠色、健康、環保,更加重視物品的品質,追求物品的質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品的數量、眼緣以及流行度。
3.購買決定比之前更慎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高校學生的購買決定比之前更加慎重。購買之前會考慮物品是否符合其真正的需求、它的自身價值以及價格合理與否,也會在購買時貨比三家、適度消費、避免盲從。在這種情況之下,高校學生不會輕易地選擇購買,而是反復地斟酌和考量。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大高校都推遲開學,導致高校不得不選擇網上授課的方式。然而初期高校學生們對于這種方式不太熟悉,導致進入狀態較慢,但在熟悉應用這種方式后,在網上討論問題時,不知不覺又會變成學生之間聊天的工具。而在沒有學校的約束之后,自律性較差、習慣不好的高校學生們的作息時間也變得紊亂,晚睡晚起成為其普遍模式。在網課不是直播課而是錄播課時,學生們只是簽個到,手機就放在一邊掛機上課。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部分高校學生對疫情的認知不夠全面、消息閉塞,導致高校學生們居家只能通過網上傳播的信息來判斷新冠肺炎疫情的來源、防治進展以及防治方法。盡管高校學生對于一些媒介的使用已比較熟練,但由于缺乏信息溯源、查證的習慣以及能力,使得高校學生易輕信謠言,繼而傳播一些不實甚至夾雜無知主義反復沖擊高校學生的錯誤言論和價值判斷。
受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的影響,各大高校推遲開學,學生們的心態變得復雜多樣。有些高校學生課程壓力大,對自己要求比在校時更為嚴格,這使得他們的心態煩躁不安;相較而言,另外一些學生由于學習課程少而比較輕松;還有一些超前消費的學生因為欠著花唄在學校期間會有穩定的生活費用,在家學習反而沒有了家長給予的費用也會使他們焦慮不安。還有一些高校學生們生活節奏混亂,導致每天過得既恍惚又焦慮不安。而高校學生們長時間居家生活和與父母觀念差別的緣故,極其容易與其父母激發矛盾。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高校的學生并沒有積極地配合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存在外出聚餐、聚會、瞞報自己的行程、發布一些虛假言論、擅自提前返校等失德失范行為。一些高校以及筆者所在的牡丹江醫學院對于那些私自提前返校的學生給予了嚴重的紀律處分。
廣大高校學生要提高自己的判斷辨別能力,自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在網絡或媒體上散布傳播非官方信息。堅決維護大局、服從大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青春正能量。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期間,部分高校學生們存在偏信、盲從等錯誤的認知,造成恐慌和謠言肆虐。因此發布及時、準確的消息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顯得極為重要。要科學合理地看待疫情,通過官方發布的消息為準,改善認知偏差。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進一步增強。各大高校可以把心理咨詢與加強思想政治方面進行結合,展開一些形式多樣的網上教學活動,防止學生產生的焦躁不安等情緒。在疫情結束之后,高校能夠在平時的課程中增設一些對于突發疫情應對及措施方面的教育課程,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信息區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進行自身預防。
針對這一流行傳染病的搏斗,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是一次難得的閱歷和鍛煉。各大高校要善于運用這一契機通過網絡展開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公共安全方面、醫療保證方面、健康教育方面、法律品德方面開始有所關注,這種關注是開展教育疏導,協助學生思維成熟的一個良好的切入點。
自我調節技術是一項簡便、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法。新冠肺炎疫情時期通過對意志的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良情緒的影響。在學校和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進行自我規劃、自我管理,針對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來緩解自己的心情,例如采取情緒轉化法等。
1.合理宣泄情緒,調整情緒狀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些高校學生會出現焦躁、不安、惶恐、抑郁等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這類消極的情緒如果得不到適當的釋放,很容易造成心理或精神疾病,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情緒的表達有著重要作用,這時學生可以通過寫日記、與親朋好友溝通等形式來傾訴自己的情緒,也可向專業人員進行一些心理咨詢。
2.科學應對情緒,接納心理反應。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學生正處于一種應激狀態,很容易產生一些恐慌、不安、抑郁、敏感等消極的情緒,應科學且理性地看待這些情緒表現,認識到這是一種機體自身應對環境變化時的合理反應。適當的情緒壓力有利于更好地應對這次疫情,因此當高校學生們出現上述情緒時,不要過分地否認和排斥,更不要過度地緊張,以免加重自己的情緒反應。
1.合理規劃生活,改變行為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很容易產生一些異常行為,若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對自身造成損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學生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無法進行一些以往的學習和娛樂活動,但高校學生仍然要合理規劃學習、娛樂和作息時間,做到不熬夜、飲食規律、合理睡眠。
2.積極放松訓練,調整生活方式。放松訓練可以改善高校學生的緊張壓力,使消極情緒得到緩解。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可以在家進行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方式來調整因過度緊張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調。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高校學生一些嚴重的沖擊和心理反應,但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高校學生應對危機的積極反應情況。培養高校學生的危機反應及應對能力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對高校學生應對策略的研究,可以實現高校學生自我約束力和綜合素質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