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經典著作之一,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發展階段。同時這部著作還具有及其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思考。
關鍵詞:分配觀;正義觀;國家觀
作者簡介:王鵬,男,新疆哈密人,新疆自治區黨委黨校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長期以來,人們對《哥達綱領批判》的研究,主要是從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主義理論的宏觀角度來分析和研究,較多地關注其中有關“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等問題。然而,在當代語境中,重讀這篇經典著作,我們可以發掘出許多新的理論生長點,例如,馬克思對于社會財富觀的論述以及對于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關系問題的論述,對于分配觀、正義觀以及國家觀等政治哲學等問題的論述,同樣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哥達綱領批判》關于分配的論述
在《哥達綱領批判》第一章中,馬克思提問道:“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1〕光靠分配能解決一切嗎?這一發問直接針對拉薩爾的分配思想。拉薩爾的錯誤之處在于,沒有意識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是一種自由勞動,而是將勞動等同于商品,用商品交換原則去處理分配問題,表面上看追求的是平等,而實質上仍然沒有擺脫“資產階級的框框”。因此,拉薩爾的分配正義的前提預設就是勞動商品化,并沒有超越資本主義。也正是由此出發,馬克思才激烈反對拉薩爾等人就分配論分配,認為其事實上就掩蓋了分配所隱含的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分配是在一定生產方式下的分配,如果遺忘了這一點,就分配論分配,事實上就是“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因此,馬克思批判了“把分配看成并解釋成一種不依賴于生產方式的東西”〔2〕。他強調對分配問題的研究必須深入生產的全過程乃至全部社會生活來加以考察。
從《哥達綱領批判》中有關分配尤其是“按勞分配”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出:一方面,“按勞分配”是后人的概括,馬克思并沒有直接使用這樣的提法;同時,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是產品經濟中的按勞分配,與現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按勞分配有不同特點。這是因為,產品經濟中的勞動是直接的社會平均勞動;商品經濟中的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正因如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種類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的價值不同,對財富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不同,這就要求在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具體過程中,不能單純以勞動時間為尺度進行分配,而應該以勞動者的勞動效益進行分配,馬克思明確提出,“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多一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這種情況的出現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3〕,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們依然承認天然特權,充分調動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允許資本、技術、管理等參與分配。當然,針對我國目前的分配不公問題,應該加大勞動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積極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通過完善立法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實現富裕;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原則不動搖,又不搞單一按勞分配,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生產力的極大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二、《哥達綱領批判》關于公平正義等問題的論述
與分配觀緊密相關的是公平觀、正義觀。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于公平和正義的討論說明,第一,“公平”和“正義”并不是抽象的價值觀念,只有與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具體的、歷史的“公平”和“正義”。不存在普遍意義上的“平等的權利”“公平的分配”的思想。第二,不能把公平和正義問題僅僅歸結為分配領域的公平、正義,實際上分配領域中的正義問題往往是更深層次的生產方式問題的反映和表現。
《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討論的正義不是寬泛的正義,而是分配正義,是馬克思對以往分配正義的批判與超越。雖然馬克思并沒有使用“分配正義”概念,但是蘊涵了相關思想,“分配正義”概念是由當代美國政治哲學家家羅爾斯提出的。馬克思所批判和超越的是拉薩爾等人關于分配正義的觀點:其批判的一面在于,沒有抽象的、一般的正義,這種抽象的正義在當時的環境下只能落入資產階級視野的窠臼;超越的一面在于,要解決分配正義,不能就分配論分配,應當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調整生產關系,由此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
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詳細地考察了生產與分配以及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馬克思指出, 分配決不是像通常所設想的那樣,是獨立、遠離于生產的一個特殊部門。實際上,分配不僅僅指勞動產品的分配,而且包括生產工具的分配與勞動者的分工,后兩者直接決定了生產如何進行。而生產如何進行,又直接決定了勞動產品如何分配。因此,分配與生產交織在一起,無法截然分開。在馬克思看來,生產不是某種抽象的永恒不變的東西,而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在整個生產過程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辯證統一和相互作用的,是同一個整體的各個環節。但其中生產是這種統一的出發點,而且是決定性的因素,分配形式則僅是生產形式的一種表現。〔4〕在不改變生產方式的情況下希望分配方式變革,甚至希望通過后者實現公平正義,只能是空想。
馬克思還批判了“平等的權利”。深刻指出了“平等”和“權利”的內在悖論。表面上看,權利是在追求平等,但實際上權利恰恰會導致不平等。所謂平等的權利,就是用抽象的同一尺度去束縛和壓制具體的勞動者。“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5〕。問題是,按勞分配的平等對不同勞動者來說,意味著不平等。但每個勞動者在體力、腦力上存在著差別; 個人婚姻狀況以及所供養的家庭成員的不等,因此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事實上也不平等。人與人之間恰恰存在著各種自然差異,而平等的權利恰恰把人看成“抽象的人”,取消了勞動者的自然稟賦和社會因素等差異,這反而是一種不平等。所以馬克思說,“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馬克思認為,這種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6〕
馬克思關于公平、正義的重要論述對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有著重要啟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平只能是相對的、具體的公平,不能離開生產力發展水平對公平提出不符合實際的要求,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絕對平均主義是一種在小生產基礎上產生的絕對平均的思想,結果既損失了效率也影響了公平。只講公平而忽視效率,就會導致共同貧困。
同時,對公平、正義不能作狹隘的理解,它不僅僅表現為利益分配的公平,而且更主要表現為社會成員在追求生存、發展、幸福方面應享有平等的權利義務、公平的社會參與、均等的發展機會,即整個社會規則和機制的公平,實現機會和權利平等。〔7〕
三、《哥達綱領批判》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等問題的論述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批判拉薩爾的中心是國家問題,論述了共產主義制度下國家職能和形態的變化,指出過渡時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于國家和社會發展階段的關系。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
理論,體現了他在社會發展理念方面的現實思考。他指出,共產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其發展過程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常被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最高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馬克思指出,在未來社會,將會出現“無產階級革命專政”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無產階級革命專政”是過渡時期的產物,是過渡性的國家,是暫時的政治形式,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才能真正實現人民民主。“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并不是無產階級革命專政,這二者存在差異,準確地說,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是揚棄了無產階級革命專政之后才能出現的。如何準確理解《哥達綱領批判》中的“過渡時期”概念呢?我認為,這里的“過渡時期”是指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到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的階段。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的國家制度是無產階級專政。過渡時期和無產階級專政結束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國家正在消亡,但還沒有完全消亡。這種正在消亡而又沒有完全消亡的國家,已經失去政治統治職能,不具有階級壓迫工具的性質,只保留簡單管理職能,是對生產和人的管理。馬克思把這樣的國家稱之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
第關于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從馬克思對“自由國家”和“現代國家”的批判可以看出,資產階級社會才是資產階級國家的基礎。這基本上延續了馬克思早年的思路,即國家消亡論。馬克思說,“不同的文明國度中的不同的國家,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紛繁,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立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只是這種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罷了。所以,它們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談‘現代國家制度,而未來就不同了,到那時‘現代國家制度現在的根基即資產階級社會已經消亡了”〔8〕。與此相反,德國工人黨卻顛倒了這一點,綱領草案濫用“現代國家”、“現代社會”的字眼,“它不把現存社會(對任何未來社會也是一樣)當作現存國家的(對未來社會來說是未來國家的)基礎,反而把國家當作一種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礎的獨立本質”〔9〕。這就割裂了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綱領草案所說的“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社會經濟基礎的一致性決定了這些國家的同質性。盡管各國具體形式不完全相同,英國是立憲君主國,美國和瑞士是聯邦共和國,德國則是軍事專制帝國,這些國家根本的共同特征,即都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綱領草案抽象談論“現代社會”“現代國家”,掩蓋了資產階級國家的階級本質。由此可以看出,“德國工人黨—至少是當它接受了這個綱領的時候—表明:它對社會主義思想領會得多么膚淺。”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指出:“自由就在于把國家由一個高踞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一個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于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在這里,馬克思論述了國家與社會及其相互關系:在國家壓制社會,從而使社會本身的發展受到威脅的時候,要讓社會創立自足的、不依靠國家的機關,實現社會的有機發展。如果國家包辦了本該屬于社會的問題,那么社會的活力就必然會受到損傷。〔10〕正確對待和處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邊界,既不能合二為一,使社會失去進一步發展的張力;又不能完全割裂二者,防止出現“強國家與弱社會”的不正常現象。當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即是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一種調整。
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的關系。在對國家觀的探討中,還應當對“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之間的關系作出辨析。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把無產階級專政等同于專制主義、極權主義。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這種觀點是沒有根據的。無產階級專政中的“專政”并不同于專制,更非極權統治。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無產階級專政指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才能真正實現人民民主。通過無產階級專政的形式,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實現民主,這正體現了人民主權的民主本質,同時通過無產階級民主這種過渡形態,國家走向消亡,人類才能實現更高的自由。
在國家消亡之前,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存在國家,有國家,就必須有保證國家職能正常運轉的職能機關,也就必須有保證職能機關正常運作的專職人員,即國家公務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讓這些國家公務員既履行國家職能,又不凌駕于國家權力之上,這是一個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馬克思正是從反對專制主義、集權主義走向新型無產階級民主的。因而,民主是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政治形式的內在要求。民主與社會主義緊密相連。列寧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 鄧小平也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中,馬克思民主觀為我們提供了源頭活水,具有重要的現實、實踐意義。
總之,《哥達綱領批判》不僅以巨大的真理力量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深淵的歷史影響,而且全篇充滿了對國際工人運動的深切關懷,給工人階級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其思想博大而精深,是一篇讓人常讀常新的光輝著作。
參考文獻
[1][2][3][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6、305頁.
[4]王廣.對分配正義的批判與反思[J]哲學研究,2009(10)
[7][10]王巍.﹤哥達綱領批判﹥的政治哲學思想[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08)
[8][9][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314、313頁、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