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日只存在于書本中的“桃花源”,如今在貴州省清鎮市新店鎮的學田村變為了現實。近年來,學田村結合本村風土人情、村情民情,探索經營模式“六個統一”,經濟效益“三層帶動”,生態景觀“二項融合”的“六三二”庭院經濟發展模式。規劃挖掘庭院優勢,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片片李子園、南瓜田結出致富果,變成“增收園”。
經營模式“六個統一”,農戶吃下“定心丸”
學田村于2014年成立了天興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晚季黃李子500畝、3萬余株。從2019年開始,該合作社發展李子園林下種植板栗南瓜立體式種植模式,南瓜年產量達到600噸,依托京蒙對口幫扶企業入京銷售,建立訂單式銷售關系,產銷掛鉤,從根本上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今年通過土地流轉,又擴大了140畝的種植規模,推廣板栗南瓜庭院訂單式種植,挖掘農戶庭院優勢帶動庭院經濟發展,目前與145戶農戶達成訂單式種植的合作意向,覆蓋全村80%以上常住的農戶,實現規模化發展,每戶增收1000元左右。”學田村村支書徐永坤說。
今年59歲的王鳳庫是村里發展庭院經濟的大戶,2015年開始跟著合作社種植晚季黃李子,每年能收入3000多元。2019年,他又開始在林下種植板栗南瓜。王鳳庫算了一筆賬,他在5畝的空地林下種植2000株板栗南瓜,由合作社統一配發種子和規范指導作物田間管理,板栗南瓜畝產量能達到1500公斤左右,秋收南瓜由合作社以每公斤1元的價格收購,每畝收入約1500元。
近年來,學田村創新實行庭院經濟統籌管理的模式,為庭院經濟種植戶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全套保障服務。落實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配發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監管、統一回收的“六統一”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學田村委會主導,以家庭為單位統一協調規劃種植板栗南瓜,由合作社統一配發種子和指導田間管理,產業指導員全程提供農戶病蟲害防治、育苗搭架、掐尖護果等技術指導,合作社統一與農戶簽訂回收合同,實現瓜品質量有保障、農戶收益有保障,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經濟效益“三層帶動”,農戶鼓起“錢袋子”
種植業因生產周期長、投入多、市場因素不確定等,使其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了讓農戶規避風險,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增收致富,新店鎮政府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為抵御市場價格波動,培育農戶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新店鎮按照產出給予農戶每公斤0.6元的價格補貼,每年可為農戶創收500~700元,打破以往庭院零收益的瓶頸。同時,合作社引入棚架種植法,突破普通田間種植增產途徑,按照農戶種植面積免費為農戶提供棚架架桿,庭院通過棚架引蔓立體種植可使瓜秧增產15%~20%,進一步提高種植收入。
大戶帶小戶激發連鎖效應。“看著大家都種,都有收益了,于是我今年也種了100株板栗南瓜,秋收南瓜由合作社直接收購,不愁賣。”學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玉寶說。像孫玉寶這樣,學田村通過示范戶帶動,全村發展庭院經濟農戶137戶(其中包括貧困戶45戶),庭院種植面積達100畝,發展庭院經濟戶數覆蓋率達到了全村80%以上,通過“政府+合作社+示范戶”的發展模式,農戶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
生態景觀“二項融合”,營造美麗“后花園”
走進學田村,街道干凈整潔,戶戶窗明幾凈,路邊鋪了彩磚,家家院子里種了南瓜,門口李子樹果實累累,還有爭相綻放的各種鮮花,好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畫卷。置身其中,讓人心情舒暢。
學田村發展庭院經濟生態景觀“二項融合”,引導村民建設自家“美麗庭院”,達到“菜園成為景觀,庭院成為花園”的效果。一方面,整戶營造美觀氛圍,與全縣開展的農戶庭院“積分爭星”工作和垃圾分類治理工作相融合。庭院種植板栗南瓜,架設瓜棚后,不僅提高了南瓜通風授粉效果和瓜果品相,還實現了庭院經濟高效立體化經營和庭院經濟風景美觀化共贏。另一方面,整村提升宜居環境,形成庭院經濟與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布局,使扶貧專項資金使用與庭院經濟發展模式相融合。在農戶庭院前栽植5~8株李子樹,并在主街水泥路兩側加寬鋪設水泥彩磚,提升街巷綠化率和硬化率,實現生態環保的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同步提升。
(貴州? ?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