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豐
關鍵詞:治理;國際關系;正確應用;引導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改變,目前世界上的國際形勢出現了極為劇烈的變化,而國際關系也由簡單化逐漸轉變為復雜化,在這種背景下治理概念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和應用,治理能夠對國際的形式進行評估,了解國際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國際關系的整理和修復提出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由于治理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理論局限性。本文中對治理在國際關系中的正確運用研究進行分析,以此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國際環境中,不同國家的關系也屬于一種政治科學的范疇,其指的是在超越國家界線下,兩個或多個國家形成的一種與人類關系相似的社會關系,其中涉及到的領域極為復雜,包括國家經濟、國家政治、國家文化以及軍事等多個領域,各個領域中的不同國家在進行分析時,都需要有專業的分析人員對國際關系進行分析,才能明確兩個或多個國家間產生的不同領域的聯系。而在近年來的發展中,國際關系研究已經逐漸將經濟全球化、恐怖主義、領土爭端、環境保護以及民族主義等多個項目納入到了國際關系的管理中,這些已經成為了現代國際關系研究的重點話題。而通過對國際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內在規律,能夠對國際關系的發展進行一定的預測,并了解國際關系的具體變化特征,這樣能夠使我國乃至世界的不同領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對國際關系進行分析,能夠有效明確目前國際上的經濟流通狀況,使相關經濟研究人員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進行預測,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針進行調控,這樣能夠起到有效的經濟引導作用,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理論支持,降低經濟方針設置的盲目性。
目前治理依舊屬于一個新興的概念,大部分專家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并未對治理形成統一且明確的概念認知。而目前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并且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以全球治理委員會1995年提出的定義為主:治理是指各種私人或公共的機構在進行管理時,需要對某一共同事物進行把控,而把控所應用的全部手段的總和,其目的應當是調解機構內各方的利益、緩解機構或私人在交往過程中存在的沖突和矛盾,通過個體或聯合行動的方式保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這樣明確的定義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管理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
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設以來,政治領域的個專家學者已經將治理應用于國家以及國際關系的政治分析中。隨著冷戰、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國際沖突的發生,國際力量在經濟的影響下出現了重新建構的狀況,而國際形勢也在不斷的發生劇烈變化。現代管理現代化的管理人員不僅意識到了國際關系的變化,還在不斷思考未來世界的國際發展方向,這就引發了新一輪的治理思考以及治理模式研究,隨著諸多研究人員的投入,各種新型的學術觀念已經國際上得到了廣泛推廣,但如何將其應用于國際關系領域的管理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研究才能明確治理的效果。
隨著不同國家的逐漸發展,各大權威國的重要實力在不斷削弱,而國際形勢和國際政策也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國家政策之間的界限也在不斷的趨于模糊化,再加上近年來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現在世界上的國際觀念已經逐漸淡化,形成了全球化的經濟體系和文化體系,大大降低了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管理差異。治理在應用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國際之間的關系,明確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的外在和內在聯系,而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點就是治理在應用過程中,不僅展現了管理內容的多樣性,治理活動的發起人也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這就展現了不同國家再進行相應的國際活動時的不同事物處理方式,可以將其定義為各方行為者在進行談判協商時產生的各種相互影響作用。
在治理概念的引導下,公共行為是表現行為主體不同意識的主要方式,這也就展現了國際舞臺的重要性。在國際舞臺上,不同國家的不同社會行為,不僅明確的標榜著自我的客觀存在,也在持續性的做出全球化的信息傳達以及信息交換。最為常見且權威性最高的國際治理機構為聯合國會議,其中的參與人不僅代表著全人類,也代表著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這樣的大型會議,在開展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國際動員,還需要具有一定權威的國家參與其中,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樣才能達到與國際等級一致的參考標準。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私人團體對國際產生的影響也愈發明顯。通過對國家關系進行正確的分析,能夠使各個團體的活動更加具有一致性,建立起符合國際特點的政治網絡,并且互聯網技術還能夠實時且有效的連接,在進行某一個治理活動時,團體中的不同能力層次的行為者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從本質上來說,治理在應用過程中想要在國際上發揮作用,首先就需要不同的參與國派出代表參加到會議中,通過談判以及協商的方式來完成不同國家乃至多個國家的治理活動,最終的談判結果需要完成項目設計、確立伙伴關系、保證觀點一致。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這里屬于一個具有高度實效性的理論概念,是國際上對事物進行宏觀管理的一種新型技術。治理活動能夠對目前國際上的各種無政府狀態進行有效處理,具有極為強烈的客觀性和引導性,雖然治理工作在目前國際上已經初步成型,但依舊缺乏完善的理論支持,具有一定的非強迫性和靈活性。這里在國際市場中并不屬于一個固定體系,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整。而在國際環境中合理應用治理,僅僅是為國際關系的調整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中立參考意見,基本不會對結果進行前瞻性預判,而這一行為大大轉變了人們對權力在國際市場中的認知。
治理概念在國際環境中進行運行時期,基礎和對話機制并不會憑空出現,需要建立在社會義務以及權利上。所以在進行治理時,想要保證治理方向的準確和穩定,就需要參考不同國家的技術以及經濟等多個領域,明確其中能夠超越國際界限把控的機制,所以治理的概念具有明確的國際性和復雜性。
相較于以往國際市場和環境中,以政權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治理方式來說,現代化的治理概念更加趨向于一種宏觀的管理制度,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標準或規范,而是根據市場環境不斷產生變化的模型。在這一背景下,相關研究人員就需要從戰略互動層面對治理問題進行理解和約束,明確國際政策上存在的差異,了解國際政策與國際環境的內在聯系。,而這一背景下涉及到的各種內容不僅囊括了國際政策問題的形成原因,還包括了不同國際主體之間存在的利益沖突,在這一領域并不能使所有的行為者愿望都完全達成一致,應當保留關鍵行為者參與到環境中的權利,并且在活動中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才是保證治理工作順利應用的關鍵。
國際化治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證治理效益,對各個國家或團體的利益進行有效調節,盡可能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但基于治理概念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還發現其中的有效性依舊有待商榷,這是由于在進行治理時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并且其中的子系統也需要進行更加專業化的研究,而且治理屬于一個理想化的宏觀概念,忽略了切實存在的國際矛盾特征,具有極為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從本質上來說基于治理概念上的國際關系是切實可行的,但這終究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抉擇,具體的抉擇方式需要根據國際狀況進行調整,一方面來說強調了國際舞臺和交流對話,另一方面忽略了國際環境中各種客觀存在的矛盾,使市場成為了唯一的國際關系調節者,這種理想色彩以及可行性是否能夠應用于國際環境中還值得商榷。
參考文獻
[1]黃智春.“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中國政黨外交:理論、目標與方向[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2):33-38.
[2]李志永.中國引領全球治理的國際定位[J].太平洋學報,2020,28(04):1-13.
[3]王寶珠,王琳,王利云.新型國際經濟關系:理論邏輯與中國貢獻[J].經濟學家,2020(04):48-56.
[4]張培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新型政黨關系的內涵及路徑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0,37(02):72-79.
[5]閆鑫淇.因紐特環北極理事會參與北極治理的權力、路徑和影響[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20,22(0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