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英
摘 要:俄羅斯的音樂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與古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俄羅斯;民族樂器
俄羅斯的音樂歷史悠久而輝煌,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與之相伴的樂器也很早就出現在了民間。主要的民族樂器有以下幾種。
一、巴拉萊卡三角琴
巴拉萊卡三角琴出現于17世紀下半葉,那時的巴拉萊卡有各種形狀: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梯形和二至五根不同數量的弦。后來樂器的聲學品質得到改善,成為學術藝術的代表,同時也代表了經典音樂遺產旺盛發展的前景。由此,巴拉萊卡在大量的音樂生活以及專業和學術藝術領域中獲得了與其他樂器同等的地位。
二、冬不拉
冬不拉被民族音樂學家鑒定是在16-17世紀的俄羅斯最廣為流傳的樂器。但在當時的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由專業音樂家來演奏。這是一種古老的俄羅斯民族樂器,它分為三弦琴和四弦琴,其外觀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關于冬不拉琴的來歷,有各種不同傳說。根據詞源學研究,多木拉一詞,源于突厥語“敦布爾”。
三、古斯里
古斯里是最古老的東斯拉夫彈撥樂器之一。“古斯里”一詞源于古斯拉夫語,表示琴弦之音,指稱所有與打擊樂和吹奏樂不同的的弦樂。在俄羅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古斯里”,不同歷史的時期,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其形態各異。既有豎琴,又有平桌式古斯里琴。古時候這種琴的琴弦數量沒有一定之規, 4、5、6、9...可多可少。琴箱的大小也隨心所欲,大的古斯里琴有85厘米長,最小的只有35.5厘米。古斯里琴的琴弦是金屬制作的,其音色錚錚入耳,動人心弦。在俄羅斯風俗中,古斯里琴是最普及的民間樂器。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里,還是慶典儀式上都能聽到這古老的琴聲。在俄羅斯民樂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古斯里琴這種“本土”樂器也曾有過被教會“驅逐”的經歷。17世紀,那些用古斯里琴伴奏的圣詩演唱者和流浪藝人們在教會和上層社會的打壓下,幾乎在俄羅斯“絕跡”。直到 19-20世紀之交,古斯里琴才得以重見天日,回到百姓生活中,重返民樂禁地——教堂。
四、巴揚
巴揚琴,是俄羅斯和歐洲都廣為流傳的樂器,是一種鍵鈕式手風琴、一種左右手都有琴鍵、俄羅斯人稱其為 "巴揚手風琴",它極具民族風格、音量宏大、音色優美、變化豐富多樣、節奏鮮明,深受大眾的喜愛。扎根于俄羅斯民間音樂的俄羅斯巴揚演奏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對手風琴專業創作產生著巨大而積極的影響!
五、輪式里拉琴
輪式里拉琴是一種外形酷似小提琴的弦樂器。起初它是教堂中演奏圣樂的樂器,因其形制較大,需要兩個人合作才能進行演奏。其中一人通過搖臂轉動木輪發聲,另一人通過轉動鏈桿改變音高演奏旋律。14世紀末,輪式里拉琴逐漸淪為了身患殘疾的乞丐們在街頭演奏的工具。他們和著最簡單的伴奏吟唱著民間的童謠詩歌。巴洛克時期,輪式里拉琴迎來了自己的繁榮期。18世紀,它成為了喜愛鄉村生活的法國貴族的時尚玩物。
六、嘩啷棒
嘩啷棒(呱嗒板兒)或許是全世界各民族間最普遍的打擊樂器。它是一種由若干敲擊片組合而成,因其發出的獨特的聲音能起到增強樂曲節奏感的作用,所以常被用作歌舞、典禮及宗教儀式的伴奏樂器。它的制作材料多樣,早期一般由木質薄片制成,但現在我們也常常能見到金屬、塑料材質的嘩啷棒。在俄羅斯人的生活中,哐啷棒是婚禮慶典時不可缺少的樂器。通常在婚禮上十幾個人一起載歌載舞,用哐啷棒和其它樂器表演各種喜慶的節目。婚禮上用的哐啷棒大多要系著綢帶、鮮花或小鈴鐺。值得一提的是,在婚禮上哐啷棒不僅是一種樂器,而且它具有驅邪的功能。這種傳統的演唱節目在俄羅斯的農村流傳至今,哐啷棒的制作工藝也被保留下來。俄羅斯傳統的哐啷棒通常用橡木、樺木或椴木制作。拋光,但不上色。呱嗒板兒哐啷棒通常是18-20塊薄板用結實的繩子穿在一起,每塊板16-18厘米長。每塊板兒之間的頂端還嵌有一個兩厘米大小的薄片,以便板與板之間有一定距離。
七、蘆笛
俄羅斯的蘆笛外觀與18世紀歐洲宮廷樂器中的豎笛相似。俄羅斯的蘆笛通常是雙管的。蘆笛手右手持長管,左手持短管。每根笛管上有4-8個笛孔。笛管上端鑲嵌著哨子,而下端每根笛管有3個側孔,用來調整音調高低。兩根笛管跨四度音,在整體上形成七度音的自然音列。俄羅斯的蘆笛通常是用接骨木、柳樹、稠李樹之類的枝干或蘆葦、石蕊的莖干和牛角等材料制成。 在1951—1962年古諾夫哥羅德城的挖掘工作中人們發現了兩支蘆笛。經考究,其中的一支大約制作于公元11世紀,寬22.5厘米,笛身有4個音孔;另一支則產于15世紀初期,長19厘米,笛身僅有3個音孔。至今蘆笛在俄羅斯民樂合奏中仍具有重要的角色。
八、牧笛
牧笛既是古老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又是呼喚軍人沖鋒陷陣的特殊武器。俄羅斯的牧笛花樣繁多,人們習慣按照其產地將其分為庫爾斯克牧笛、亞拉斯拉夫牧笛、科斯特羅馬牧笛等,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弗拉基米爾的牧笛。它是以當地牧笛手們精湛的演技而揚名海內外。牧笛演奏大體可分為:信號性、伴歌型、伴舞型。
俄羅斯牧笛的基本造型是直筒錐形的。笛筒的上有五個孔,下端還有一個孔。牧笛的吹嘴是小碗狀的,而下面的笛筒的底端是喇叭形的。牧笛的長度不同,從32厘米到83厘米。俄羅斯的牧笛通常是用樺木、楓樹木或刺柏木制成。據說刺柏木的牧笛音質最好。
九、木勺
在俄羅斯的敲打樂器中最有特色的是那形態各異,五花八門的木勺。這些原本用來吃飯的餐具,不知什么時候變成了藝人手中樂器,敲擊出獨特的俄羅斯韻律。據俄羅斯文化史料記載:木勺,作為一種演奏樂器,在17世紀以前的俄羅斯就已經出現在民間演出中,而在18世紀末,這種獨特的民間樂器在農戶人家得到了廣泛的流傳。19-20世紀,俄羅斯的木勺敲打樂成為各種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保留節目。獨具特色的木勺,高超的演技,與歌舞相伴,敲擊出俄羅斯的風格,令世人嘆為觀止。
用來演出的木勺與平常吃飯的湯勺沒有什么大的差別,只不過其木質稍硬一些,而且勺把略長,勺子的敲擊面是拋光的。有的木勺把上還系著小鈴鐺。每套木勺數量不等,而且大小不一。正是靠這些形態各異,尺寸不同的木勺敲打出各種高低不同的奇妙的聲音。 20世紀初俄羅斯的民間樂器中出現了一種帶有鈴鐺的金屬勺。 這類勺子不是用來敲打的,而是拿在手中抖動做聲的。
十、鈴鼓
鈴鼓是俄羅斯最普及的民間樂器,無論在什么地區,哪個民族的民樂演出會上都能聽到鈴鼓的聲音。在俄羅斯歷史中,鈴鼓,作為敲擊樂器,最早出現在10世紀(960年)伊戈爾遠征的軍樂隊中。軍隊中鈴鼓是統帥的象征,其擊打者直接受戰隊指戰員的指揮。當時的軍隊中,無論是在步兵,還是騎兵都有自己的作戰鈴鼓。早期作戰鈴鼓中還有其他類型的鼓,如:報警鼓、大鼓。這些軍用鈴鼓是用來傳達軍令的。稍晚些時候,鈴鼓成為俄羅斯流浪藝人和牽熊人手中最主要的演出道具。藝人們用鈴鼓與其他樂器伴奏、演唱、跳舞。而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域,現在還能看到薩滿巫師拿著自己的長把鈴鼓,用來念咒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