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萬溪沖小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裴昌義名師工作室落地云南呈貢,本次活動主要聽了兩節小學五年級What can you do? 的同課異構,我就是其中的授課教師之一,上完課后,特別是又看了一遍我上課的視頻,慚愧至極,我一節課就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機械性地重復那五個短語,哇,我竟然可以如此浪費時間,其他什么都沒干,40分鐘居然可以一直停留在單詞、簡單句型的操練,沒有創新,沒有拓展,沒有生成。
本來我上課的思路是以呈貢電視臺挑選有才藝的小演員為主線,快速導入本內容的學習,接下來就是新單詞或詞組dance, sing English songs, draw cartoons, do kung fu, play the pipa以及重點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______.學習及運用,因為內容簡單,因此我還希望孩子們對此句型有拓展,會運用I can _____進行發散。然后以一個survey 的形式開放自由地調查,調查結束,由組長進行綜合性總結,XX can___. XX and XX can_____.為talent show做準備,最后再以talent show 展示才藝,和開課首尾呼應,talent show 附帶需要一個introduction.留為學生的家庭作業。因為我一節課都在換著花樣機械性地操練單詞,浪費了大把時間,后面那些美好的設想都沒有時間實現。究其沒有實現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出于授課教師,也就是我,對學生把控太嚴,沒有放手,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之前我還一直追求要做把控力強的教師,但其實我也是把控欲較強的老師。
我想借廈門市濱海小學陳雪芳老師的一篇文章《好課之道——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做進一步的解讀。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強調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促進兒童自主發展的管理,學生的主動發展應該始終作為教育設計思考的中心。一堂好課的打造,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從課堂的外顯行為中探究到內隱的教育思想。陳老師借用四個“道”給我們無數的反思與啟發。現我想對陳老師提出的四個道做進一步的闡釋。
這里所說的“圍墻”是指困擾教師通往生本教育理念的“心墻”。現實中的課堂,教師更多的是關注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任務。在這節課上學生是否真正主動探究,自愿積極參與,思維得到多少鍛煉我們的老師思考并不多,或者并不深入。縱觀我這節課,教師在整個課堂上控制得死死地,嚴嚴的,孩子們一步步地貫徹著我的教學步驟,可他們的內心、天性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并沒有得到釋放,創造力并沒有得到激發,甚至被我所謂強有力的控制力所禁錮。我主要考慮我自己擅長什么,這節課要達到什么目標,什么樣的方式最快最有效地達成。而學生喜歡什么,它們內心的世界了解甚少。因此我也就成為了那個控制欲極強的“心墻”老師。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一堂好課應以生本作為基點,課堂上少些固化的預設,多點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再生資源”的運用。這就要求我們要主動拆除種種無形的禁錮教師的經驗式思維的圍墻,才能放棄“精致周密”的形式追求,還課堂以“精彩靈動”。
這也就是趙寶虹老師在評課時提出的要敢于暴露問題,在練習中和孩子們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實施基于問題的學習,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以前,這句話說非常簡單,誰都可以引用,但要具體落實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小學英語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貫徹這一目標,在孩子初學英語階段,如三年級,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愛玩,活躍,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要讓孩子保持著三年級的那種熱情就有些難了,特別是到了六年級,那些昔日吸引他們的活動、游戲都已經玩膩了,孩子的熱情也逐漸退去。那要如何持續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這也是我確實在經歷的。過分地強調活動、游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導致游戲疲憊,審美疲勞,這些激發孩子興趣的方法還停留在表面,如何才能內化為內驅動力呢?我想唯有激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生思考過的問題,又或是在小組合作的任務學習中,孩子有面對問題時的迷茫感、或與同伴合作尋找解決問題時的努力的過程,最后找到解決辦法時的喜悅感,讓孩子們確實在這個過程中有切實的體驗。要好過教師的灌輸。因為教師的灌輸就好比文本粘貼,而通過學生努力收獲的結果會深深治根于孩子的思維中,就會轉化為內推動力,體驗到學習、探究的挑戰與樂趣。從根本上轉變為內推動力,敦促自己不斷前行。
假如我的這堂課能夠大膽放手,引導孩子自主以survey的形式完成I can____.的task,最后再由group leader 做一個小組總結發言。XX can____. XX and XX can ______.并對除本課以外,能聯系舊知,有創新的同學的回答給予大力表揚。又或是趙老師提出的換景,通過換不同場景,讓學生根據不同場景思考在該場景適合做的事情,或能夠做的事情。這種任務型的task,學生在思考交流中才能完成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即達到了語言交流的目的,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一句話被印度哲學家奧修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反之,如果鞋子不合適,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何為適切,就是要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以學定教。我的整節課失敗之處還在于我把平時聽課時孩子較為喜歡的游戲,堆積成各式PPT依次播放,并不懂得取舍,導致整節課都在單詞上打轉轉。生本理念在課堂的落實,首先要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完成知識的建構。一般來講,低段的英語課堂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就是很好的任務活動,而隨著年級的提高,簡單的說唱已激發不起學生太大的興趣,越高年級的孩子越有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的需要,課堂學習也應越開放、越有探究點,這就需要提高教學活動中思維的含金量。我所教授的孩子已經是五年級的孩子了,屬于高年級,可我仍然將三四年級的游戲堆砌用于五年級的孩子,這明顯不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孩子思維水平的發展,其結果就是,學生的思維沒有建立起來,沒有得到相應的練習,也就沒達到該有的production。
我想把陳老師的“插秧”之道改為“成長”之道——適度留白,靜待花開。也許老師們都聽過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等待。不要看著別人那顆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想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她沐浴陽光風雨。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花開,因為他是一顆參天大樹!”這段話對我的感觸很深,教育不像其他商品立馬就見到收益,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會遇到不經意的某一天,一直困擾著孩子的問題突然就迎刃而解了,這也就是我想說我的課堂因為學生卡在draw cartoons那分鐘我就非要想辦法把它攻克,也許,我轉換一下方式方法,或暫時不予理睬,通過其他的方式在不停運用中遇到一次提一次,也許學生聽得多了,自然也就記住了。而不要因為暫時obstacle的而亂了陣腳。
教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也只有學生把知識內化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原動力,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們要以良好的心態來迎接這場變革,戒驕戒躁,適度留白,靜待花開。相信肯定會收獲專屬于教師的快樂。
我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然而現在我們進入了動車、高鐵時代,而動車高鐵的動力在每一節車廂。也就是說一堂課不僅“火車頭”也就是教師要有動力,如果讓每一節“車廂”也就是學生都蓄上動力源,那將就會是一全新的課堂。這就需要在課堂上真正落實學生主體的地位,做到學習有擔當,人人都是學習的擔當者,也就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在教學中,師生關系也應發生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主動拆除種種無形的禁錮教師的經驗式思維的圍墻,才能放棄“精致周密”的形式追求,還課堂以“精彩靈動”,還學生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挑戰的課堂。我們要以良好的心態來迎接這場變革,戒驕戒躁,適度留白,靜待花開。相信肯定會收獲專屬于教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