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秋燕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且擴散速度快,疫情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后,各級政府以雷霆之勢積極應對。值得肯定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疫情控制上的決心和果斷。但在這個風險高發的社會,風險預防是民眾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v觀這次疫情防控,初期的預防尚存在如下一些不足之處。
2003年的非典過后,我國建立了中國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系統。這套網絡直報系統并不是逐級報告,而是只要醫院在網絡系統中點擊報告了病例,中國疾控中心第一時間就會收到相關信息。但是直到1月20日國務院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作為乙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后,才納入網絡直報系統。這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一種全新的并未納入傳染性疾病報告目錄的病毒,網絡直報系統并不能發揮出應有的防范作用,事先預防的功能也就無法發揮。此外一些醫療機構網絡直報工作隊伍的專業知識不足,各地區之間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甚至還存在少數醫療機構缺乏專門從事傳染病網絡直報工作的地區,這些缺乏網絡直報意識的地區也將對我國的傳染病預防造成阻礙。此外,醫療物資的戰略儲備不足,也是造成本次疫情醫療物資匱乏的重要原因,為了節省醫院的成本,多數醫院的防護物資儲備量不會超過一個月,甚至有的醫院物資儲備量為零??谡?、消毒液、酒精、防護服等急用物資出現了全國斷貨的情況,數十年間我國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公共衛生事件,使得醫院、紅十字會、政府都未重視醫療防護用品的儲備問題。
自2017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式實施以后,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等規定,意味著非法食用野生動物屬于違法行為。但是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者是通過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被感染,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打擊。2003年,SARS病毒自廣東一路北上,肆虐全國。17年后,新冠肺炎病毒席卷神州。在SARS病毒傳播中,果子貍等野生動物成為中間宿主,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野生動物體內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華南市場說到底還是食品衛生監督的范疇,“野味”作為食品進入到華南市場是否滿足食品市場質量準入標準?
目前我國新舊體制的交替尚未完成,市場經濟秩序尚未完全確立,大多數行政執法行為尚未通過法制的形式而嚴密規范,由此導致沒有全部發揮出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基本作用和功能。
1.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執法的監督不力。相比較行政部門的其他監督來講,人大監督具有全面性和權威性的特點。人大監督的基本職能和權利是有著明確劃分的,這是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但是即便如此,人大監督的具體內容、程序以及產生的后果等實際情況,在憲法和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說明。加上目前人大機構人員素質的局限,使得這種本應最具有監督功能的監督部門缺乏應有的力度。
2.司法機關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尚較薄弱。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賦予檢察機關對任何執法主體進行執法活動監督的權利。但是在實踐中檢察院除了能在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對公安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執法活動(審判機關專指人民法院,屬司法機關)實施有效的法律監督,在面對行政執法活動數量過多的情況時,司法機關的監督作用便不太明顯[1]。
3.行政執法監督的程序、目標非法定化。從目前階段我國實施的行政執法監督體制來看,與其他監督主體相比較,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的行政執法活動監督制度比較完善,而除此之外其他監督主體的監督制度目標存在泛化的缺陷,監督工作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實。
4.行政執法監督程序有待完善。由于現行執法監督體制中監督程序的不完善,監督目標的泛化,同時又沒有建立起行政執法監督效果評價制度,使得未能給予行政執法監督效果評價以應有的重視。行政執法監督在更多的時候只滿足于形式,而不注重它的結果[2]。這種狀況既造成了行政執法監督自身缺乏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又不可避免地使行政執法人員輕視,甚至無視監督這一重要環節。
5.行政執法監督主體內部缺乏自我約束機制。我國現有行政執法監督主體的多元化,是我國行政法制監督的特色和優點所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現有各執法主體的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監督主體內部缺乏必要的督促和制約機制。
本應通力合作,形成強大合力的各監督主體之間缺乏應有的合作,有的甚至出現了有利就搶,無利就避,遇事就互相推諉的不正常現象,使不同監督主體的監督效力非但不能形成合力,相反卻相互抵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需要充分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不當之處,應當及時改進,不斷優化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促進我國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和健全。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意識到在城市公共環境治理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對于此,相關單位和人員要進行全面整治,對公共衛生當前的缺陷加以改善。對于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是人們一直以來都知道的問題,但是在認知度如此之高的狀況下,“野味產業”仍然存在,甚至規模超出想象,這對國家的公共衛生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诖?,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從法律方面入手,完善和健全行管法律條文,對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增加。為了實現在源頭上避免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發生,應當堅決做到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逐步加強法治社會的建設,對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嚴格的評估和完善,對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要提到日程中來。除了上述問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還顯示出一項問題,就是衛生防疫物資的儲備量明顯不足,對于此,應當對國家儲備體系的問題加以梳理,將儲備物品的種類、規模以及結構等做到科學有效的調整,將儲備的有效性加以提升[3]。
1.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我國目前公共衛生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仍需進一步完善與健全,應當對其加以完善。將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完善,并在社會中進行落實和實施,進一步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體系,以及制度保障體系。從根源上杜絕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發生,應當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2.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是預在前防在后,事前的防范準備考驗著政府對衛生事件的偵查和應急能力,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預則立,在突發事件事前預防中也不例外。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對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的研究判斷、評估、決策,以及防控協調機制進一步優化,并盡快落實實施。
3.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國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和應急物資綜合管理信息的缺乏,在儲備和調用應急物資時未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因此,政府應當發揮行政指導的作用,指導建立應急物資儲備的信息庫和應急物資綜合管理信息庫,依據科學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儲備醫療物資,根據物資的周轉期限及時更新儲備額度,以更好地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物資保障。
1.強化認識,抓緊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是正確履行政府工作職能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不斷強化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工作,同時也是促進政府的基本職能完成轉變的方式。
2.強化教育,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素質。疫情防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將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作為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參考,作為檢驗“四個意識”是否到位、“四個自信”是否堅定、“兩個維護”是否做到的試金石和磨刀石。發揮出典型帶動輻射的重要作用,促進優質行政執法隊伍的形成,將行政執法領導干部扎實的工作作風進行進一步培養,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出不同級別領導班子的模范帶頭作用。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專業技術團隊的應急處理能力,全面培訓疾控人員的傳染病甄別知識、平衡各地區專業隊伍的人員配置,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科學、及時地做出預警反饋,將風險控制在傳播的初期,進而達到迅速控制疫情傳播和蔓延的效果。
3.強化管理,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加大執行網絡查控辦案力度,加強執法部門協調配合,嚴厲打擊各類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強化監督,制約行政執法權力,建立健全檢查監督機制,促進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實施。同時,為了保證行政行為更加規范,使其各項行政工作都能夠落到實處,督辦整改機制也要及時建立。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監管執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應積極推進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在今后的社會治理過程中,更應該健全各項管理體系,切實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共同發力,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健全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強依法防控和治理能力,從而促進疫情防控進展的更加順利,最終讓社會局勢長期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