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第十六中學
武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但作為生長在此的不少孩子并不了解自己的家鄉,未發現家鄉的美。班主任可挖掘家鄉固有的人文環境資源,運用當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組織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無窮魅力。本著“愛家鄉、會研究、長能力”的目標,借本地“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城市”的東風,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本學期十月份八年級的主題班會主題確定為“愛家鄉”,以主題班會為載體,利用地域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本次活動從開校初就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觀察、采訪等方式了解家鄉,扮作旅游大使,向大家宣傳介紹自己了解的家鄉,進一步弘揚武威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主題班會是融合社會實踐與學科知識最好的載體。圍繞主題進行豐富的閱讀是開展主題探究首要的儲備。教師圍繞主題事先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籍,如《祁連山傳說》、《武威畫冊》、《武威地方志》《武威民俗文化》,并選擇一些閱讀材料印發給學生,分必讀和選讀兩部分,必讀的量適中,選讀的容量稍長。學生根據自身偏好選擇閱讀了解,并借助網絡搜集相關資料。通過閱讀查閱,旨在提高閱讀能力和對主題的興趣,積累知識見聞,同時為深入探索活動作準備。
在家鄉這一框架視角下,學生們研究的不僅僅是書本上靜止的知識,還需要推廣社會實踐,把生活經歷里的流動知識納入進來。探究任務下達后,學生開始走出課堂這個小天地,圍繞“愛家鄉”的主題展開系列研究,參觀訪問西夏博物館、旅游景點,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格的歷史文化遺跡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對家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將全班分為三個不同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小組負責“名勝古跡”類,第二小組負責“風土人情”類,第三小組負責“風味小吃、名優特產”類,各組給自己團隊擬一個創意的名字,除主要任務外,還可根據興趣愛好探究并展現具體某一方面的家鄉風采。老師從選題、分組到研究策劃、活動準備等予以指導,引導學生課內外銜接,將語文、美術、歷史、地理、音樂等學科知識整合,從武威風景名勝、民俗文化、風味小吃、名人事跡、詩詞文化等諸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展探究,多角度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團隊競選小組長,確定分工,自主討論并制定探索家鄉的對象、路線、計劃方案,記錄研究行動;通過互聯網搜索資訊,整合圖片、視頻、錄音、文稿和故事,了解武威的由來、名勝古跡、歷史特產等。當遇到研究瓶頸,他們會求助各科老師,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結伴合作到交流整理,填寫研究報告,學生對主題的認識也在不斷豐富。
經過兩個月深入大街小巷挖掘得天獨厚地方文化資源后,在為期三周的主題班會上,同學們進行了精彩紛呈的成果展示與匯報。各組從主持人到主講人都是有備而來,他們能從真實的地域素材出發,在發現問題、大膽質疑、探尋答案的過程中,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研究中的思考。如“民俗文化”組同學們通過放映精心準備的PPT以及視頻,來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剪紙,播放了精彩涼州賢孝片段,更有非遺文化遺產號稱“西部鼓魂”的攻鼓子視頻;“舌尖上的美食組”將武威名優小吃以網頁的形式展現;“醉美涼州詞”組則梳理家鄉詩人及相關詩作,以詩配畫,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深情朗誦《涼州詞》及原創詩歌,讓大家在古詩的意蘊中感受到家鄉的韻味。除了展示探究成果,我鼓勵學生用盡可能多的形式去表現對家鄉的熱愛,如講故事、出黑板報、繪畫、書法、歌曲、習作等。
閱讀家鄉這本大書,樂在其中。通過選題準備、調查研究、整理分析、成果展示,同學們被家鄉厚重的歷史文化所震撼,同時也體味到了古今的文化傳承和家鄉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
因此,在主題班會中滲透地域文化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去探究,學會將實地考察與閱讀訪問相結合,抓住核心梳理要點,將各學科知識整合運用。主題班會研究展示課就是一個植根的課,在學生內心深處扎下做學問的根。當教師不再受制于課本、教室、習題的框框,將學習的場域拓寬至真實的生活場景時,知識才真正顯露出它富有生命力的面貌。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利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要繼續開展此類活動,力爭打破學科壁壘,整合課程資源,融合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