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靜怡 張曉楠 王賢
摘要: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校園安全問題,“校園欺凌”一詞匯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本文選取石家莊7個市區的中學生進行研究,尋找解決方案。研究發現,中學生的校園現狀不容樂觀;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來自學生自身、家庭及學校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性格特征的形成;校園欺凌的多發形式為言語欺凌,肢體欺凌和關系欺凌,并向網絡欺凌發展。男生相較女生來說受肢體欺凌更多,欺凌過程的行為捆綁組合有關,女生更多的受到關系欺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重視家庭教育;建立完善的學校監管宣傳體系;重點觀察、重點保護、重點宣傳。
關鍵詞:校園欺凌;網絡欺凌;關系欺凌;監管體系
一、引言
隨著校園欺凌主題和題材影視作品《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的傳播影響增加,校園欺凌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輿論逐漸升溫,推動了法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制定,從國家層面喚醒各界對未成年人安全的關注,從法律制度給予未成年人最有利的保護。雖然各方加強重視且提出保護政策,但是中國目前仍未有對校園欺凌問題進行周密系統的調查,缺乏完整、準確、權威的數據,也缺乏深度專業的研究。導致我國在應對校園欺凌方面缺乏有力的指導和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這也是各方在逐漸重視校園欺凌和孩子身心健康教育的情況下,校園欺凌依舊屢見不鮮,不時就有報道曝出的原因,而這正是需要我們考量、探究的方面。
二、文獻研究
黃亮和趙德成(2018)在對中學生校園欺凌研究現象中表示,中國四省(市)中學校園欺凌水平情況略高于OECD國家水平,不同性別、不同家庭和學校背景的學生在遭受校園欺凌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同時黃亮(2017)發現,15歲的學生中,男生比女生遭受到校園欺凌行為的頻率高,男生在校園欺凌方面更傾向于肢體欺凌,女生更傾向于受到關系欺凌,在他的研究中,男生也是言語和關系欺凌行為的受害者。這與欺凌過程的行為捆綁組合有關。
陳崇天(2019)表示,中小學校園欺凌欺凌現象普遍、初中階段校園欺凌交高發、校園欺凌呈現低齡化特征、男生是肢體欺凌的易受體、言語欺凌是主要的欺凌方式。黃亮(2017)的研究中表示,被欺負狀況比實施欺負狀況更為嚴重;年級、是否住校、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對被欺負和欺負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校園欺凌不僅會對受欺凌者產生心靈上的創傷,還會使欺凌者走上不歸路,校園欺凌的嚴重影響,值得我們重視并作出防范。此外,家庭和校園的微環境均是影響學生是否受校園欺凌的因素,這些因素為學生影響了學生性格特征的形成,也是我們著重關注的方面,如果關注得當,便可以在防范校園欺凌侵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數據來源和數據分析
此次調查選定的調查對象為石家莊市的七個市轄區(新華區、欒城區、長安區、橋西區、藁城區、裕華區、鹿泉區)的中學生,由于礦區的中學非常少,調查成本較高以及安全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因而并未將其列入此次調查的范圍之內。
(一)校園欺凌的基本現狀
第一,校園欺凌現狀不容樂觀。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校園欺凌。從出生開始從未有過受到校園欺凌的學生占74.25%,平均每學期1-2次的學生占18.75%,平均每學期3-5次的學生占4.25%,平均每學期6-9次的占1%,平均每學期10次以上的占1.75%。
第二,在校園欺凌的認知上,幾乎所有學生都了解校園欺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身邊曾經發生過校園欺凌事件,并且對此類現象深惡痛絕,有能力的話會去制止;而家長偶爾關注或根本不關注校園欺凌。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校園欺凌影響到其他人。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校園欺凌影響到很多人的被調查者比例占71%,只影響到很少一部分人占18.75%,沒有什么影響占2.2%,不知道的占8%。
第三,受欺凌形式因性別有所不同。
欺凌方式上,11個受欺凌行為可以歸為4種欺凌形式。言語欺凌(包括起侮辱性綽號、辱罵、嘲諷,恐嚇、威脅做不想做的事情,搶奪或毀壞財物以及通過財物嘲笑受害者,中傷譏諷我的體貌、宗教、種族、家人或其他,畫畫侮辱);肢體欺凌(包括物理攻擊,如踢打或推撞、拉扯頭發,強索金錢或物品);關系欺凌(包括孤立排擠,傳播消極謠言和閑話,讓我遭遇麻煩或處罰);網絡欺凌(在論壇或公共空間發表具有人身攻擊的言論)。
不同性別中學生遭受的欺凌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中學生受到校園欺凌最多的是言語欺凌,其次是關系欺凌和肢體欺凌,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欺凌也逐漸開始影響著中學生們。欺凌形式與性別的關系如下:言語欺凌類男女比例相當,但是女生在心靈和精神上會受到更大的沖擊;肢體欺凌類男生多于女生,且男生之間的肢體沖突往往較為嚴重,甚至會違法犯罪;關系欺凌和網絡欺凌女生均多于男生。
第四,受欺凌頻率因年級有所不同。
不同年級中學生遭受的欺凌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調查數據,有75%的學生認為校園欺凌在初中階段發生最頻繁,只有17%的人認為校園欺凌在高中發生最頻繁,交叉分析結論與該調查數據一致,即,初中階段發生校園欺凌最頻繁,且集中在初二、高一和高三的發生頻率較高。
(二)校園欺凌發生的心理原因
第一,青少年心理發展不成熟是校園欺凌形成的主要原因。發生的主要原因有6大類,分別是青少年成熟的叛逆期,同學之間相處方式不當,讓人覺得自己很厲害很酷,學校對校園暴力的危害宣傳不到位,人與人之間差異帶來的優越感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由小爭執發展成大沖突。
第二,欺凌者出于以大欺小、歧視等心理進行欺凌,有情緒難以控制和缺少父母管教等特點。可以看出,對方好欺負、沒有理由就是看對方不順眼和因學生相貌或身體特征歧視,出于這幾類心理去欺負其他學生的人數最多,因為好玩、好奇和舉止奇怪的心理去欺負其他學生最少。
第三,受欺凌者的性格特征較為軟弱內向。數據顯示,性格膽小內向、身體瘦弱、人際關系不好、外表不討人喜歡和有身體智力障礙這5類學生最容易成為受害者。
(三)受欺凌者和旁觀者的做法
受欺凌情況較嚴重。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校園欺凌,其中大部分學生會尋求排解方法,但仍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學生壓抑在心里,還需關注這類學生。談及受到欺凌后的解決辦法,絕大部分人采用較為理性的方法來解決,如,告訴家長或老師幫忙處理,還有一部分人訴諸法律手段。
旁觀者面對校園欺凌表現冷漠。面對校園欺凌絕大多數旁觀者不會去做什么,但也會有人去想辦法阻止。看到校園欺凌時的表現:想去制止但因害怕而放棄的占60.25%,不予理會占48.5%,嬉笑吶喊占22%,上前勸阻占20.5%,叫老師或報案占46%。
(四)學校安全措施良好,還有待加強
大部分學校治安情況良好,有心理咨詢室的配備,校園安全的教育有待加強。學生認為嚴厲處分涉事學生對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更有效。加強校園治安,學生對更新校園治安防范措施更為青睞,說明學生希望學校通過不斷更新校園治安措施來保護自己,保護那些受欺凌學生。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第一,中學生的校園現狀不容樂觀。有一半以上的中學生遭遇過校園欺凌,校園欺凌行為給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大傷害,大部分的學生對待校園欺凌的態度是深惡痛絕的,也有人會去選擇及時制止。
第二,校園欺凌頻繁發生的原因令人深思。校園欺凌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原因:從主觀來看,當學生遇到校園欺凌這種情況時,不敢反抗,忍氣吞聲的行為助長了校園的不正之風。從客觀來看,一是旁觀者因為害怕而放棄制止,大部分旁觀者想去支持,但是因為害怕而放棄。二是學校在對校園欺凌的管制方面有待提高。
第三,校園欺凌特征明顯,受性別、年級的影響。從性別角度分析,男生受欺凌頻率相比女生來說較高。從年級角度來看,初中階段發生校園欺凌頻繁,尤其在初二階段,發生最為頻繁。從受欺凌形式來看,不同性別的中學生受到的校園欺凌形式不盡相同。中學生受到校園欺凌最多的是言語欺凌,其次是關系欺凌和肢體欺凌,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欺凌也逐漸開始影響著中學生們。
(二)建議
第一,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學生的基礎單位,在他們個人的社會性和個人理想的形成扮演著基礎作用。但是根據調查,將近有1/5的家長從未過問孩子身邊的校園欺凌事件。因此重視家庭教育尤為重要,當孩子反映此類問題時,應該認真傾聽,告訴他們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此防范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第二,建立完善的學校監管宣傳體系。學校作為中學生的次級單位,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主體,也是他們形成規則意識、道德品性最重要的場所。1)建立全面的宣傳體系,有助于中學生避免校園欺凌以及看到校園欺凌時有所作為,同時保護好自己。因此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指導,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行。2)建立完備的監管體系。研究發現,校園欺凌多發生在教室、廁所、樓梯間等人群稀少的地方,我們要對這些地方加強管理和加大監督。因此要提高保安素質和裝備,加大校園巡邏檢查密度和在死角安裝監控設備。
第三,重點觀察、重點保護、重點宣傳。受到和實施校園欺凌的同學性格和心理都有顯著特征,我們應該重點觀察、保護和宣傳。對欺凌者包括脾氣暴躁好斗打架的學生進行重點觀察,對受害者包括身體瘦弱、膽小內向的學生進行重點保護,對旁觀者進行正確的引導,有效制止校園欺凌。此外,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從電視網絡等媒體上了解校園欺凌,所以我們需在這些平臺上大力宣傳校園欺凌的知識,讓學生們對其有基礎的認識,能夠在此后的校園生活中,免于校園欺凌的迫害。
校園欺凌給學生、家庭和學校帶來了諸多傷害,要遏制和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因此學校要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經常性和即時性的溝通與協同,形成多元化、多主體治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格局,防止此類現象的發生,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地學習生活環境。參考文獻
[1]黃亮. 我國15歲在校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情況及影響因素——基于PISA2015我國四省市數據的分析[J]. 教育科學研究,2017(11):36-42.
[2]滕洪昌,姚建龍. 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全國10萬余名中小學生的調查[J]. 教育科學研究,2018(03):5-11+23.
[3]劉天娥,龔倫軍. 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4):80-83.
[4]胡詠梅,李佳哲.誰在受欺凌?——中學生校園欺凌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71-185.
[5]黃亮,趙德成.中學校園欺凌:現狀、后果及其應對策略——基于中國四省(市)與OECD國家數據的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8(12):102-106.
[6]周旭壯.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20(01):16-17.
[7]李思輝. 比校園欺凌更可怕的是視而不見[N]. 湖北日報,2019-11-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