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營娜
摘要:實事求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在我國農村教育扶貧工作中發揮重要影響。教育精準扶貧從實際出發,深度剖析農村教育貧困成因,反思總結教育貧困的寶貴經驗,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與遵循我國國情辯證統一加快農村教育脫貧。
關鍵詞:實事求是;農村基礎教育;教育脫貧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教育是國民經濟的根本,優先發展教育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方向。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教育扶貧是阻斷代際貧困的根本性扶貧,造血式扶貧,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發展,而且能夠通過幫扶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脫貧,相對于資本扶貧出現的供血不足,暫時性緩解貧困,體現了其根本上解決各種貧困的能力。由于各個地區教育貧困程度不同,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方案解決教育貧困成為重要的方向。
一、實事求是剖析農村教育貧困成因是教育脫貧的方向盤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底蘊,信息開放程度,師資力量等都在影響著教育的發展。農村地區的教育要實事求是的進行考察,通過創造有利于教育扶貧的因素,破除思想觀念的束縛,實現教育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使得受教育者有足夠的能力和熱情反哺農村。研究發現當前教育貧困的成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自然災害的不可逆。地震,干旱,暴雨等客觀因素造成的貧困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規律是不可逆的。自然災害的發生,使得農民投入到生存方面的經濟比例提高,投入到教育方面的資金相對減少。通過資本扶貧,暫時性的緩解了經濟壓力,基本上保持了正常的生活運轉。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講,資本扶貧投資大,效果不明顯,自然災害還會發生,這種無休止的靠國家扶持的循環模式已經出現了弊端,它在經濟上使農民從一種農業生產者轉變為另外一種農業生產者,在思想上保持原本的生活方式。由于農村大部分以務農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們與外界的交流大部分以經濟為為主,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長期生存的模式。
師資力量薄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曾表示:我們無論怎樣強調教育質量亦即教師質量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各國政府應努力重新確認教育師資的重要性,并提高他們的資格才發出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師的薪資和福利差距過大,加之地理條件的影響,畢業生在工作供過于求的的情況下也不愿意去農村求職。當前,農村的老師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老師年齡偏大,教育理念比較陳舊,教學上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除此之外,由于對提高教學質量沒有要求,“大鍋飯”的現象非常嚴重。另一部分是剛剛畢業或者擁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她們急于找工作,教師行業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過渡期。他們開始信心滿滿 ,兢兢業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工資只夠自己基本生活,交通不便,與人交流受阻,精神和物質達不到自己的目標,辭職就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在職教師思想束縛,青年教師嚴重流失,成為現農村教育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硬件設施陳舊。課本,黑板,粉筆上課三寶,教師一邊教授知識,一邊書寫,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在農村,還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在整天只有幾本課本的學習中,很多學生會感到枯燥和無聊,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質量和接受知識的能力會大打折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老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里接受的知識呈下降趨勢。公共教育資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夠,信息化教育在農村成為潛在的機遇與挑戰,它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暢享學習樂園,但也對老師的備課,上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應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真實感和趣味性,空調的配備可以讓學生舒適學習,圖書館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硬件設施也能讓教師生動而有激情的授課。
思想認識欠缺。資本扶貧對于經濟上的扶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生活得到滿足之外,已經具備了脫離經濟貧困的能力,想要一直脫離貧困,則必須通過自身的發展。教育意識淡薄,從思想沒有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經濟脫貧,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錯過造血發展,必將出現供血不足,再次面臨貧困。在扶貧過程中,個人思想上的轉變占據主要方面,教育對個人的影響,不僅在思想上會改變自己主動脫貧,而且會帶動周圍人思想轉變,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實事求是反思教育扶貧寶貴經驗是教育脫貧的助推器
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再次強調:把經濟發展的“短板”盡快補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最關鍵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七千萬貧困人口。“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邊實踐邊總結,邊總結邊實踐,教育在摸著石頭過河中緊跟時代步伐,反思總結經驗,推動教育脫貧,助力經濟脫貧。
原生家庭認識欠缺直接導致貧困代際傳遞。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農村許多家庭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兒童由老人代為教養。兒童在生活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在教育上顯得力不從心,加之隔代教養對兒童的溺愛,當孩子進入學校集體生活時,明顯出現了缺乏安全感,參與感等。長期以往,孩子面臨心理問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家長教育意識淡薄,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后回家,減輕家庭負擔,這種模式無限循環,成為了貧困代際不能阻斷的原因之一。
信息化對農村教育因資源配置薄弱致貧的有利補充。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前,網絡發達,信息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橋梁。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網絡教育以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使許多人體驗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拓寬了思路。在時間上,網絡教育能夠節省在學校與家庭的接送時間,選擇任意時間學習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不理解知識點隨時查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安全性。在空間上,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學習,不受地方限制。但對于無人監管的網絡教育,自覺性是一個大的考驗。根據城鄉二元體制,教育存在差異性。重視教育,經濟條件允許,家長會送孩子去培訓機構,購買網課,努力讓孩子擺脫貧困代際,但如果缺乏對教育的重視,那么對教育的投資基本不存在。美國經濟學家明賽爾認為:勞動者收入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這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
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脫貧工作的大力支持。人力資本論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共同研究所得。該理論認為: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蘊含于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諸如廠房,設備,機器,原材料等)的作用,而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資本。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式樣化,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已經普及,成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對于適齡兒童強制性的要求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如有觸犯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國家財政支出向義務教育階段傾斜,生活補助,早餐供應,學費減免等,都體現了國家在教育上投資之大。經濟上有了國家支持,已經具備了通過接受教育擺脫貧困的能力,個人對教育有用重要性的認識,是擺脫貧困的根本原因。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接受教育,才能形成“教育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三、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與遵循我國國情地辯證統一加快農村教育脫貧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做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完善國家教育立法,保障教育扶貧工作扎實落地。參考美國和日本,國外多數國家的扶貧項目是以新的立法為背景而產生的,只有以法律為保障,才能保障扶貧項目各參與方的利益,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國家用于教育的專項資金及教師福利提升,學生生活保障等,確保每一分錢用在教育上。國家做好等層設計,各個省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定,保證在法律之下每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和質量。除此之外,政府可以調動市場資源,傾向于教育;利用政策吸引各企業及社會人士自覺投身于扶貧教育;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認識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高校與地方通力合作,完善教育體系助力脫貧。當前,許多高校已經實施了寒暑假到邊遠貧困地區支教,并將此作為必修的學分。在支教過程中,高校學生從動手與當地學生一起做飯,一起上課,一起開展有益活動中,教授他們生活處處皆學問。但是,其中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高校學生由于經濟原因,在當地也只能停留一兩周左右,導致當地學生剛剛適應主動學習與探索的能力,便要與老師分離。因此,高校可以與當地政府溝通,在保證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使得高校可以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吸引更多師范生與非師范生投身于教育事業。高校的繼續教育正在逐漸完善,教師培訓也是繼續教育的主流之一,長期培訓,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也可以解決結業問題。可以通過減免學費或者給定量的補助,資助熱心教育事業的學生;開展教師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培養優秀畢業生進行專業化教育扶貧。
重視家庭教育重塑教育觀,培養主動學習樹自信。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度,重視度和專業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前,農村地區存在著單親家庭,殘疾家庭以及棍棒家庭等,他們不重視孩子的教育,認為孩子應該自由生長,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完全取決于觀因素。我們不能否認在智力上有能夠所差異,但是這種差異是非常小的,客觀因素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實施“家庭識字計劃”,重在培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擁有安全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結合當地情況,各地區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庭教育的培養,注重培養家長與學生的溝通和實踐能力,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培養教育有用,通過教育可以改變現狀的思想。
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脫貧也有其自身的規律,發揮教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既要遵循教育規律,也要解決實際問題。教育扶貧要精準,必須在實踐中邊總結邊實踐,邊實踐邊總結,根據教育貧困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勾勒頂層設計,邁出教育脫貧的步伐 。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 [EB/OL](2020-03-06)[2020-05-25].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6/content_5488175.htm.
[2]?劉建瑋,王院院.中國農村教育扶貧研究回顧與展望[J].山西師大學報,2019(01):91
[3]?李期.以“精準培訓”推進“精準扶貧.”:高校在教育扶貧中應擔當的責任[J].延安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19-123.
[4]?程清.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參與的意義,角色與作用路徑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08):55-56.
[5]?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6.
[6]?習近平出席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17(10).
[7]?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理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N].人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