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華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當堂呈現現象、輔助理解概念、還是辯證地揭示規律, 都有著它無法比擬的作用,生動的實驗、特別是一些小實驗、演示實驗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而感性的材料,讓知識的呈現從由靜態到動態、由微觀到宏觀、由抽象到具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實驗力、思考力,恰當利用好生動的實驗,優化了知識的呈現方式, 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良好的課堂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而實驗導入是生物教學新課導入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實驗導入脫離了理論教學的教條化、機械化, 直接將實驗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自主的觀察和思考中,快捷、迅速獲取知識或激起思考,激發興趣、喚起求知欲,例如《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課的新課導入,筆者是這樣處理:首先呈現兩個實驗:實驗1:在一個培養皿中固定一支蠟燭,點燃該蠟燭,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倒扣一個燒杯,過一會兒蠟燭熄滅,(設問1:蠟燭為什么熄滅?),接著向燒杯內滴加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設問2:澄清石灰水為什么會變混濁?);實驗2:將一只小白鼠倒扣在小燒杯中,過一段時間觀察,小白鼠呼吸急促(設問3:小白鼠為什么會呼吸急促?),取出小白鼠后,在燒杯內滴加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混濁(設問4:澄清石灰水為什么會變混濁?),兩個小實驗、對比性強、簡短、精悍而且與生活精密相連,學生很快就能分析燃燒和呼吸過程中氣體的具體變化情況,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新課導入中,有效的實驗能改變學生已有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無意思考到有意思考,從而激發起學習的好奇心,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打下成功的基礎。
新課程倡導學生要探究性學習,生物教學中的探究性實驗成為了教學研究的主旋律,我們平時忽視了探究性、驗證性的實驗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往往發現,雖然驗證性實驗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驗證性實驗是所有實驗教學的一個基礎,它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認識、理解和深化, 同時也能有效的規范學生的實驗步驟,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例如在講授“花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首先通過實物展臺演示解剖百合花的結構,幫助學生淺層次理解概念,接著教師以問題為引導,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完成百合花的解剖,并要求學生一邊解剖、一邊整體觀察花的結構,并按照一定的順序,在A4 紙上完成花的貼圖,最后,請兩位學生上臺合作介紹“百合花的各部分結構”。在講授這一部分知識點時,教師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的特點,利用新鮮的生物實驗材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解剖的方法,并讓學生通過一看、二想、三做、四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有目的、有深度的理解植物的結構。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僅是生物學科教學的基礎,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 很多有意義的生物小實驗,演示實驗、類比實驗,它們以器材簡單、易于操作、現象明顯等一系列優點備受教師青睞, 特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瓶頸,或者教學重點和難點很難化解的時候,我們發現小實驗不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上《人體對信息的感知—眼與視覺》一課中,在講到晶狀體的結構和功能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首先請學生觀察晶狀體的外形并描述它的外形特點, 學生回答晶狀體的特點中間厚兩邊薄,接著教師引導告訴學生晶狀體就好比物理中的凸透鏡,晶狀體有什么功能,教師邀請學生通過實驗來觀察,實驗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一個凸透鏡,一張與凸透鏡一樣大小的圓形紙片,在紙片上打五個點,一個點在中間,另外四個點均勻地分布在它周圍,將投影儀作為光源,將投影幕作為背景,在投影儀和投影幕之間移動凸透鏡,并將紙片貼在凸透鏡上,問學生投影幕上會出現幾個點,學生猜測,可能有不同的結果,教師就開始著手做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會發現隨著凸透鏡的移動,開始時均勻分布的五個點,最后會匯聚成一個點,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來解釋實驗現象,分析凸透鏡的功能,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形象分析,到器材類比,到最后實驗展示,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歸納,在歸納中獲得新知。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弱化自己的主導地位,要強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鼓勵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質疑、去探究,讓學生在接收和處理信息中,在分析和思考中,在實踐和探究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如在《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從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1、如何來確定探究方向?2、如何來選擇螞蟻數量種類?3、如何來選擇食物數量種類?4、探究活動次數如何來確定等等,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呈現探究提出問題:螞蟻覓食與食物的“氣味” 有關嗎?并依次作出假設:螞蟻覓食與食物的“氣味”有關。并通過學生分析討論探究方案1 和方案2,再次強調唯一變量原則,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探究,由此可見,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應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計劃,設計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并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相互交流。教師應該在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探究活動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生物學教學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生物教學中如果缺少了實驗就好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課堂教學失去了很多的生機和活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實驗教學的潛力,通過實驗為學生提供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認識生物,了解生物,感知生物學科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