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娜娜 易愛軍 萬西濤
摘 要: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江蘇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江蘇省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從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提高品牌影響力、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等方面提出了促進江蘇省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有利于江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和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江蘇;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而促進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江蘇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但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還有待于進一步開拓。積極探索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才能早日把江蘇建設成為全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和鄉村產業振興排頭兵。
一、江蘇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江蘇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把鄉村產業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來謀劃,推動農村特色產業創新性發展和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些顯性的應用成效,為特色農產品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農業結構持續優化,現代種養業發展穩定
2019上半年,江蘇全省夏糧面積3676.7萬畝,總產271.3億斤,優質稻米比重進一步提高,優質稻米面積超1200萬畝,與往年相比增200萬畝,全省稻田種養殖面積擴大5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1306.2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達569萬畝;蔬菜總產量3163.3萬噸;實現產值806.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8%。新建和改造池塘標準化面積超過20萬畝,水產品總量212.8萬噸、特色水產品養殖面積占比達79%,價格和效益總體平穩。種植業和養殖業布局加快調整,發展總體穩定,市場供應充足,為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融合成效凸顯,農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展
江蘇省承辦了全國鄉村產業振興推進會,啟動了全國雙新雙創博覽會籌備工作,融合主體不斷壯大。政府積極支持農業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各種渠道做好“鑫農貸”產品宣傳推廣和政策解讀工作。還深入實施了精品休閑農業行動,有序進行省級主題創意農園和省市休閑農業精品村建設,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優質線路景點進行發布推介,全省新增休閑農業園區景點(包括農家樂)300個左右。此外,大力推行農業結合互聯網發展模式,加快“一村一品一店”建設,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大幅增長,為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實踐應用基礎。
(三)品牌建設力度加大,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
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加大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農產品的競爭性得到了不斷提升。圍繞農產品質量優質示范省建設目標,將3800多家規模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了省級追溯平臺,并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由監管對象、人員、任務、業績考核相結合的網格化監管體系,建成了日常巡查、檢測等信息大數據庫管理平臺。推動了地方特色農產品集群集聚發展,新增東臺西瓜等4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啟動實施了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工作,首批460個1250萬畝基地進入建設期;新增綠色有機及地理標志農產品412個。
二、江蘇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江蘇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融合結構不優、融合程度低、品牌沖擊嚴重、科技創新支撐不足等問題,距離特色農產品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一)特色農產品融合結構不優
特色農產品發展結構不到位,產業化經營度不高,阻礙了江蘇省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首先,省內特色農業的技術、資金、主體、信息、基礎設施和裝備等有效供給不足,特色農業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機械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加大了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的難度。其次,江蘇省特色農產品開發仍以初級產品為主,產業價值挖掘的深度和廣度較低,農產品的加工效益和轉化升值率偏低,特色農產品的品種、質量、結構與消費者快速變化的需求不協調,進一步調整優化特色農業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二)特色農產品品牌沖擊嚴重
與河南、山東等農業發展較好地區相比,江蘇省農產品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低。此外,內外部農產品競爭加劇也給江蘇省特色農業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部分特色農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面臨國內相似產品的競爭,部分外向型程度高的特色農產品也面臨進口產品的替代和沖擊。雖然,政府出臺了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維護的一系列措施,但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繁多,且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隨著其他地區同類農產品生產的興起,使得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繼續保持優勢。
(三)科技創新支撐不足
農業發展需要新技術、新路徑、新裝備,以滿足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而近年來,江蘇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土壤退化、病蟲害嚴重以及品種單一、技術不到位、管理落后等現實問題,且先進農業機械設備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不夠,產業間相互滲透不多,農業與工業、 服務業無法進行有效的銜接。加之農業科技方面人才缺乏,科技成果難以及時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特色農產品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促進江蘇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的對策建議
根據江蘇省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現實問題,下一步需圍繞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提高品牌影響力、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提升融合質量和效率等方面發力,以實現江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和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規模集聚,壯大特色產業集群
壯大特色產業集群,需充分認識和挖掘江蘇各地區優勢特色資源,合理開發和布局優勢產業,做好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江蘇南北過渡帶的地理位置和特色農產品品種豐富的先天優勢,圍繞優質蔬果、特等茶葉、特種水產畜禽、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帶動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確定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并通過市場主體多元化、農業技術研發、農業高端人才培育等路徑,形成規模集中、競爭優勢強、抗風險能力強的農業特色產業集群。 其次,應根據江蘇各地區農業發展實際,建設一批國家級示范村鎮,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進一步彰顯特色,增強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二)培育競爭優勢,提高品牌影響力
只有大力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應實施優質企業培育工程。政府要加大優質農業企業培育力度,在省內篩選并培育具有強帶動能力、大發展潛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優質農業企業,建立專項資金對這些企業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予以支持,同時引導政府投資基金投資于這些優質企業,解決其發展壯大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另一方面,要實施品牌差異化發展戰略。依托“三品一標”認證、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建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并不斷凸顯產品品質特色,不斷提升江蘇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強化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和人才支撐
以科技和人才支撐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有利于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首先,在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時,應重視優良品種的選育與開發,強化精深加工技術、設備研發和深加工產品開發,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機裝備、倉儲、深加工、物流、冷鏈等設施的建設,并注重農業與休閑觀光旅游業、互聯網等新產業間的結合。其次,要制定并完善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創業扶持政策,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興業。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通過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建立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制度。另外,建議采取政府采購服務等形式,對符合條件的成長型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其服務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立項項目(228):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江蘇省教育廳重點項目(2018SJZDI049):新時代蘇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與策略研究;江蘇海洋大學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63):鄉村振興背景下連云港市特色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熊娜娜,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研究生。易愛軍,江蘇海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
參考文獻:
[1]劉合光.鄉村振興的戰略關鍵點及其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7(12):35-37.
[2] 熊小林.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探究農業農村現代化方略--“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會議綜述[J/OL].中國農村經濟,2018(01):138-143.
[3] 易愛軍,王昌海.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農產品定價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18(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