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俗稱“癩蛤蟆”,是一種藥用價值較高的動物。蟾蜍皮膚腺、耳后腺分泌出的白色漿液,都可加工成名貴中藥“蟾酥”。除此之外,蟾蜍還可加工成干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傳統名貴中藥材。蟾蜍自行蛻下來的一層薄薄的蟾衣(也稱蟾殼),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痛等功效。蟾蜍類中藥材對治療腫瘤、腎炎、白喉、流行性腮腺炎均有很好的療效。蟾酥含多種生物成分,具有消腫、止痛功效,更有強心、利尿、抗腫瘤、麻醉、抗輻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
在自然氣候條件下,一只蟾蜍一年可以采集7個月左右的蟾衣,在我國南方一年可以采集蟾衣28~32張,北方一年可以采集蟾衣20多張,并且在采集蟾衣的過程中,蟾蜍生長不受影響。自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家加強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在保護野生動物及生態平衡和農業環境這層意義上說,人工采集蟾衣技術將會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養殖蟾蜍、采集蟾衣項目好,設施簡單,效益高,投入少,見效快,發展前景廣闊。蟾蜍養殖場地可以選擇在林下養殖,也可利用池塘、菜園、稻田、果園、花圃林地、中藥種植園等地進行家庭養殖及規模養殖。常規養殖蟾蜍時,周圍圍一圈0.5米高的由塑料薄膜、鐵皮、石棉瓦等材料做成的圍墻,里面的水池作為產卵池和孵化池。池周圍的草坪或菜地,供蟾蜍捕食棲息。蟾蜍養殖場中要安裝照明燈,夜晚誘蟲供蟾蜍捕食。以采集蟾衣為主的養蟾場,應以旱地為主,只要求有養殖場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的水面積即可,并可養殖蚯蚓、黃粉蟲、黑水虻等為蟾蜍補充高蛋白質動物類活餌料。近年來,推廣喂食人工顆粒飼料是一大創舉,省工、省力、省時間,且成本也不高,給規模養蟾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只雌性蟾蜍每年可產卵3000~6000粒,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春季孵化出的幼蟾,當年秋季可長到50~150克。30克左右的蟾蜍就可用來采集蟾衣,其衣的重量為0.1克。
海寧市龍頭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是國內研發采蟾衣等十二項囯家專利技術和采集蟾衣超常規技術的專業研究所,自1993年開展全人工養殖蟾蜍及免人工守候法采集蟾衣以來,現已面向全國推廣,目前擁有多家規模養殖蟾蜍采集蟾衣養殖場,是蟾蜍養殖、采集蟾衣、專利技術發明和推廣、自產蟾衣兼銷售窗口于一身的公司,其業務發展衍生至國內外藥材市場。
采用第十二代采集蟾衣新技術,一分地(即67平方米)供2000只左右蟾蜍同時一起蛻衣,全部的采集器成本約需600元,其他附屬小用具及設施用品成本需600元,防蛇網、遮陽網與竹木架等700元,飼料1500元,藥物300元,土地租金80元,蟾蜍種5000元,技術轉讓學習費18000元,合計成本26780元。
釆取天然蟾衣,一只活蟾蜍每年4—10月可取蟾衣,每月可蛻衣4張,2000只蟾蜍按6個月計算可產蟾衣48000張,按常見蟾衣平均每張重0.2克計算,可產蟾衣9.6公斤,按最低整衣率80%計算,可產整張蟾衣7.68公斤以上,如接下來的幾年中不用再花費基礎設施投入,蟾蜍又可連續蛻衣多年,利潤將更高。
取蟾酥收入無法與采蟾衣相比,這里僅僅提供一些公開數據供參考。按照安徽某高等院校論文中采集蟾酥產量數據資料:2100只蟾蜍全體參與一次性取蟾酥,可得到鮮蟾酥150克,曬干后得干蟾酥50克,平均每只蟾蜍得干蟾酥是0.0238克。也就是說要養殖一畝地2000只蟾蜍一次才能取蟾酥0.05公斤。按2020年亳州蟾酥7月最高價格每公斤干酥40000元,取蟾酥每只蟾蜍每個月一次,每次每只蟾蜍采集到蟾酥折合干酥價值0.952元,按一年取七次蟾酥,折合一只蟾蜍一年取蟾酥產值6.664元,整體利潤遠遠不如采蟾衣。
上述年利潤是以華東、華中、川渝等地區為例,南方地區超出此利潤,最高可翻倍,東北、西北地區則低于上述純利潤(加溫養殖情況例外)。因為蛻蟾衣要求溫度在15℃以上。一次投資的采集器可以用五六年,正常情況下,20~30天就可賺回采集器的投資。即第一天將蟾蜍放采集器中,第七天蛻衣,第八天曬干,第九天可以出售蟾衣。因此,采蟾衣是目前特種養殖業中產生效益較快、投入成本較低的農業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