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芳雨 山東科技大學
從宏觀層面上,可以將建筑設計細化為上部結構設計、基礎設計及地基處理三個部分,為保證建筑結構的安穩性,保證結構設計合理性是根本。在建筑設計實踐中,建筑經濟性、實用性及環保性均是需重點考量的內容,積極應對建筑設計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設計施工效果的基礎上,盡量壓縮工程建設成本,協助施工單位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設計建筑施工圖期間,樓梯建筑于結構的平面尺寸均是等同的,在施工階段,于平臺位置相向飾面后,上下行踏步前緣線要錯開兩飾面層的厚度,不處于同一條直線段上。對于雙跑樓梯而言,以上設計方案是否美觀性沒有絕對定義,具體和人們的審美角度及追求有關。多跑樓梯設計時采用的是塊材飾面,建筑與結構施工平面圖尺寸未能出現收放改變,這樣在裝飾樓梯平臺位置時收頭效果欠佳,故而一定要先對己完成的結構體實施敲鑿處理,在具體施工階段可能出現部分結構體被鑿后結構不具備規則性的問題,勢必會對后續飾面施工效果形成不良影響。
預防措施:若在結構專業配圖期間,依照建筑完成面相關要求,對樓梯平面尺寸事先予以調整,則有益于規避對已完成結構的敲鑿、整改等處理。筆者在長期的建筑設計實踐中,歸納出“上行放、下行收、寬度減”調整原則,比如,普通水泥砂漿粉刷“上行放20mm、下行收20mm,梯段板寬度每邊減少220mm”,而石材飾面要“上行放mm,下行收mm,梯段板寬度每邊減少50mm”。針對三跑或多跑樓梯,要求踢面、踏面以及兩側面均要貼塊材的,應予以如上問題一定重視,因為在轉角平臺位置就難以收頭,將會造成正方形轉角平臺出現形變。本文這里所提及的“上行”、“下行”,特指人站立于兩個梯段間的平臺朝上或朝下走,依照筆者建議配置的樓梯結構圖,建筑裝飾施工以后,樓梯平臺上下行踏步前緣線同處一線,若結構師生搬硬套建筑師的樓梯平面圖,將會造成裝飾施工后樓梯平臺上下行踏步前緣線錯開厚度為2 個裝飾層,以上工況將會造成梯段板側面帶有裝飾的3 跑樓梯難以收頭。故而,在現實施工中若能組織技術人員把結構體鑿成筆者所述的工況,隨即予以裝飾處理,則通常能取得較好的施工效果。
由踏步中間朝上部測量樓梯欄桿高度,很可能造成欄桿高度和施工設計要求相比較要低出半個踏步。
預防措施:應嚴格依照《民用建筑設計通則》[2]中的相關規定由踏步前緣線向上測量,儀保證欄桿的設計高度符合相關建筑工程設計要求。若由踏步中心線向上測量,則將會比設計要求低出半個踏步高度。此外,首層起始梯段的陰角要制作矮墻,要求矮墻高≥300mm,不僅能為封閉陰角創造便利條件,還便于施工階段粉刷及日后清掃工作。
預防措施:采用零星鋼筋把一組(4 只或6 只)地腳螺栓焊接連成一個幾何形狀固定的螺栓系統。先安放基礎底板筋,隨后安置螺栓系統,繼而捆綁基礎其它鋼筋,在模板支好以后,把螺栓系統安裝于預定位置,予以校準與固定處理。針對外露絲牙,應涂打適量黃油后包扎處理,以防在澆筑混凝土環節對絲牙形成污染。
預防措施:設計說明中要明確標注拆模混凝土對應的強度要求,更要寫清伸、懸臂構件對應的抗傾覆平衡荷載到位的要求。在現實施工實踐中應格外注意的問題是,特別是春節來臨時,建筑項目施工工種不全,此時若陽臺等伸或懸臂構件上層構筑物磚墻等抗傾覆平衡荷載未到位,則禁止拆除這些陽臺的底換板與立撐,若作用時間過早,即便未引起傾覆事故,也會因傾覆荷載過早作用而造成相應構筑物出現不可逆性的超標變形問題。
成因分析:操作人員技術部熟練,對焊期間接頭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鋼筋下料接頭不垂直,鋼筋接頭為冷卻就被抬走。
預防措施:針對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的問題,防治方法就是價錢技術培訓、考評,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對焊期間接頭不處于相同水平面上,將會誘導鋼筋對焊接頭彎折角于軸線不統一情況,這對這種問題,可以采用將固定平臺整改為傳輸平臺,進而實現對焊機兩個進出口端的調控,力爭時期處于相同的水平上。保證鋼筋接頭充分冷卻后抬走施工,可以采用的改進策略是將對焊機出口端傳輸平臺延展至30m 的方法。
總之,現代群體對建筑工程質量提出的要求不斷提升,且呈現為多樣化特征,這就要求施工單位積極分析現代群體主觀需求,迎合社會發展趨向,革新技術,加強建筑結構的設計,以從根本上保證建筑整體施工質量。而在建筑設計實踐中,衍生出相關問題在所難免,需要相關人員立足于工程實際,在分析相關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完善設計方案,最大限度提升建筑結構安全性,為社會發展做出相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