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由于在供需雙方在交易上存在時間差,供給產品不能完全和需求量全天候匹配,這就衍生了倉儲行業。當前,在產能急劇增長的市場環境下,倉儲管理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經營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工程設備的倉儲管理上,由于其體型巨大、價值較高,對倉儲管理水平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需要企業全面做好保障工作,讓倉庫管理成為提升經營水平的助推器,發揮現代物流倉儲的強大功能。
所謂的倉儲,就是以倉庫為主要載體,將備用物資材料進行存放,在合適時間及時發放出去的活動。而倉儲管理就是對物資和倉庫做好有效的調配和維護,合理配置倉儲單位擁有的資源,對倉儲工作開展領導、計劃、組織、協調、管控的一系列動作的總和。通常包括原始取得、現場管理、程序管理、作業管理、成本管理、安保管理等內容。其含義的廣度和深度在經濟結構不斷轉型發展和社會需求更多元的現實背景下也在不斷更新。倉儲管理系統是為實現大規模、大批量的倉儲能力而搭建的一個流程化的管理平臺,它的總體目標是提供令供需雙方都滿意的管理方案,既能提高倉儲企業對外的服務能力,又能為倉儲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減少事故風險。倉儲活動的增多以及規模質量的提升,對企業核心經營能力的增強提供了較大幫助,當前倉儲管理已由傳統的固定模式向多元動態管理方向演變,在各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1]。
我國倉儲行業從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發展高潮,當時基建實力的不斷增強,使專業化的物流園區逐漸出現在東南沿海城市,自動化水平較高的大容量倉庫開始了大規模的覆蓋,各類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也為倉儲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對外開放后,外企先進的倉儲管理理念和硬件技術傳入中國,幫助我國建立了科學高效的倉儲運行管理體系,倉儲行業朝著高效節能環保的方向不斷邁進。房地產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基建行業,各類工程設備井噴式出現,專業存儲工程材料的現代化倉庫從東南沿海逐步覆蓋到了中西部腹地,到了21世紀初期,我國內地的現代化自動倉庫已有200余處,增長速度也在逐年加快。同時,倉儲行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也不斷豐富,各類大、中專高職學校紛紛設置物流和倉儲專業,國家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配套多項措施助推我國倉儲和物流業的高速、有序發展,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北斗導航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突破,讓近5年的倉儲業變得更為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也更高。隨著智能物流系統的應用,工程設備平均儲存成本已經有了大幅降低,未來仍有降低的空間。
雖然在國內的倉儲能力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但在管理實踐中也存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倉庫面積大、容量多,但結構布局有待優化、計劃性不強、規劃不夠科學。很多地方或某個工業集中區扎堆建倉庫,造成倉儲能力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出現有的地方儲能過剩,而有些地方能力不足的現象。二是倉儲技術水平分化嚴重。規模大、勢力強的倉儲企業擁有高技術的裝卸車輛、高層貨架倉,機械化水平高;但很多中小倉庫仍然在大量使用人力,技術實力相差大,影響整體效率的提升。三是倉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起步晚。當前全國在工程設備倉儲管理領域的專業人才缺口在40萬以上。四是倉儲行業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倉儲人員法制觀念不夠,依法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并沒有一部系統、規范的倉儲行業的全國性法律,倉儲企業的合法權益難以全面保障。
一是對倉庫各類配套設施加大更新升級力度,對已經不適應現代倉儲要求的老舊設備加快更新換代速度,對舊倉庫因地制宜進行拆除或改造,引進現代化倉儲管理設施,學習科學先進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協同的倉儲運營網絡。二是整合優化現有的倉儲資源,對倉儲建設進行合理布局,提升倉儲用地的利用效率,建立標準化的倉儲管理體系。當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工程倉儲設備通用性差,影響了資源的整合效果,因此,在物聯網建設加快的情況下,需要對倉儲體系進行規范統一,實現各類資源的有序利用和各環節的無縫銜接,形成覆蓋面廣、存儲量大、成本占優的現代倉儲網絡[2]。三是加快數字倉儲建設,盡快普及倉儲管理的信息網絡體系,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實時對接,使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運用信息化技術解決儲存設備的存放、使用、運輸問題。四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倉儲專業人才培育體系,要利用好現有的教育優勢,積極和倉儲企業對接,以需求為導向,促進企業和高校在人才培育和職業教育方面的互動,高校專業人士為倉儲物流建言獻策,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教育,產研相互配合,以高素質人才助推倉儲業的高質量發展。五是提升倉儲行業的法治化水平,學習借鑒國外倉儲業專業法律實踐經驗,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出臺專門的條例法規,從國家層面制定法律統一倉儲市場,維護行業秩序,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3]。
該趨勢又被稱為“零庫存”管理,該理念逐漸在倉儲業達成了共識,去庫存不等于完全沒有庫存,它指的是倉儲單元把現有的庫存能夠快速轉移到上、下游關聯方,從而讓自己的庫存時間幾乎為零,在當前,大數據計算配合高效的物流體系,這個目標實現難度不大,比如日本的第一大汽車制造商就利用準時制方式去除了庫存困擾。
對各類倉儲的自身和關聯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實現全方位、高水平的資源共享共用。通過統籌市面上供應商、銷售商、制造商、渠道商和需求方的倉儲資源,利用計算機智能分配倉儲資源,以實現高效管理。對流程和硬件設施進行重塑,針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及時調整分配結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庫存,實現供應鏈條價值[4]。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對倉儲管理已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它能夠改變中心化的層級式倉儲管理架構,讓各倉庫都能成為信息交換和處理的中心,運用分布式計算技術,實現各倉庫數據信息的同時共享,這樣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知道哪里庫存充裕,哪里庫存承壓,從而就近實現存儲能力的均衡調整,免去了集中式管理信息數據要多次往返的時間和成本耗費,真正實現倉庫的自主管理,智能分析。
倉儲管理是提高工程行業生產制造能力的一個重要保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我們要不斷轉換理念,運用新技術、新思想來不斷加大倉儲管理體系的變革力度,把握未來倉儲業的發展方向,趁勢而上,推動倉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