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峰 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
人臉識別技術,最初誕生于1960 年,在上世紀90 年代末期,技術日漸成熟,開始走向商用。2008 年北京奧運會已開始規模應用人臉識別技術[1]。人臉識別在支付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延伸到公共交通領域。公交乘車支付,相比于其他條件下的人臉支付有著非常大的獨特性,首先是機具端小型化移動化,其次是不同城市用戶數量差異較大,第三必須保證交易的快捷、穩定。本文希望結合地面公共交通行業的特殊性,來探討人臉支付機具端在公交領域應用的選擇。
2018 年6 月,廣州羊城通在BRT 石牌橋站內,開啟了國內首個人臉支付在公共交通行業應用的探索。2019 年1 月,金華公交刷臉乘車項目正式推出,隨后全國各地也紛紛上線公交人臉支付服務。截止2020 年1 月底,全國約19 個城市正式在公交或BRT 線路推出人臉支付,還有不少城市正在調試或內部測試中。
可以發現上線城市很多,但體量都較小;絕大多數為三線或者四線城市,甚至是縣城;試運行的也僅是一條或兩條公交線路的幾十輛車。而且幾乎所有人臉支付機具,都是獨立安裝,并不與現有的刷卡與掃碼機具兼容。
攝像頭獲取到人臉后,進行一系列預處理,再對圖像提取特征值。用該特征值與前期注冊獲得的人臉數據一一比較,獲取一個相似度超過閾值且最高的那一條數據,作為最終的比對結果。
人臉比對識別的過程,可以在前端機具里脫機完成,也可以通過網絡發送至后臺系統在線完成[2]。脫機比對的優點是較穩定不用擔心網絡質量影響識別結果,但識別速度、人臉特征庫容量受機具硬件平臺制約;在線比對能支持較大規模的人臉特征庫容量,后期性能有拓展空間,用戶注冊后可立即使用,缺點是受網絡影響較大。還可以選擇“脫機+在線”組合的方式綜合兩者的優點。
脫機比對人臉信息,目前最大難點的是受機具的硬件性能限制。使用當前較好的芯片平臺RK3399 作為機具主控芯片,搭配2G 內存,若人臉識別時間控制在1s 以內,準確率均大于99%,使用合適的算法,能支持最大脫機人臉特征數據約3 萬條。
使用脫機人臉對比的方式,初次使用時下載全量人臉數據,使用后可在每日空閑時段下載更新數據,乘客使用時,無需借助網絡,直接在機具內完成人臉比對。由于脫機人臉特征庫容量有限,但對網絡要求不高,比較適合總用戶數量不超過三萬個、公交線路較少、網絡覆蓋與質量較一般的小型城鎮。
在線人臉比對就是將人臉數據,通過網絡實時發送至后臺服務器進行比對。根據權威人臉識別算法測試FRVT 的最新結果,在主流單核CPU 的條件下,測試中的人臉識別算法均可在容量為12,000,000 的人臉特征庫內,FPIR(未注冊人員認證通過率)為0.03%的條件下,達到FNIR(已注冊人員認證失敗率)不會超過0.15%的結果[3],并且全部流程可在0.9 秒以內完成。據此可以認為當前計算機條件下,較大規模用戶量、短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人臉識別,對于后臺計算機而言,性能不是瓶頸。而公交車載機具作為移動終端,只能依賴無線網絡解決通訊,故對機具端關聯較大的移動無線網絡進行分析。
網絡速率。目前最常用的4G 通信,全國最低平均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為7.01Mbps 和23.36Mbps,單條人臉支付交易按33KB 計算,即264Kbit,理論上4G 網絡速率能夠滿足。
網絡延時。4G 網絡實際環境中約有50ms 延時。目前公交車上使用銀聯閃付交易時,就是使用的在線驗卡方案;一筆數據量2KB 的在線銀聯閃付,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在1 秒內完成。故4G 網絡的延時對線人臉支付的影響較小。
網絡流量。每次人臉在線比對的數據量33KB,每月每個機具平均3 千筆,每月將新增約99MB 流量。
5G 網絡。2019 年是商用5G 網絡的元年,它的特點就是1ms 的極低網絡延時、更高密度的基站、更大的基站用戶容量、極高的通訊速率,這些對在線人臉支付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但短期內,5G 通訊的流量費用高、網絡密度不足,可能還不足以滿足在線公交人臉支付業務。
故在線人臉比對,適用于網絡覆蓋度高、網絡質量好、用戶量極大的一二線大型城市。
脫機比對與在線比對各有利弊,可以各取所長采取:脫機+在線比對,在線結果優先的方式。
大致流程是:機具內脫機人臉庫預存三萬條人臉數據,進入人臉支付流程在脫機人臉特征庫中比對,同時向后臺發起在線驗證申請,超時時間設為1.5 秒,若1.5 秒內,未收到后臺應答,以脫機人臉的比對數據結果為準,若收到,則以后臺返回的結果為準。
這種方案中,脫機人臉特征庫包含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一日該線路最常用的5 千個乘客,第二部分是前一日全市范圍乘坐公交線路最多的1 萬5 千個乘客,第三部分是5 千個異常名單,可能是用戶余額不足、欠費或證件信息過期等,第四部分是5 張司乘人員,用于考勤或管理,第五部分動態存儲15分鐘內所有人臉支付交易成功的數據,用于避免同一個人因車輛擁擠,多次出現在攝像頭前被誤扣,其余部分預留。假設網絡發生異常,常用的那兩萬個乘客上車時,機具端也能正常識別,完成交易,乘客體驗良好。
該方案會對網絡質量要求可放寬,但網絡流量要求較大。每個機具還有每日動態更新脫機人臉特征庫的流量,三萬條人臉特征庫的總容量約900MB,若每日使用增減庫方式更新其中10%,約90MB,每月約2.7GB 的流量。同時機具后臺的性能與功能要求較高,要能處理一定并發量的人臉比對請求,需要按公交線路個性化生成多個版本的脫機人臉特征庫。
該方案比較適合用戶量較大、網絡質量較好的大中型城市。
人臉支付技術在公交乘車支付行業中已有小范圍的使用,它既有利于乘客乘車,也有利于公交公司與通卡公司。本文根據現有的機具硬件環境、網絡環境,結合公交乘車支付場景的特殊性,對公交人臉支付的應用提出了一些方案設計。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必然有著很多困難,但隨著人臉識別算法能力的不斷提高,云計算與5G 網絡的推廣與普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公交乘車人臉支付一定可以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