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摘要:立德樹人是由兩個詞語構成,其一是立德,主要指的是通過開展高校道德品質與思想素養方面的教學工作,來有效培養當代大學生優秀的社會公德、個人道德品質與職業素養,逐漸幫助他們構成自我獨立的思維意識及高尚情操,真正養成助人為樂、謙遜和善等良好習慣。而其二則是樹人,它是建立在立德這一基礎之上的,高校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本著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目的因材施教,利用思辨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將廣大學生培育成有責任、有智慧、有膽識、有夢想的優秀人才。實際上,立德樹人明確指出了“培養怎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這一關鍵性問題,生動闡釋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與本質屬性。將立德樹人合理運用到高校日常思政教育過程中,不僅能更好的規范大學生言行,培養他們優秀道德品質,同時還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個人綜合素養,促進他們健康全面發展。關鍵詞: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提升路徑
眾所周知,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使廣大青年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提升。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對理論進行踐行,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在具體的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各項任務進行落實,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途徑,推動隊伍的有效建設。當然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要針對具體問題了解大學生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探索新型的教育途徑,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育人功能,要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社會責任感,進一步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立德樹人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繼承拓展傳統德育理念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通過了解我國的文化傳統能夠發現,在我國歷史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教育方面。從古代教育開始,人們就已經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對人的成長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其中,儒家教育者曾將德育和教育的目標整合,并把道德擺在知識之前,同時認為道德教育在人的成長和行為中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其次是社會治理方面。縱觀我國不同歷史朝代的發展變遷過程,可明顯看出,在各個歷史朝代中道德始終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從“為政以德”“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等中能看出德育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是德育方法方面。我國古代教育者開創了各種各樣切實可行的德育方法,比如身教或是躬行以及啟發等。立德樹人雖說是對我國文化傳統的繼承,但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辨別、選擇性的繼承,并結合現實需求來促進其發展。
我國當下正處于全面改革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社會矛盾。由于當代大學生的辨別能力有限,并且社會中充斥著諸多錯誤價值觀,導致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偏離正確軌道。對此,社會急需“立德樹人”。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立德樹人具有現實意義。它是對教育本質的重申,也是對教育過分追求“工具化”的糾正,更是對教育基本功能和目標的呼喚。二是立德樹人強調育人的主體是人,充分指明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建設方向。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偏離方向
道德教育功能偏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但往往忽視大學生道德品德的教育,導致有些大學生缺失良好的道德品質。大學生喪失了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等良好品質,逐漸沉迷于金錢至上思想歧途之中。三觀取向不正。在西方文化沖擊以及就業壓力的影響下,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產生了變化,以個人享受為主,不再有遠大的理想,缺乏為人們服務的高尚意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沒有正確的榮辱觀、苦樂觀,不會正確處理與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的隊伍薄弱
我國在多年里也提過很多有意義的改革目標,如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理念一直沒有改革成功的原因除了應試教育太過于深入人心,還有相關的體系制度不健全,這使得快速推進素質教育存在很大的困難,從而影響了教育理念的創新。由于高校在教育時的偏離與不全面的強調,無法滿足大學生實際的需要,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的問題,吸引不了學生,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效果不夠好。特別是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大學生是互聯網的主要使用者,每天會接收很多不同的信息,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非常容易走向不正確的道路,這些都對高校教育發起了挑戰,鍛煉了相關教育工作者。但是,我國高校嚴重缺乏相關方向的專業人員,使得創新教學與科研的任務無法完成,最終人才的稀缺,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發展。
當前,高校所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完全依賴于課堂教學,以說教形式為主,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思想上的教育,所以我們并不能采用那些課堂考試的形式來考察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人的思想是非常復雜的,要想轉變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因此如果教師不能給出一些能夠讓他們信服的證據,學生的觀念就不能真正地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仍然習慣于采用“填鴨式”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習慣于忽視學生的感受,每節課基本上都是喋喋不休地給學生講道理、闡述觀點,根本就沒有考慮學生是否真正把這些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長期下去導致學生產生了厭煩抵觸的心理。而他們的這種學習狀態就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也將不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要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是檢驗其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墒墙處熢趫探檀碎T學科時,往往只注重理論教學,因為沒有經歷過實踐訓練,所以學生思想政治實踐能力低下,在處理事情時仍然把自我利益擺在首位,突出個人的主觀意愿,沒有全局意識、沒有奉獻精神。
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與措施
結合專業知識,重點加強“靈魂塑造”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重點塑造大學生的思想靈魂,以扭轉他們在西方腐化思潮影響下而形成的不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在授課時,結合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加強馬克思主義、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才能讓學生明確,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該如何結合本職工作,培養社會責任感,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為人民、為民族、為國家服務的思想意識。
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可否認,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學生可以更好地系統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輔導員,應該考慮如何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趣味性[2]。所以教師可以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的教學方式來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比如,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一些紅色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等場所,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他們生活和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從而引發他們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也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得以延伸。
形成榜樣,發揮教育者引導作用。一方面,教育者要發揮引導作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特別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使得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其次,對高校的辦學性質進行明確,要注重把學生作為根本,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隊伍建設,要使得整體的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師要具備高尚的師德,發揮對學生的榜樣作用,對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建設,同時,針對于國內的熱點問題,要提出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來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教師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比如,某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時,引導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黨員干部以及其他專業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進行合作,推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協調,牢牢把握教育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要面向社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對理論進行引導,使全體人員參與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從而使得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創新教育內容,增強立德樹人效果。高校要始終將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自覺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觀念,合理按照新時期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結合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與道德品質的實際情況,調整并明確育人目標,轉變育人觀念,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方法,精心設置課程,不斷探索立德樹人視域下思政教育工作模式。高校要拓展日常課堂教育形式,完善思政教育教學體制,大力推進新課程的教育變革,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現代新媒體技術合理運用到教學中,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他們呈現新穎的教學形式。同時,教師還要創新傳統教學載體,通過啟發教育法、情景教育法、示范鼓勵等多種有效教學方法,將原本單調枯燥、不易理解的思政基礎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直觀、生動且充滿趣味性。教師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的思政真實案例、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等,幫助學生更好認知與理解,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充分確?;A理論課程教學的前提下,高校應廣泛開展當代學生群體思想道德匯報會、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以及道德模范優秀事跡宣傳會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好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全面整合、教育內容的創新拓展、教育形式的優化轉變,深化理論與實踐課堂建設,真正實現校內理論教育與校外實踐活動的協同發展,確保高校思政教育達到預期效果。高校應在當前立德樹人的視域下,全面提高理想信念、改革教育思想、創新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方法,真正將立德樹人融入日常思政教學中,正確指導思政教育發展,加快教師德風建設,增強立德樹人效果,拓展德育教育渠道,最大限度的發揮思政育人功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教育質量。參考文獻
[1]李增.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與創新[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19):243-244.
[2]賀建新,龔蕓.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8):35-36.
[3]任志敏.淺談如何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公關世界,2020(18):106-107.
[4]烏恩其.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7):83-84.
[5]張敬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0(09):130-131.
[6]張楠.立德樹人視域下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5):85-86.
[7]宋鳳樓,黃友生,李琦琦.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究[J].華夏教師,2019(34):94-95.
[8]魏曉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途徑探析[J].智庫時代,2019(4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