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忠
(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總堡學校 青海 湟中 8l1607)
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久遠,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快速交融使得人們忽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意識非常淡薄,直接導致了學生素養的下降。本文圍繞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進行闡述,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去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數學知識中也包含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由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跟學生講授一些勾股定理的背景以及產生的時代,讓學生對這一定理的由來有一個深刻的認知。中國古代對這一數學定理的發現和應用比畢達哥拉斯早得多,中國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開頭便記載著這一定理的由來,也得出了一條原理: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和4時,那么它的斜邊肯定是5。這個原理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考證與研究得出來的,流傳至今,說明了它的實用性。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對這一定理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地去體會到了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更好地對這一定理產生了興趣,也促進了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和掌握。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天壇、臉譜、蝴蝶等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更好地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又如,在學習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加減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答,讓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去理解數學的轉化思想。轉化思想在數學教學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授“曹沖稱象”的故事。大象的體重很難去測量,但是把大象的體重轉化為石頭的重量就很容易測量出來了。在測量大象體重時就是運用了數學的轉化思想,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問題解決出來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播了傳統文化,也有利于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文化內涵。
民族自豪感是每一位中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引導學生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讓學生去服務社會,繼而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介紹勾股定理產生的時代背景,了解和知曉相關的數學家,向學生講述數學家趙爽以及他寫的《勾股圓方圖》,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熟讀這一作品,也切身地去體會數學家的艱辛與頑強拼搏的精神。2002年,在北京舉辦的世界數學家大會的會標就是“弦圖”,弦圖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再次重現它既標志著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又像一只轉動著的風車,歡迎世界各地的數學家們一起去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讓學生更好地去體會民族的強大與繁榮,增強自身的民族優越感。例如,在學習“圓的定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告訴學生《墨經》的由來,它詳細地記載了圓,這一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古代數學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與敬佩,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把數學史當作數學文化來組織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數學教學的目的,但卻忽略了文化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借助教學史料,先讓自己弄清數學史與數學文化之間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去汲取知識,更好地去體會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數學史作為數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展現數學理論、數學結論等形成、發展的過程,學生在了解的同時也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與具體,更好地學習數學家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態度。因此,在初中數學文化滲透中,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數學史料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數學理論,把古代數學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出來,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其歷史發展脈絡中能夠追本溯源,更好地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切身地去感知數學學科的魅力,并能夠在學習中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繼而更好地去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為其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
在初中數學課堂真正落實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任務,它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能夠與時俱進,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會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除此之外,它更需要學生在學習時不要過分地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熏陶,要學會體會和感悟古代文化的深刻韻味,繼而更好地去學習與發展,充實自身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