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媛
公司會計在對公司的各種經濟往來與業務進行記錄之時,一定不能忽視對公司會計謹慎原則的落實。所謂會計謹慎原則,主要指的是會計信息的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當一種經濟業務有著若干會計處理方式與程序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選擇對所有者的權益會產生最小影響的方式以及程序來進行會計處理。要堅持不高估資產也不低估費用及負債。這種原則早在1993年就被提出了,并且在2014年這一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它對于企業會計實務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因此值得我們對其進行深入探究。
謹慎性原則是在財產托管業務的促進下產生的,這一原則剛剛產生之時最主要的目的是減少承擔任務的受托人,同時也不對受托資產的增加而進行核算的相關工作。在此之后,這一謹慎方法也開始逐漸得到會計行業的認可。而有關財務概念公告文件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提出:對不確定的審慎反應為謹慎性,它可以辨別市場中的風險以及不確定性。而謹慎性原則第一次得到相對正式的應用是在1989年《財務報表編制與列表概念框架》中。謹慎性原則也曾經被摒棄刪除過,但是這一現象的后果就是,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極大降低。因此,為了解決這一不良現象,2015年《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中,謹慎性原則仍舊會被IASB采納使用。一直到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會計實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謹慎性原則又被稱為穩健性原則,這一原則在公司會計的實際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原則。將這一原則應用與企業發展,不僅可以減少負債,還可以對經濟危機進行良好的預測與解決,由此可知它的作用非常關鍵。但是也有公司會利用其來對公司盈利進行控制。
謹慎性原則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基本特征,是對財務會計報告中索提供信息的基本規范,為信息使用者決策增添可靠的依據。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環境因素的不確定促使會計也變得越復雜多變,謹慎性原則也必然地廣泛運用在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工作中,尤其是在新準洗額的頒布與實施,更是進一步地加強了會計在確認、記錄、計量與報告謹慎性原則的體現。
會計謹慎原則與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之間的影響是直接掛鉤的,對于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觀念以及責任意識的作用也十分顯著。當今時代,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多數企業財務都存在著一定的造價現象,甚至還會有許多的會計與出納人員會因為財務造價或者是虧空等原因被判入獄。發揮謹慎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作用,潛在情況下這是一種會計從業者的約束性行為,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可以對財務信息進行客觀與真實的處理與解決。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或者是降低成本的輸出,部分財務工作者為了以權謀私造假賬等,難免會在財務方面出現造假行為,這也導致各種虛假的財務相關信息不斷出現。將會計謹慎原則應用到會計實務中,可以對財務相關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約束與規范作用,引導財務人員對企業可能出現的損失與費用進行合理的判斷,使用準確的會計方式進行核算,對資產的確認做到從緩認可,計量方面寧低不高,而在對費用以及負債等確認時做到從速認可,計量方面堅持寧足勿缺。在這種要求之下,會計信息的水平也得到極大地提高,會計人員所上交的信息也具備更加顯著的參考價值,對于投資人員與決策者來說,可以對企業的經濟狀況進行準確的判斷,促使決策的準確性與精確度得到顯著提高,不斷降低決策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最主要的是謹慎性原則可以對信息披露準則更加規范。
謹慎性原則基本滲透到會計操作流程中的各個方面,并且也是人們爭論的一個重要焦點。由此可知,謹慎性原則在實際作業中的實際運用意義非常大。在有關會計的相關操作中,謹慎性原則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謹慎性可以極大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水平,我國經濟發展現如今十分迅猛,因此導致各種財務造價等現象也十分普遍,這對于自由企業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基于此,將謹慎原則應用到會計實務中,可以幫助企業傳遞正確的會計信息,并且很大程度也可以避免會計人員對企業的經濟隨意操控等現象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企業風險在冒頭階段就會被會計人員發現,及時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盡可能地將不必要的損耗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并且也十分方便公司的管理階層準確客觀的掌握公司的實際運行狀況,靈活地進行戰略轉變,促使公司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不斷加強。
但是在實踐與操作的過程中,謹慎原則也難免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將可能會發生或者是現在并沒有發生的損失與費用提前地納入到損益中,這同樣也是與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規定相悖的。不僅如此,僅僅將目前會計分期也可能會產生的,有關經濟利益的流出以及損耗進行確認,但是在同一會計分期中產生的收益并不就允許確認,這也是謹慎性原則規定的,但是這一規定又是與配比原則中的細規規定不同。因此,只有在保證其與部分會計原則間的矛盾得到解決的前提下,才能保證謹慎原則的效用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在我國的會計制度各個方面,謹慎原則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資產方面。舉例說明,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需要選用經營期限、合同期限與法律期限;企業需要在會計限末的時候開展對于各項資產的檢查工作,對可能會出現的損失進行計量與評估,并且還要注意有關存貨跌價以及固定資產減值等方面的準備,對于那些不能確定使用壽命的無形資產,要對它們進行減值相關測試。其次,是收入方面。謹慎原則主要體現在企業每年都要進行的計提應收賬款壞賬的相關準備;債務重組、投資與清算股利等多個方面。
有關資產減值準備方面的應用,由于資產減值方面使用的謹慎性原則程序比較的復雜。一旦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相比要高,那么依據審慎性規定,為了保證部隊資產的價值進行過分的高估,需要計提資產減值的相關損失,但是資產的減值計提數額是通過非客觀的方式來開展相關決策的,除此之外,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有關政策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由此也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會計操作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謹慎性原則就會成為企業進行利潤操作的一種主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會盡可能地不提到這些不能轉回的減值。但是使用一些完全相反的方式來處理轉回的減值,能多提就盡量地多提。有關減值損失禁止轉回的相關政策不會改善企業操控利潤的狀況,甚至會極大降低會計信息的謹慎性的目標。
在這一方面的體現具體表現在償債能力的相關分析中。其中最為特別的是,要求得速動比率,需要使用流動性比較強的資產減去存貨的凈額,再除以流動負債的方式來對企業的短期償債等方面的能力進行檢測。這也是將謹慎原則充分體現出來的一個表現。
企業對于謹慎性原則的使用,有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收入確認與計量方面。企業要對負債表準確認知,對于那些不能正確預測的勞務交易結果,可以靈活的依據不同的情況、性質的收入來對其進行區分,并且采取合理科學的方式對其進行確認與計量。一般情況下,人力派遣的相關公司在確認勞動之時,都會嚴格的依照工作的實際完工程度來進行,如果不能對完工程度進行有效以及準確的確認,就要靈活的依據實際消耗成本的比例,對相應的收入進行確認。與此同時,最終發生的成本也可能會存在著高于回收的收益這種情況。基于此,謹慎性原則也明確指出要根據收回的收益對收入進行確認,一定不能單純地依據成本來確定收益。
綜上所述,在會計實務中發揮謹慎性原則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企業使用會計處理的方式隨意調整利潤的現象,對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也可以客觀地反映出來,但同時它在操作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與部分會計原則存在著沖突。基于此,要充分保證會計原則之間的一致性,將謹慎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與操作相關研究工作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