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人才教育和培養時,為了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個人能力,針對性的開展了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滿足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下,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時代發展特點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度,做好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并以此促進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本文主要就高職院校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做好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針對性地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從而能夠促進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使得社會對于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漸提升。在這種背景下,開展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通過對會計行業的深化改革與創新,促進行業的轉型。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中加強會計專業的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并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和操作能力。這樣高職學生才能在專業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滿足時代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
一、“互聯網+”背景下做好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強了不同行業的改革與創新。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大部分企業都能夠在轉型升級的要求下利用計算機技術改善會計工作效率。但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在開展會計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沿用原始的教學方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展改革和創新,導致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難以滿足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若此時,高職院校加強會計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就能夠有效規避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教育弊端,鞏固財務會計專業在高職院校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財務會計本身對于經濟發展將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其自身綜合業務能力和水平越高,其對企業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果也就更加明顯,對于社會經濟體制的建設以及市場經濟形式的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為了促進社會經濟體制的建設,改善市場經濟現狀,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改革和創新才能真正體現出會計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用性不高
課程內容設定的不合理將會對會計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過于壓縮課時量,這種方式不僅會導致學生難以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其實踐技能也存在缺陷。會計工作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在高職院校傳統的課程體系設定學生,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缺陷,這就導致學生的就業存在較大難度。此外,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更新換代較慢,理論性和抽象性較高的特點會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遇到問題。教材內容的老舊也導致學生在就業中難以將學校學習的知識應該用到實處。
(二)教育教學觀念落后
傳統形式的教育教學大多數以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技能。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體現出其教育教學效果,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會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個人能力產生極大的抑制。填鴨式的教學也會導致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的內在動力,對于其余科目和知識的學習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長此以往,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得到恒定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科專業的教學質量也會顯著下滑。
(三)人才培養方案難以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部分企業都可以結合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環境開創會計行業的新工作模式,云報銷、云記賬等方式改變了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并結合計算機技術等提升了工作效率。現代企業更加需要管理技術人才,在掌握扎實的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又具備數據分析和管理決策的能力。在互聯網信息發展背景下,會計專業人員不僅承擔著原有的保障、財務管理等基本職能,更多的是要具備生產預測、數據分析、成本管理以及財務規劃等多方面能力。為此,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要掌握扎實的計算機技術,能夠結合現有的數據信息資料進行分析和歸納,利用財務信息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從目前發展的角度分析,高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仍然沿用傳統的培養方案,側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儲備,對于實踐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較為薄弱。高職學生仍然不能從深層次理解管理會計的概念,也忽視了新時代發展下對于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措施
(一)引進新型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式
在當前“互聯網+”教學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應當有意識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在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作為基準,結合學科特點和行業發展現狀開展針對性教學,積極引進信息技術,促使專業知識更加形象、具體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種教育教學方式的應用不僅會增加學生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夠促進新媒體技術在會計專業的實際應用,為后續的崗位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學手段和實踐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不高,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不強烈,學習效率顯著降低。而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嶄新的教學方式,在不同章節知識點講解完畢后,要及時檢測學生的掌握狀況,并進行實踐操作演練。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實踐的關聯性,并促進其思維發展,實現創新意識的培養。“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加強學習,更新自身的會計專業知識,結合時代背景創新教學方法,著重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行培養,使得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二)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師資力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其不僅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還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從宏觀角度來看,為了促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加強師資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來說,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應當滿足“互聯網+”教學背景下的各項要求,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性教學,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其次,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積極引導教師逐步建立良好的網絡思維模式,結合教師現有的教育水平和教學經驗開展各項教學培訓活動。定期組織教育專家開展培訓和講座,開展繼續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競賽,結合培訓內容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將教師的培訓成績、教學成績和信息技術的掌握狀況與教師最終的薪資掛鉤,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手段的接納程度,并以此來激發教師專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最后,學校還要提高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就業門檻,積極吸納外界高素質的教師,通過人才招聘計劃的制定有效提升現有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還要帶頭開展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結合當前存在的各類影響因素制度嶄新的教學規劃。在這種“互聯網+”背景建設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要真正體現出自身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中還要注重對學生會計能力的提升,加強信息技術的培訓,結合會計行業的整體發展與學生的教學現狀制定更加完善的課程評價機制。
(三)加強校企合作
教學過程的開展不僅是依靠教師的教育就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和參與過程也尤為重要。為了加強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單一地強調教學過程是難以達到效果的,學校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是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實踐技能,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融合發展,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此,加強校企合作也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實現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將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在企業中應用到實處,增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以就業為教學目標。此時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下,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有效提升,推動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這樣的合作模式既加強了學校實踐教學,又利于企業大數據整合,受到企業和行業的歡迎。
結語
綜上所述,在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同行業領域的改革和創新都迎來了突破,實用性人才的培養是改善行業發展現狀的關鍵。會計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性人才,也是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認識到此方面的重要性,結合“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背景注重教學改革和創新,積極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構建教學平臺,在培養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同時,擴寬學生的就業面,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煜,胡琳.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經貿實踐,2017(20):311.
[2]楊雨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探析[J].財會學習,2016(23):212–213.
[3]任春茹.“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財會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財會學習,2018(04):164–165.
[4]李清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探索[J].經貿實踐,2017(1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