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辛莊幼兒園 徐春蘭
傳統美術活動的材料僅僅是不同的紙、不同的筆,材料的單調限制了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基于我園開展的“十三五”規劃課題“多元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實踐研究”,筆者展開調查研究,從多元材料入手,嘗試在材料與創作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打破材料的局限性,融合更多元的材料進行美術游戲,提高幼兒對多元材料運用的能力,建立適應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美術活動新模式,讓幼兒成為想玩美、樂玩美、會玩美的“玩美”兒童,切實提高幼兒的美術欣賞、創作和表達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齡前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往往還不夠完善,繪畫就成為了他們表達自我、認識世界的一種最佳方式。但是,當前美術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兒童作品呈現千篇一律,缺乏創造力、想象力,而單一的美術材料正是局限兒童創造力的原因之一。因此,筆者就如何挖掘多元材料并有效融合到美術游戲中展開實踐研究。
在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推行下,我們全面貫徹“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凸顯以幼兒為主體的理念。兒童心理學家黃翼在《兒童繪畫之心理》一書中說道:“兒童的繪畫和美術家的繪畫不同,并不是狹義的美術,而是一種游戲。”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筆者嘗試從多元材料著手使教學內容游戲化、教學形式游戲化、教學策略游戲化。
材料是保證幼兒活動開展的基礎。我園通過群策群力、家園互動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幼兒、家長的收集熱情,使我園的資源材料品種增多、源源不斷。為了方便材料的搜集與整理,我園建立了園級資源中心,并在各班設立“資源回收站”,家長和幼兒會從家中帶來清洗過的廢舊材料,如奶粉罐、塑料瓶、吸管、紙盒等,幼兒會將不同的材料投放到貼著不同種類標記的“回收站”中。資源中心的建立,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活動材料,也提高了幼兒與家長的環保意識,讓每一種材料都能發揮出最大價值。
經過前期的挖掘與梳理,我們將材料分為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在其下又細分出不同的種類(見附表)。材料的細化,便于教師根據材料特點因“材”施教,發揮出材料的最大價值。

附表.美術材料收集表
在課題研究開展期間,課題組成員從一日活動出發,大膽實踐,讓每一個活動都成為課題研究的載體。
色彩是美術的主要元素,是美術環境創設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園在不同樓層設置了不同的顏色:一樓綠色、二樓藍色、三樓橙色,分別代表生命之綠、天空之藍、豐收之橙。
在創設特色環境時,我們聚焦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在走廊、樓梯、拐角等處布置原生態的自然角、富有童趣的繪畫作品等,與環境協調統一,呈現了幼兒活動與成長的痕跡,體現了教師適時與智慧的支持。我們的自然角已成為了裝扮幼兒園的一個亮點,給幼兒以美的享受與熏陶。
生活中、自然中都有著豐富多樣的材料,每一種材料在材質、用途等都有不一樣的地方,要想很好地運用這些材料,孩子們就要熟悉這些材料,才能利用材料的不同特質創造出不同的作品。為此,我們布置了一個觸摸墻,師幼共同布置了各種材料,如不同的布、堅果類、海綿、瓶罐、光盤、紐扣等材料,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感受材料的不同,為后續的美術創作做好經驗鋪墊。
結合植樹月的活動,從幼兒興趣出發,我園進行了一次全園性的“我認識的植物”大調查活動。幼兒與家長共同設計調查表后,孩子們拿著調查表尋找幼兒園里各種不同的植物,最后利用多種植物材料進行的美術活動,有用各種豆類進行的拼貼畫、報紙和彩紙制作的撕貼畫、水粉畫、拓印畫、輕黏土制作的立體畫等。在創造過程中,幼兒自主選擇喜愛的材料感受材料的多元性,進行大膽的想象。

圖3.觸摸墻

圖4.胡蘿卜娃娃

圖5.樹枝手工作品
單一的美術活動容易引起幼兒創作的疲勞,久而久之會囿于單調乏味的境地。因此,我園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會融合其他活動,使美術活動具有多元、開放、整合的特點,我們不局限于在課堂上開展美術活動,而是拓展到其他活動中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材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支柱,離開了材料,活動難以進行,豐富充足的原材料不僅可以豐富幼兒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激發幼兒活動的動機和構思,引起幼兒的聯想和行動。在開展“我的家”主題活動時,家長把家中廢舊紙張、毛線、紐扣等材料拿到幼兒園,由孩子將其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把生活中丟棄的瓶子通過各種裝飾,變成了戶外的游戲材料。
美術活動不僅存在于美工區內,還可以與其他區域游戲相整合。我們將收集到的易拉罐、紙箱等材料投放到建構區中,幼兒可以搭建成高樓、馬路等;將皺紋紙、小樹枝等投放到小花店游戲中,幼兒經過揉、捏等可以制作成花朵;將報紙投放到小舞臺中,幼兒可以自制表演服裝,裝扮“小模特”。這些材料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同時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區域間的整合既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又鍛煉了幼兒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是幼兒園寶貴的資源,很多材料都需要家長的提供和支持。我園邀請家長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如:利用報紙、塑料袋等生活材料,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環保時裝;在“我的社區”主題活動中,利用紙盒,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各種房子。每一次的親子制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更是激發了家長與孩子的環保意識。
孩子們喜愛過各種節日,感受東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和西方節日的趣味。在節日活動中,我們也能看到多元材料在節日氛圍中的體現,如:元宵節孩子們利用紙盒、壓歲包、瓶子等多種材料制作成可愛、生動、有趣、精美的燈籠;婦女節來臨之際,大班的孩子親手利用彩紙、蠟筆等制作了一封寫給媽媽的信;萬圣節來臨,孩子們制作各種好玩的帽子,舉辦萬圣節活動。

圖6.紐扣畫

圖7.紙袋玩偶

圖8.紙筒玩偶

圖9.紙箱大變身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提高活動有效性。在實施探索中,筆者嘗試借助多元的材料開展游戲化的美術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美、創造美。
美術活動的內容豐富多樣,有水彩畫、蠟筆畫、版畫、吹畫、滴畫等,對于幼兒來說這些既是游戲,也是美術活動,多樣的內容給予幼兒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活動內容,讓美術活動變得更為有趣,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不同美術創意的快樂。如在小班美術“葡萄”活動中,教師利用裝滿水的氣球做為繪畫工具,讓幼兒通過拓印的方繪畫出一串串紫色的葡萄。
教師根據活動需要利用音樂、故事、圖片、游戲等多種手段去營造生動好玩的情景,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創作靈感。如在小班美術“森林披薩店”活動中,教師創設了參觀披薩店、制作披薩的情景,在有趣的游戲情景中,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激發幼兒熱情投入,利用彩色紙片、小布球等材料,制作出獨一無二的披薩。
采用游戲化的評價方式,靈活機動地給予幼兒意想不到的鼓勵,讓幼兒獲得肯定與滿足,培養他們的創作興趣,使美術活動可以得到拓展。如在一次畫船活動中,有個小男孩在船頭畫了黑黑的一塊,使得畫面看上去臟兮兮的,我就問他:“你的小船畫好了嗎?咦,這里是什么呀?”他看著我,想了想說:“那是個小人。”我接著說道:“小人站在船頭做什么呢?”他不說話。我故意說道:“小船在大海里,大海里肯定有好多小魚呀!”他聽了后,馬上說:“小人是在釣魚!”“是嗎?釣魚還需要什么工具呀?”在我的引導下,他又給小人畫了個魚竿,整個畫面就變得生動起來了。
美術教育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畫一畫、涂一涂,而應該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多元美術材料運用得越來越多,而材料的多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美術活動的多元化、游戲化,顯得越來越重要。筆者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探索,體驗到了多元化的材料帶來的美術教育的改變,在后續實踐中將會繼續探索多元材料的開發和運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