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芝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實驗中學 山東 日照 276807)
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對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成績提升和學習興趣培養效果都很顯著。因此為了促進初中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為初中歷史教師的我們應該立足實踐教學需求,在指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立足核心素養滲透要求,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依據,構建全新的學科教學模式,深入教學改革,革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學服務質量,攜手學生構建有效的初中歷史課堂。
課堂導入環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契機,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課程導入環節有效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好奇心。例如我們可以應用故事導入方法,利用故事情節的曲折性吸引學生注意力[1]。
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想要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可以立足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上,引導學生建立歷史時間觀念,深化歷史知識學習效果[2]。如《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了解我們的近代探索之路,了解在祖國發展進程中先輩們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以洋務運動作為開端,國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收獲不佳,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為挽救民族危亡,“公車上書”正式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之后學生結合歷史事實了解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時間、發生背景等知識,對戊戌變法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最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我的點撥,得出結論:“頑固的實權派不會輕易的將自己的利益或者權利轉讓出去,而參與變法的知識分子將希望完全寄托于光緒皇帝,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誤。”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的過程,按照歷史時間線索學習知識體現對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
問題情景對學生起到引導和啟發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因此將問題情境應用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利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生在有了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帶動下學習效率更高[3]。
作業設置環節其實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利用課后作業設計環節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教學知識。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后作業在設計上多數還是采用題海戰術,教師旨在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熟悉歷史知識,掌握解題思路,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但其實經過實踐研究表明,這樣的課后作業設計方式在效果上其實并不盡如人意,學生參與課后作業的欲望低下[4],一部分學生甚至是抄襲作業,這樣的教學作業設計理念對學生來說顯然不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新課改影響下,初中歷史課后作業設計應該逐步具備多元化特點,集中體現在作業形式和內容之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實現興趣激發和自我提升,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要求教師可以聯合社會熱點問題,用議古論今的態度來審視歷史事件[5]。如《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正確認識和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新知識分子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引導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新文化運動產生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分析其現實影響,促進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形成。在課前,我鼓勵學生搜集有關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社會熱點新聞,如2017年“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座城市舉辦2000多場活動,海外受眾突破2.8億人次,近20個語種的上千家國際主流媒體進行密集報道……這些都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和成就,結合類似的新聞,我們可以總結發現我國目前在對外文化交流上更加廣泛深入,倍受關注,以此作為突破點我鼓勵學生對比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對外文化交流與現代社會對外文化交流之間的異同點,收獲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綜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上作出調整,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切實將初中生作為歷史教學活動核心,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體現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也是體現歷史課程教學活動價值的關鍵路徑。但就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落實的現狀來說,部分教師仍然認識不到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不夠重視且能力不足。基于此,筆者在上文針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分析了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方法和路徑,希望能夠為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工作者提供幾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