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工匠精神在過去是指工人為了做出一件好的作品而孜孜不倦地進行努力,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為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包括現在人們在進行工作時仍要辛勤嚴謹的付出,還包括了許多人為了提升這個行業整體價值而擁有的崇高道德思想。對于影視創作教育而言,目前我國高校的影視創作教育是缺失工匠精神的,很多人學習起來比較浮躁,本文針對以上問題,具體說明了在影視創作教育中應當如何培養和應用工匠精神。
工匠在過去具體指的是專注于某種工藝制作的工人,他們盡心與自己所負責的工作領域,并將其做到極致,用最精湛的手藝確保自己所做的產品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在我國古代,手工業人員所占的比重還是十分大的,他們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許多工作可以依靠機器完成,但這不代表工匠這個事物的沒落,相反,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新興的名詞開始新盛起來。
工匠精神有別于傳統工匠的概念,它不再代表一種籠統的職業,而是代表著一種為了實現創造價值而必須包含的精神品質。人們通過對傳統工匠為了雕刻打造一件自己的作品所付出的努力的認同,以及希望這種精神可以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依舊發揚下去的理念,而對工匠精神做到了高度認可。工匠精神在大的方面籠統概括,是覆蓋包含對于工作者技藝的要求、對產品質量的高標準設立以及對產品中投入制作者個人情感的寄托三個方面的要素。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這種工匠精神就特指為了實現良好教育而付出的努力、堅持和創新。尤其是影視創作教育方面,由于這門課程目前在中國課堂上還是缺乏一定的重視程度,且該門課程是從國外引進的,對于我國的教育體制環境還有一定的適應空間,因此在教育的工匠精神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工匠精神不僅會使得產品擁有更高的質量以及標準,同時它自身也附帶著較高的價值屬性。首先,對于工匠而言,進行工作會獲得報酬,以此來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其次,只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才會使得勞動者對于自己未來生存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之后,技術層次稍高一些的工匠會擁有良好的名聲,以此來獲得相應的社交需求。再者,當一名工匠開始擁有工匠精神后,他們的作品和人格都會得到較高的關注度以及尊重,伴隨著工匠精神的提高,最終工匠會得到超脫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滿足。
隨著我國開始逐漸引進影視創作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會選擇該方向進行學習,但很多學生學習該專業具有一定的目的心,學習該專業只是為了賺錢,更有甚者學習影視創作專業僅僅為了混個文憑,使得整個影視創作教育領域風氣過于浮躁,老師們很多也是趨利避害,不肯深入鉆研影視創作。在影視創作教學中,很多老師的教育是完完全全沿用西方的教育思想,完全不考慮是否適合中國的教育國情。很多影視創作教育出來的作品,只是僅僅為了滿足大眾口味需求創作的,人們對于劇本內容深刻含義的認知缺乏,同時也沒有細心鉆研多研究細節的現象,導致許多劇本在上映后本人們指出有“穿幫”現象,這也反映了目前我國影視創作教育中缺乏深入鉆研的工匠精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逐漸轉變為了對于文化的需求,因此我國近幾年對于影視創作專業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影視創作這門課的教育大同小異,教學內容和模式較為單一死板,使得最后培養出來的人才掌握的知識技能較為相似,就業市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供應飽和狀態,再加上目前很多影視創作教學具有較高的功利心,使得該方面的教學工作質量更加難以保證。影視創作教育方式的單調死板將使得該專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創新性,降低未來影視創作領域的發展,更不談工匠精神的延續。
我國影視創作教育應當融入自己國家的相應文化特色,這既幫助國人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又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得影視創作的內容更富有東方特色。然而,現在許多高校的影視創作教育卻缺失了相關文化理念的傳遞,使得我國的影視創作教育不具備自己的特色,降低了人們對于影視文化的共鳴。我們知道,世界各地的文化特點都不盡相同,每個國家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國家特色文化,一個良好的影視創作必須汲取當地文化特色,才能做出符合大眾欣賞價值的作品,最終才能贏得國際的尊重。但是,現在影視創作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給學生看的是大量的外國優秀作品,卻很少帶領學生去了解我國優秀豐富的文化知識。然而,影視創作領域需要的知識體系是龐大復雜的,許多學生的作品選材單一,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積累了不少的文明財富,如果在這上面深入挖掘一下,應該會有更好更有特色的作品。
對于影視創作領域而言,工匠精神能否切實發揮在教育中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和應用,則需要始終貫徹如一的進行。
工匠精神在影視創作領域教育的培養,總體可以歸納為對于專業技能的深入了解、對于影視創作藝術作品的正確評判以及對于影視創作整個行業的認知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依次代表著工匠精神層次的從低到高,而這種工匠精神,它是需要通過老師和學生不斷對技藝進行鉆研,對影視創作不斷進行深入思考才能慢慢獲取的。
首先,對于技藝鉆研方面,在影視創作教育領域中,這意味著老師對于學生先初步進行學科的認識以及相關專業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老師和學校加大對于該門課程的重視力度,培養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興趣。一門優秀的影視創作作品絕不是拾人牙慧所產出的作品,而是應當通過學生閱讀許多名著,且自己擁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以及不同專業一定的基礎知識而共同構思協作出的產物。這種作品的產生則額外需要教師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在前期進行大量的閱讀積累和寫作訓練,并且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還要伴隨著必要的想象力創新力,才能保證影視創作作品吸引觀眾的興趣。此外,教師在進行影視創作培訓時,一定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相關領域進行培養,影視創作屬于藝術類科目,它具有較高的自由發揮空間,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創作,往往會獲得較好的成果。這種教育方式也避免了將來畢業,影視創作的學生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任何特點,導致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高端領域卻沒有合適人才的情況發生。
其次,當學生完成了對于專業知識的嚴謹學習后,就通過了工匠精神的第一部分,之后便可以進入工匠精神培養的第二階段——對于市面上復雜龐大的影視創作進行正確的審美認知。我們知道,技藝的培養是死板的,尤其對于藝術而言,一個良好的教育是可以允許學生的眼界大于實際動手能力,但動手能力大于眼界的作品則是學習過程中的忌諱。在影視創作方面,老師應當特別注重學生對于市面上形形色色影視創作作品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極力培養學生的眼界。學生只有眼界放寬、放高了,擁有自己喜歡的影視創作家了,才會在未來的學習中調整自己的創作風格,向優秀的大師靠近。這種大師作品中,不僅關于故事的內容以及人物塑造值得學生老師共同學習,他們對于故事框架的構思,文章結構的合理分配以及活靈活現張弛有度的表達形式都值得學生膜拜參考。但一些糟粕之物,對于那些對影視創作領域了解不深,沒有正確的審美認知能力同學而言,反倒有可能變成錯誤的模仿學習對象,那便是屬于走錯了方向,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的事情了。因此,培養優秀的審美認知能力,對于影視創作領域而言,是實現他們工匠精神必不可失的中間階段。
最后,影視創作領域的工匠精神的最終階段便是對于整個影視創作行業整體認知,這其中包括對于該行業所傳遞文化內容的輸出,對于影視創作理念的傾向,一些深入的學術交流以及對于該行業大家所應該操守的職業道德評判標準。對于影視創作教育而言,當學生們擁有了較強的專業素養以及正確的審美認知能力后,再想進一步提高個人能力就需要通過建立較為完整的影視創作領域大局認知,同時對于文化輸出輸入有一定的自覺性。對于這個階段的影視創作人而言,利益已經不是引導他們繼續該行業的核心動力了,從事這一行的價值獲取已經轉變為了對于影視創作本身意義的研究,以及如何創造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文化氛圍。這便是影視創作領域工匠精神的巔峰,要想達到這種教育,就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并且對于該行業是深切喜愛肯下工作鉆研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已經從物質方面逐漸轉化到了精神方面,對于影視創作領域作品的需求呈較高指數的漲幅。然而,現在我國的影視創作教育仍然面臨一定的困境,利用工匠精神提升影視創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并將這種精神在影視創作中實現培養和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目前國內影視創作教育所面臨的難題。未來,隨著國家對于該門專業的重視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影視創作還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來為提高國家文化建設而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