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敏
(四川省蒼溪縣東溪鎮雙田小學 四川 廣元 628431)
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學已經不能像從前那種由老師講解幾道經典例題或是考試中出現的熱點題目,這種方式只能讓同學們簡單學會幾道題目的解題方法,但并不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教師要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數學課堂魅力,將能力和素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將數學課堂轉變為核心素養提升的平臺。
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是由教學和學習這兩方面所組成的,兩方面都要兼顧,而最終的目的在于學習,即是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夠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個性需要和反饋,依照學生不同需求,適時進行啟發式教學,有效提升課堂效果。比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加減法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建國公園在“六一”兒童節這一天,上午來了365個小朋友,中午走了137個,下午又來了85個,問這一天共來了多少個小朋友?題目出完以后,大多數同學都通過認真讀題、理解題意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巡視過程中,我發現有兩名中下等生答案不同,一名同學的答案是:365-137+85=313(人);另一名同學的答案是:365+85=450(人);當時我并沒有急于作答,而是把問題拋給了他們“你們問題答案怎么不一樣呢?獨立思考一下。”在錯誤答案改正之后,我讓這兩名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的答案,并說一說最初是怎樣思考的。結果是兩位同學的讀題方式出現了不同,一名同學讀了三遍題,一名同學只是大概讀了一遍。這樣,通過老師引導,起到了良好的“拋磚引玉”的啟發式的作用,引導同學們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之中,讓學生在不斷的引導啟發當中學習小學數學知識。
小學階段學生通過家庭教育和幼兒階段教育,已經儲備了一些知識素材和生活經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讓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一些話題來進行引導和啟發。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就可以根據本次課程的重點來巧妙拓展,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圍繞學習的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發散同學們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良好習慣。比如:在學習“五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因為學生對加法的運算比較熟悉,而對減法的運用相對生疏一些。我給學生進行了一個趣味的數學知識運算。題目是這樣的:一顆樹上有36只大雁,后來又飛來了4只大雁,有一個獵人出來打獵,他槍法了得,他一槍打死了2只大雁,問樹上還有多少只大雁?有的學生開始列起了算式:36+4-2=38(只)。我與學生們探討:這位學生列的算式對不對?同學們都說:正確!然后我又引導學生們思考,假設我們班的學生全部出去打鬧游戲,樹上的麻雀聽到嬉鬧聲后會怎樣?學生們說:會飛走。我笑著對同學們說,說的非常對。大雁兒聽到聲音受到驚嚇就會飛走的。那同樣的道理,獵人雖然打死了2只大雁,但樹上其他的大雁還會停留在樹上不動嗎?同學們也會心的笑了。他們在心里面有了答案,樹上一只大雁也不會剩下。雖然這是一個腦筋急轉彎式的數學小運算,但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當“引路人”,不斷引導學生們自己去探求問題的答案和規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開拓思路,發散思維,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綜合現階段的數學教學現狀,倘若能巧妙地將于小學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故事融入到課堂當中,不僅能夠增強同學們數學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數學聯想能力,對提升小學課堂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比如,在上一節加法課的時候,我沒有直接上來進行數學題目的運算,我給同學們講了德國大數學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課,他的數學老師遇到了煩心事,于是想把糟糕的情緒轉嫁到孩子們身上,他給學生出了一道難題,就是從1+2+3+……+100,算出最后的得數。老師還板著臉嚴肅的說道:誰算不出來誰就不準回家。于是,班里小伙伴都“行動”了起來,在自己的本子上仔細地算了起來,1+2=3,3+3=6,6+4=10,10+5=15,……結果,數越算越大,有的學生甚至額頭、手心都著急出了汗,唯有高斯沒有著急,他在一旁靜靜地思考著,仔細地觀察著,不到10分鐘,他得出了結果,他把得數寫到本子上,拿去叫老師看,結果老師連頭也沒有抬,就叫高斯重新回去計算,因為,他不相信能有學生這么快算出結果。高斯再一次向老師說道:我相信我的結果是對的!當老師抬頭看到高斯的得數清晰地寫著5050時,大為驚訝,從今以后,對高斯格外重視,細心指導,最終高斯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科學家。將數學故事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提升素質,在充分掌握教材知識基礎上,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式方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高小學生解決應用題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