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男
(浙江省義烏市城西街道西城小學 浙江 義烏 322000)
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引起學生識字興趣是第一步。因興所起,事半功倍。學生的識字量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與習作水平。這個孩子不會讀的字可能那個孩子都已經會寫并造句。由此可見提高孩子的識字量確實是低段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激起孩子的識字興趣。
“融字于景”與“融情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課時,第三段描寫了鄧爺爺植樹的過程。我們可以將這段話中的動詞填空式的呈現(xiàn),再出現(xiàn)相應的插圖。讓同學看圖填動詞并相機識字。先通過情景(圖)來感受相應的動詞,感受這個動詞。“鄧爺爺精心地挑( )了一株茁壯的樹苗。”動詞“選”則是本課需要認的生字,借機學習該生字。看圖理解這里的“挑選”是什么意思?如何記住“選”?我們可以先挑出自己想要的為“選”。所以“選”里有個先。那么“選”是由先和辶組成的。“小心地( )入樹坑。”動詞“移”是本課需認的生字。看圖上大家都在移樹苗,樹是植物所以是偏旁也是和植物有關的,圖上看樹很多,所以“移”是由“禾”和“多”。在以上情景教學中我們也用上了平時常用的識字加一加的方法。但如果是簡單地將字單獨進行加一加,孩子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是放在相應的情景中去學,孩子會覺得多一份趣味并且還能培養(yǎng)孩子細心觀察的習慣。
識字需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并且始終保持這個興趣更為重要。不一樣的情景可以給孩子保持新鮮感,助于孩子保持這個興趣。
在低段的識字教學中游戲是必不可少的。根據(jù)學情,低段孩子本身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孩子們對游戲,色彩,動畫卻十分敏感。游戲的作用更多是對剛習的字進行檢驗和記憶加深并對孩子的識字興趣進行鞏固。游戲教學中需要老師用有趣的話語引導,激起孩子玩游戲的興趣,即使在游戲中答題答不出來應對孩子多鼓勵而不是指責,因為孩子記得快忘得也快。
2.1 猜謎語。猜謎語是教學中常用的識字方法且同學也很感興趣。比如我在教學《彩色的夢》這一課的生字時給孩子們猜謎語。“今天我們學了這么多生字老師給你們出個謎語吧,看看誰的小腦瓜生字記得最牢,反應最快。”孩子們聽到這樣的話都信心滿滿做好“戰(zhàn)斗準備”。“我找到了一顆青色的米,青色的米是什么字呀?”孩子們一下子就能反應過來是“精”。接著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讓孩子學著老師的樣子編謎語。孩子的思維是發(fā)散的,孩子自己出字謎既可以增強出字謎同學的識字能力和自信心還能啟發(fā)其他孩子也動腦筋用自己的方法識字一舉數(shù)得。
2.2 開火車。課件出示小游戲。比如我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生字初步習完后,課件出示青蛙過河的圖,青蛙需要到河對面,每跳一步就需要孩子答對一個字。開火車小組答字。答對的小組給予相應的積分。如果孩子答錯了可以請求自己組內的其他同學幫助,答對也可累計積分。這種游戲形式不僅能增強識字興趣還能培養(yǎng)同學之間的凝聚力。
唐代李節(jié)曾說“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被廣泛大家使用。是的,字也是這樣,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1 追溯字源。現(xiàn)在的簡化字都是由甲骨文簡化而來。教材中也有體現(xiàn)追溯資源這一教學方法。如《貝的故事》一文中講述了“貝”的起源和意義,生動有趣。“貝”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中的“貝”字,畫的就是貝殼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象形意義較為明顯。讓學生了解了“貝”的歷史。本文中還講解了貝的意義。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進行遷移,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了解該字的演變過程,從而更形象地記住這個字。
3.2 挖掘漢字美。發(fā)現(xiàn)漢字的線條規(guī)則美,對低段的孩子來說比較困難,但是可以在日常中滲透,讓孩子去欣賞。漢字具有美學因素,從簡單的圖形到今天明朗的線條,經歷了千年的演變,它的字體形象而多變,富有自然美感,把識字過程成為帶領學生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想象美的過程。
綜上,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針對新教材識字量大,多認少寫,認寫分開,盡早閱讀的特點,識字最重要的是興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則是老師們值得深思的事情且如何將培養(yǎng)好的興趣一直延續(xù)下去更值得我們去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