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鋒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大量古訓都提醒我們要敬天惜糧、愛惜食物,可如今為何餐飲浪費現象卻司空見慣、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隨著我們國家整體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農產品供給的極大豐富,擺在人們面前的是三個“遠了”。一是離饑餓遠了。人們在“吃得飽”后,又要追求“吃得好”“吃得多樣”“吃得健康”,逐漸淡忘了饑餓的滋味。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年輕人更是不知饑餓為何滋味,以為食物極大豐裕是理所應當的。二是離食物源頭遠了。過去我國有80%以上人口是農民,春種秋收、起早貪黑,多少次烈日當空,多少次披星戴月,方能贏得豐收的果實,他們深知一粒米、一顆麥中飽含的辛勞。而今,當多數人遠離了農業生產一線時,則極易忘記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三是離崇農惜糧意識遠了。當不再饑餓、遠離農業之后,隨之而來的則是忽視了糧食的珍貴,淡漠了對農業的尊崇,忘卻了對食物的敬畏。
但是,饑餓真的遠離我們了嗎?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食物供應緊張及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的影響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對糧食安全我們始終要有危機意識。要知道,國人完全吃飽肚子不過才三四十年的時間,而僅是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里,我們國家就遭遇了多次饑荒。盡管當前我國糧食足夠國人敞開肚皮吃上一年,但是糧食安全并非高枕無憂,糧食供求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因此,我們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危機感時時都要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即便是餓不著,也絕不能大肆揮霍浪費食物。有人會說:“我花的是自個兒的錢,關別人什么事?”也有人覺得:“我人小量少,浪費一點點,能怎么樣啊?”還有人認為:“浪費不正好還能夠拉動消費嗎?”應該說,這些都是片面而錯誤的認識。首先,錢的確是個人的,可糧食卻是全人類的資源,一個人的浪費就意味著消耗了本屬于別人的那份資源。其次,浪費糧食看上去是個人行為,但我們常說,中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任何一個微小的數字,不管是浪費還是節約,乘以14億,都將是驚人的數量。另外,浪費絕不是消費,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促消費是鼓勵人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浪費卻是對資源的不必要消耗,是以消費之名行浪費之實。更何況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還有500多萬貧困人口,而在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之后,我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我們又怎能未富先奢?
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要在全社會形成科學理性的食物消費文化;要加大對新一代年輕人的教育,針對部分學校存在食物浪費和學生節儉意識缺乏的問題,切實加強引導和啟發,對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確要求,讓他們更多接觸農業勞動,參與農事活動,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
對于莊稼人而言,糧食產量每提高一公斤,都需要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若再遇到農業自然災害,更可能會造成顆粒無收。“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因此,我們唯有從自身做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愛惜食物,節約糧食,不僅僅是節省自己的“腰包”,更是為國家做貢獻,為全人類做貢獻。
(本文節選自《農民日報》2020年8月13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