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汝
摘要:近年來網絡語言暴力在網絡空間的蔓延,網絡語言暴力已成為互聯網發展一個函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但是網絡語言暴力與公民言論自由之間如何權衡,網絡語言暴力之現行立法不完善和網絡監管失控等問題較普遍。針對這些難題的存在,需要從進一步明確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之范圍,完善法律責任體系以及制定多元化的監管機制等方面著手加強對網絡語言暴力的規制。
關鍵詞:語言暴力;有效監督;法律規制
網絡語言暴力的特征
行為的盲目性?;仡櫧鼛啄陙淼木W絡語言暴力案件,可以發現,網絡語言暴力產生的導火索幾乎都是某一事件在網絡上的披露。網民作為網絡信息單方面的接收者,對其真實性往往難以分辨,因此對事件的認知只是局限于發布者對事件的描述。隨著評論數量的逐漸增多,觀點相同的網民便匯集起來形成一個陣營,在這個陣營里,互不認識的網友將彼此當作自己的“戰友”,共同對抗那些“反對派”[2]。網民只是盲目的跟隨在自己所屬的隊伍中,與那些對立的群體展開罵戰。
輿論的衍生性。網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蝴蝶效應”的現象。隨著輿論的發酵,網民對熱點事件的關注與評論甚至會將案件本身無關的其他話題引發出來。以2013年的熱點事件李天一輪奸案為例,由于當事人的父母歌唱界具有一定的名聲和地位,引來了社會的熱切關注。然而,事件的關注點很快發生了轉移,網民開始將批判的焦點集中在李天一父母的事業與背景上,激化了一些網民的仇富心理,使得語言暴力在網絡上蔓延更廣[3]。
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之困境
網絡語言暴力與公民言論自由之間如何權衡?;ヂ摼W應用的逐漸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行使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式,網絡空間應運而生,成為現實空間在網絡中的延伸。網民在這樣一個獨特的領域中自由地發表各種言論,形成了網絡言論空間。美國大法官霍爾姆斯說過,“對言論自由作最嚴格的保護,也不會容忍一個人在戲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4]。自由不是絕對的,而言論自由的行使必須以尊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為前提。言論自由在網絡空間里的行使,也需烙守法律之界限。在私人話題領域,網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要時刻謹記言論自由的邊界,不能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權利。
網絡語言暴力之現行立法不完善。我國現行立法對網絡語言暴力這方面有相對較為完善的立法模式,但是相關網民的責任問題,我國應該法律也應該明確。在2005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5]。這里有個很重要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以說有了這個司法解釋,侮辱罪、誹謗罪以及更嚴重的尋釁滋事罪才真正能被應用到對網絡暴力的處罰上,在這之前,由于缺乏具體的標準,一般也不敢輕易運用刑事手段[6]??傊瑢τ谳p微損害個人名譽權、隱私權的行為,法律上的保護就是民事侵權提起民事訴訟、公安行政處罰、刑事自訴犯罪,但是實際執行起來都多少有些困難。
網絡監管失控。目前網絡監管途徑較多,任何人違法犯罪,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網絡語言暴力可能出現的平臺眾多,加上監管人員的懈怠,故而會出現網絡監管失控的現象。同時,網絡語言暴力中的言論不但有各行各業的專業的內容,而且還涉及到日常的言談,這些需要有專業的監管人員才行,很多監管人員力不從心。另外,網絡語言暴力一旦產生往往涉及范圍廣,時間長,人數多,這點也是由于網絡語言暴力的特點產生的??偠灾?,網路語言暴力時有發生的原因之一包括網絡監管的失控。
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之建議
進一步明確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之范圍。用法律制裁網絡語言暴力,首要任務便是明確網絡語言暴力的范圍,將其與一般的網絡輿論區分開來。在立法時要明確劃分網絡語言暴力和公民言論自由的界限,前者要嚴格懲治,后者要加以保護?!毒W絡安全法》對公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進行了一定的規制,但其范圍過于寬廣,比如第十二條規定的不得危害“網絡安全”,并沒有在法律上對“網絡安全”進行明確的釋義,在具體案件中很難做出判斷[7]。因此,從法律角度明確定義網絡語言暴力將網絡語言暴力范圍具體化,是法律規制網絡語言暴力的首要任務。
完善法律責任體系。首先,網民作為網絡語言暴力的實施者,包括暴力語言的發起人和傳播者,由于網民群體十分龐大,網絡語言暴力往往是一個群發性事件,在事后追究相關侵權人的責任,成本高,難度大,因此,事先在法律上對網民行為制定一個框架,有利于引導網民在網絡空間內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8]。其次,媒體往往是網絡語言暴力的推手。網絡熱點事件的發布者多數情況下都是媒體,為了追求點擊量,有些媒體會使用一些夸張、激烈的字眼來吸引眼球,激起民憤,引導輿論走向,使原本微不足道的消息演化為一場網絡語言暴力事件。故而從法律上規定媒體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有利于防止媒體對網絡輿論的誤導。最后,網絡經營管理者未對網絡消息和網絡用戶進行審核,使虛假消息和暴力言論充斥于網絡空間,造成網絡語言暴力事件泛濫成災,有必要從法律上規定其監管義務。
制定多元化的監管機制。實施網絡語言暴力的主體主要可以分為自媒體、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個人,在實際監管中,應當區分不同主體,制定多元化的監管機制。根據以往的案例觀察,網絡服務提供者基于自身商業利益的考慮,多在法律尚未規制的模糊地帶“做文章”,對一些發生在網絡上的暴力事件選擇放任的態度,甚至助推網絡語言暴力的擴大。比如,新浪微博所設置的“實時熱搜榜”對相關話題并無事先審查,“吳亦凡誘奸事件”就曾在“實時熱搜榜”中出現。網絡服務提供者未能事先進行審查和及時處理,是網絡語言暴力擴大的一定因素。
目前,作為推進互聯網法制建設的新的探索,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并不全面,有關立法仍需不斷探索與完善。文章分析了網絡語言暴力的特征,并從網絡語言暴力與公民言論自由之間如何權衡,網絡語言暴力之現行立法不完善和網絡監管失控方面為網絡語言暴力的法律規制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網絡語言暴力并不單單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僅要通過法律進行規制,還要從道德、技術等層面尋找治理方法。對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治理經驗,多管齊下,預防結合,有效控制網絡語言暴力,凈化網絡空間,實現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萬家凝.“網絡噴子”:語言暴力的演變及引導思考[J].視聽,2018 (03):133
[2]李晏,楊涵.論網絡暴力的法律規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 (01):54
[3]潘宇翔.網絡暴力事件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反思[J].懷化學院學報,2017, 36 (12):80
[4]竇東徽,羅明明,劉肖岑.網絡噴子:演變過程、產生機制及干預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10) : 138
[5]劉靜.網絡語言暴力概念及其構成要素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 (16):75
[6]張宇強,李義菲,吳嘩.社交媒體時代“意見領袖”再思考[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14
[7]陳炳宇.網絡輿論社會心理分析一一以王寶強婚變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 :336
[8]邱業偉.網絡語言暴力法律規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構想[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 (09)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