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縣陳院學區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具有資源效用的意識,積極利用開發課程資源,將資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豐富語文課程資源,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1.基于教材內容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古今中外經典的篇目,蘊含有想象空間和情感道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二次開發,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內容,有利于學生提升文章的理解能力。比如寓言故事《牧童和狼》中“然而,他喊破喉嚨,也沒有人前來幫忙。”作者并沒有直接寫明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忙以及牧童最后的結局;在古詩《夜書所見》中一句“知有兒童挑促織”省略了兒童捉蟋蟀的過程;《尋隱者不問》一詩中也省去了“松下問童子”的具體內容。這些都是教材中可開發利用的“空白之處”,屬于課程資源的隱性資源。
2.基于教材中的圖文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穿插著一些圖畫,起到連續性閱讀的作用,是教材內容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插圖色彩鮮艷且蘊含豐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發揮想象,擴展思維空間。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圖畫與文章內容相結合,有效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以古詩《所見》為例,教材中插入了一副“牧童騎黃牛”的圖畫,與詩的第一句相符合,教師可以運用圖畫引導學生將圖中看到的情景描述出來,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
1.基于課堂延伸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首先應當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然后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有效結合,開展多樣化的生活化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菜園里》一課時,教學導入以談話的形式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喜歡吃什么蔬菜?這些蔬菜都是怎么來的?”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然后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蔬菜,介紹它的特點,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拓展延伸,平時接觸的蔬菜瓜果,還有很多很多,引導學生互相合作,畫一幅“蔬菜瓜果園”的畫。
2.基于校園活動中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僅包括教材中知識的學習、情感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還應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校園活動有效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諧的關系。比如,開展生動有趣的課間活動、課后的值日、校園文藝比賽、學校運動會、圖書角等,這些都發生在師生、學生之間。
3.基于校外生活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校外生活類型,都能夠成為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資源。比如說,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可以撿一些可利用的垃圾等;做“安全小達人”,利用假期時間,與城市交警部門聯系,在家長的陪護下做交通安全管理員;參加學習小組,家長帶領孩子參加一些課外的學習小組,讓孩子多與其他小學生接觸,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這些教育實踐活動,都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與做、說與寫”。
1.基于學生動態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效開發應當基于學生本身及其學習活動進行。比如,在教學《狼和小羊》這一課時,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故意找了三個借口要吃小羊,小羊據理爭辯反駁狼的故事,學生們在對話過程中圍繞著“小羊最后的命運”展開,然后感受小羊的聰明,狼的本性是兇殘的。但是也有學生會說“狼很聰明、很厲害”,這是由于學生從《動物世界》中認識到“狼的生存本領強,具有協作精神”等許多“狼性特點”,這不正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嗎?
2.基于科技力量有效開發課程資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它也是一項豐富且具有潛能的課程資源。比如在教學《夢圓飛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下載關于“神舟五號”飛行中拍攝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感受地球之外的面貌,感受宇宙的浩瀚無窮,從而體會到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