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美嶺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高中政治課堂實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要講究課堂教學策略,老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要不斷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與學生構建起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和諧關系,才能夠不斷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才能夠為今后的教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課改下的政治課堂應該有效地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政治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與快樂。
導課是課堂教學的構成部分之一。如果教學者的新課導入做得好,則能讓導課有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之效,為接下來的思維活動與交往活動作鋪墊。在教學政治內容時,倘若教師能善于結合不同的內容,靈活地運用導入方式,能夠在一開始就激發學生的高昂情緒,使其智力振奮,并對即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學生就會愉快主動地學習。如,在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意義”時,教師以《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作為引入,引導學生分析蔡桓公是怎樣對待疾病和健康這對矛盾的。在學生講述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生病時,一定要客觀看待疾病與健康這對矛盾。如果諱疾忌醫,并回避矛盾,不但不能解決矛盾,還會病人膏盲。矛盾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的,若想解決矛盾,就得敢于承認矛盾,并揭露矛盾。這種借助寓意深刻的故事來導入新知的教學,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設計的任何環節都是為了學生更真實、更方便、有效地進行學習,而復雜、繁瑣的教學過程會破壞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學生不僅不能進行持續、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現走神、開小差等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大力提倡簡化,追求簡捷流暢的學習路徑和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在上課時應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難于理解的知識,教師可以運用講授法,教師的講解可以幫學生解釋疑惑;對于一些偏難但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回答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談話法,設置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來回答;對于一些思維具有開放性和發散性的知識點,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相互啟發,共同進步;對于一些基礎的知識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可以運用讀書指導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看書。我在教學《政治生活》中“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課時,首先根據導學單引導學生看書,接著播放視頻——《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朋友圈不斷擴大》。接著以此為背景展開小組討論: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不顧美國的反對加入亞投行?較后小組展示,總結得出結論。在一堂課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政治課堂作為具有高度哲學性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就要注意緊跟時代的步伐,將時事引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帶給學生一定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平時多關注時事,鼓勵和引導學生在了解這些時事的基礎上,對其展開分析,使生活和政治教學實現完美的結合。此外,還要注意變更直接提問的方式為創設情景的情景問答,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的興趣,特別是在相對沉悶的政治課堂中,這樣的提問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啟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角度具有新穎性,達到課堂的趣味性效果。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當今現代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設備來豐富課堂氣氛。所以在政治教學的課堂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工具,來到達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堂主題相關的影視資料。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二中的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根據教材內容可知,我國政府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人民也有權利監督政府的行為。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觀看一些與這些教材觀點相違背的新聞事件,學生觀看之后,教師問:“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的行為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新聞事件中出現的例子反映出政府并沒有及時給予應當的服務,而人民群眾也未能及時稟告這些政府失職行為,這反應了什么現象呢?”學生們觀看完新聞事件后,就會進行積極地思考,認識到政府執行權力時有著不符合其宗旨和目標的行為,而人民群眾由于缺乏法律和政治意識,從而未能及時舉報政府的失職行為。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作用,把相關的信息完整地傳遞給學生,并且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增強課堂感染力,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展示進一步感受到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也激勵著學生們積極地把政治理論落實到生活中去,這也體現了政治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總之,高中政治課程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概念既抽象又復雜,政治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藝術,將政治知識講得趣味橫生,引人入勝,讓學生樂于接受。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并參考課程的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課程提問方式,針對學生情況和相應的知識結構,制定符合課程特點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增強政治課程的教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