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聰
摘 要 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為保障志愿服務工作的良性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機制。本文通過對60所北京高校調研數據的分析,探究北京高校志愿服務褒獎激勵機制建設基本情況,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志愿服務褒獎激勵機制建設的思路建議。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志愿服務 褒獎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88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nd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volunteer service rewar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60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w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Beijing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rew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的發展寄予殷切希望。在新形勢下,激勵引導青年志愿者發揮先進性,探索志愿服務的新動力,營造友愛、互助氛圍,已經成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將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才能保證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穩步向前發展。
1 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制度的重要意義
志愿服務工作的良性發展,除了要設立、健全志愿服務組織,統一服務協調機制,明確服務對象,保障志愿服務規范、有序開展外,還應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機制。該機制能夠鼓勵志愿服務行為,促進更多優秀青年投入到志愿服務行列,弘揚志愿風尚,推動青年參與社會治理,提升服務奉獻意識,關注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1)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制度有助于調動志愿服務熱情。對于志愿者進行精神嘉獎和適當物質上的獎勵,可以使志愿者感受到被認可和被接受,提升其在社會中的價值感,有助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觀念,認真對待志愿服務、積極提高志愿工作能力,給予被服務者更好的服務體驗,在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和專業成長,從而實現志愿者與服務地雙贏的良性循環。
(2)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制度有助于營造良好志愿服務氛圍。適當給予優秀志愿者、高質量志愿項目相應的褒獎獎勵,有助于增強志愿者參與志愿項目與志愿組織開展志愿項目的雙向推動作用,對于擴大青年志愿者團體和增加青年志愿者數量具有重要意義。獲得獎勵的志愿者作為校園志愿服務的典范,發揮榜樣作用,助力校園志愿服務的宣傳和進步。
(3)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制度有助于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反之,它的蓬勃發展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推動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機制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給予青年學生強大的心理支持和條件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確保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2 首都高校在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獎勵制度方面的有效做法
2.1 評定志愿服務獎項的具體舉措和配套制度
(1)進行志愿者等級認定。遵循及時、準確、平等的原則,依托“志愿北京”平臺(http://www.bv2008.cn)記錄的志愿者志愿服務認證時間長度,以小時制為評價指標,按照累計志愿服務時間分為不同等級進行嘉許并授予榮譽等。北京工業大學將志愿服務時間累計達到100小時、300小時、600小時、1000小時和1500小時的志愿者,依次評定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星級和五星級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并按規定提供給社會進行查詢。清華大學向即將畢業的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志愿者發放榮譽證書和紀念品,并在學校范圍內進行廣泛宣傳。
(2)開展優秀志愿者評選。參照“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根據志愿者在學年中以自身實際行動踐行志愿精神、奉獻社會的表現,各高校均依照實際情況廣泛開展優秀志愿者評選活動,用以樹立先進典型,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北京語言大學已連續六年舉辦優秀志愿者評選活動,并召開優秀志愿者表彰大會,通過表彰優秀的中國學生志愿者及國際學生志愿者,號召更多的同學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營造良好的校園志愿服務氛圍。
(3)開展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評選。志愿項目是志愿服務的核心內容,開展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的評選有助于優化志愿資源配置,推動志愿服務品牌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開展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的同時,創新形式,開展志愿項目設計大賽,評選出優秀志愿項目思路并交由各個志愿組織負責長期實施運行,有效推動學校志愿服務創新發展,提高在校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
2.2 激勵師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具體舉措和配套制度
(1)將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根據團中央、教育部在全國高校中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要求,將志愿服務活動列為學生第二課堂成長評價體系和各類評獎評優測評體系的重要考評標準。北方工業大學將志愿服務列為學生社會實踐學分的必修內容之一,并在高校中率先實施了志愿服務兌換學分的做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北京科技大學將志愿服務納入第二課堂學生成長積分,在學生各類評獎評優中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北京交通大學試點運行學習成績與思測成績相結合的綜測學分管理模式,將志愿服務納入學校綜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給予學生不同形式的激勵。
(2)將志愿服務納入入黨考察標準。志愿服務行為是青年學生回饋社會的重要表現形式,可以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具有服務社會、奉獻國家意識的標準。北京郵電大學在發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答辯中,將其志愿服務經歷作為重要考察部分。通過衡量其參與志愿項目情況、志愿服務時長、對志愿服務的認識等內容,綜合考察答辯人的奉獻意識,并將其作為入黨考察標準之一;北京農學院將志愿學時作為推薦優秀團員成為入黨積極分子的重要參考條件,規定了志愿學時的數量,進一步激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3)將志愿服務納入課程建設。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學校教學計劃和社會實踐計劃相結合,設置獨立課程,納入本科生教學計劃。北京科技大學《大學生志愿服務》規定,除正常課堂教學外,所有本科生需完成至少36工時志愿服務方可達到課程結課要求;北京工業大學開展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課程建設九年來,課程開設課堂64個,上課學生兩千余人,組織各類配套培訓、宣講會、報告會,覆蓋學生累計八萬余人。
2.3 回饋志愿者的具體措施和配套制度
(1)設置專項獎學金。根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長和志愿活動質量等因素綜合考察,設置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獎學金,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和資助。北方工業大學按照在校生總人數的3%、5%、8%設置專項獎學金,每年評定一次,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積極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自我肯定。
(2)設置志愿者回饋“微福利”。根據高校實際情況,設置針對志愿者群體的“微福利”,滿足志愿者的各項需求,增強志愿者的認同感,促進學校志愿服務工作蓬勃發展。北京工業大學為志愿者提供一些免費觀看校內演出、講座的機會;北京林業大學與公園、景區景點、博物館等服務地進行協商,為場館服務志愿者在該場所提供免費參觀、綠色通道等優惠待遇;首都師范大學設置志愿服務“白名單”,對在活動中自我奉獻的志愿者,在其他活動中給予條件允許范圍內的優待。
(3)設置階梯級獎勵。為鼓勵更多普通學生積極加入志愿服務隊伍,提高志愿服務積極性,根據高校的志愿服務衡量體系,制訂階梯級獎勵制度。北京農學院搭建特色的“誠信樹值”體系,將三個不同等級的志愿活動所獲取的學時與相應的“樹值”相對應?!罢\信樹值”可作為學生參與各項評優的考核點,在一定時間內積累并達到一定數量的學生可以兌換相應獎勵,這是對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回饋方式之一。
2.4 保障志愿者權益的舉措和配套制度
(1)建立志愿服務注冊機制。所有志愿者均需在北京市志愿者官方實名注冊平臺“志愿北京”平臺上進行注冊,通過審核后可享受北京市實名注冊志愿者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高校志愿服務管理部門嚴格審批志愿服務項目,保障志愿活動的安全性和公益性。
(2)建立志愿服務管理機制。各高校設立志愿服務專項管理部門,建立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管理。除對志愿活動進行嚴格甄選和審批外,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交通、誤餐補貼,減輕志愿者所需承擔的經濟壓力。同時,學習貫徹《北京市志愿服務條例》等規定,聯系紅十字會等機構,建立培訓機制,為志愿者培訓服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志愿服務的整體水平和志愿者的綜合素質。
2.5 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的其他做法
(1)結合專業特點,打造學業進步志愿服務平臺。首都體育學院將志愿服務崗位盡量與學生專業特長相匹配,不斷增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加強對專業的理解和認識。如中國男排聯賽八一男排主場志愿服務全部定向面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院排球專項招募志愿者;在同一賽事中,將新聞專業學生分配至媒體部門,體育專業學生分配至競賽部門,健康專業學生分配至醫療部門。
(2)設立志愿者骨干培養計劃。清華大學設置“紫荊志愿,薪火相傳”志愿者骨干培養計劃,旨在整合校內外資源,挖掘培養中國新一代具有志愿公益精神的青年志愿骨干,引領校園公益文化建設?!坝媱潯蓖ㄟ^兩年的培養周期,以講座沙龍、實習參訪和公益實踐為主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志愿公益精神,激發學生的志愿公益熱情,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知識和基本素質。
3 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志愿服務認定方式過于單一。目前,各高校認定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方式大多以“志愿北京”平臺認定的時長為準,該認證方式存在人為操作的不足,如主辦方未能及時增加志愿時長,或服務項目未在平臺上認證等?;诖?,志愿服務活動的完成質量,也應作為學生志愿服務認定的標準之一。還應進一步研究細化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充分考慮志愿活動情況和志愿者實際需求,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2)志愿服務褒獎獎勵未形成學校內各部門聯動機制。高校既有的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主要由志愿服務牽頭部門負責統籌和落實,尚未促成各相關部門聯動。如志愿服務評價體系與第二課堂成績單的結合,需要團委、教務處、學生處等多部門配合實施,目前的具體操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同時,多部門協同聯動困難,人力物力和財力受限,也導致志愿服務、褒獎獎勵的形式不夠豐富。
(3)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與學生生涯發展關聯較少。2017年頒布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第四章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可以將志愿服務情況納入考察內容。”第三十三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鼓勵公共服務機構等對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給予優待?!比欢?,大學生招聘和職業發展層面上少有與志愿服務記錄相關的優待措施。社會普遍對優秀志愿服務學生的認同和重視程度不夠,對志愿服務的重要意義以及志愿者在其中體現出的優良品質缺乏清晰的認識。
4 針對建立完善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的意見和建議
(1)建立科學可行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評估、考核志愿者活動,目的是定期檢查志愿者的服務效果,因而建立評估體系要充分考慮到志愿活動的時代性、群眾性以及服務內容、方式、手段及成本等因素,豐富評價標準和維度。尤其要注重對志愿服務的質量評價,不應以時長作為唯一因素。完善志愿服務褒獎激勵制度的關鍵是構建起一個合理、有效、全方位、多層次、持續化的激勵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志愿者的各種需求得到全面的滿足,為志愿者積極參與志愿活動提供動力。
(2)多部門協同聯動創新獎勵回饋機制。打通校內平臺,校內各機關部門、院系協調溝通,統籌制訂鼓勵政策,切實維護志愿者的權益,保證志愿服務褒獎激勵能夠真正落地。此外,除傳統的物質和評優獎勵外,創新形式,通過“時間銀行”等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的手段,讓志愿服務工時可儲存、兌換。創新內容,吸引各類公共服務和商貿資源提供贊助,實現實時靈活“嘉許”。
(3)搭建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可平臺。建立校園外的評價、激勵、保障等機制,通過記錄、認證志愿服務時間、內容,增加星級志愿服務社會公信度。在表彰獎勵的基礎上,探索實現志愿者在離校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能享受到的優惠待遇。如,志愿服務管理部門與大學生就業部門合力,盡快頒布落實相關政策,使得志愿服務經歷成為企業招聘、公務員考錄的考察因素之一,讓志愿者的付出可以得到更好的回報。
參考文獻
[1] 楊芮.上海市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 楊丹.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策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9):279-80.
[3] 吳舟.實踐育人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探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05):133-4.
[4] 王宇超.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機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5] 王丹丹.重慶市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7.
[6] 王博.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工作的路徑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0,(06):93-4.
[7] 田秀珍.高校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機制建設的探索——以銅仁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30):77-8.
[8] 孫月.語言類志愿服務的育人工作機制探析[J].智庫時代,2020,(11):257-8.
[9] 劉藝博,郝雪晶,鄧鵬飛.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5):53-6.
[10] 李浩,張曉紅.新時代高校研究生支教團的發展與社會治理價值——以中山大學為例[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113-9,23.
[11] 矯璠.淺談雙因素理論下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激勵機制[J].國際公關,2020,(04):151-2.
[12] 吉小琴,薛儉,徐艷,郭晨浩.高校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與常態化關聯模型[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 (04):138-40.
[13] 陳靜如,呂幸星.志愿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載體——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8,(02):2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