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華
摘 要:產業融合態勢日趨明顯、龍頭企業發展不斷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新興業態發展不斷呈現、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支撐體系不斷健全等為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著產業規模小且發展不均衡、產業融合程度總體不深、龍頭企業發展水平不高、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充分、新興業態發展質量不高、支撐服務發展體系不健全等制約因素。
關鍵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條件;制約因素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
作為農業大區、農業強區,涪陵區農業發展基礎好、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近年來,涪陵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力的助推了全區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增收。涪陵區“三農”工作的全面進步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為進一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產業融合態勢日趨明顯。涪陵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裝備等涉農工業和服務業加快融合的態勢。截止到2019年,涪陵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90家,其中規上企業達79家,數量僅次于榮昌區排全市第二位、占全市規上企業總數7%,認定全市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17家、數量全市區縣第一。全區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377.51億元,同比增12.8%,占全市總額15.4%,高于涪陵地區經濟總量在全市中的占比。舉辦梨花節、龍眼節、農民豐收節等農業特色節慶活動,打造“涪陵醉美鄉村線路”,年接待鄉村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累計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點352個、郵政網點318個,發展農村電商平臺9戶、網商1466家,全區農村電商網銷農產品達2.8億元、同比增21.7%。
(二)龍頭企業發展不斷壯大。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涪陵區結合自身農業產業優勢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將做強特色產業作為切入點,依托榨菜集團、太極集團兩大上市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通過打造榨菜、中藥材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來打通一二三全產業鏈。截止到2019年,在兩大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實現產銷成品榨菜49萬噸、銷售收入39.6億元,同比分別增2%、11.6%;榨菜產業總產值達115億元、凈增13億元。新增中藥材種植基地2.56萬畝、總面積達到7.03萬畝,新建成400畝良種繁育基地,全區金蕎麥、前胡、紫蘇、厚樸四個中藥材單品種植面積全市第一。在引領示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自身也實現了發展的壯大,2019年榨菜集團、太極集團分別實現銷售總額19.89億元和240億元。在2019年公布的重慶市100戶重點工業企業名單中,榨菜集團、太極集團兩大上市龍頭企業均榜上有名。
(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涪陵區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引導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截止到2019年,涪陵區區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2家、其中市級32家、國家級5家;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8個,其中新發展農民合作社290個、總數達1025個;新增家庭農場18個、總數達922個。涪陵區海林種養友好生豬專業合作社、睦和龍哥果品專業合作社分別入選首屆 “2018年度全國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2018年度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典型十大案例”;2019年,“涪陵區睦和龍哥果品專業合作社”獲24個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一、“涪陵區洪家大院家庭農場”獲26個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之一。
(四)新興業態發展不斷呈現。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扶貧工作會上提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隨后,農業部試點“土地經營權入股”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涪陵區確定南沱鎮治坪村為市級“三變”改革試點村,立足竹筍支柱產業,培育組建合股聯營新型經營主體。治坪村以重慶三峽筍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試點,由該企業與123戶農戶一道成立了筍業股份合作社,以公司現金入股+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發展竹筍產業,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2018年12月29日,在分紅大會上,治坪村2組的123戶農民股東共分得紅利31萬元,人均分紅2520元。2019年,涪陵區又探索榨菜農村“三變”改革,700戶菜農以5100畝榨菜種植當季土地經營權入股、洪麗食品公司以現金入股、洪麗鮮榨菜合作社以榨菜腌制池折價入股、村集體以現金入股,股權2500萬元,組建重慶涪陵風向堡榨菜合作社,實行保底分紅+盈利二次分紅,截止2019年底全年共實現增收350萬元、戶均增收5600元。目前,涪陵區正在總結推廣“三變”改革經驗,加快培育農村“三變”改革經營主體,積極發展“三變”+特色產業、“三變”+鄉村旅游等,“農業+旅游”“農業+健康養老”“農業+文化”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呈現。
(五)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要想富,先修路”。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涪陵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突出抓好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建設,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一是大力實施通達通暢工程,積極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2018年時全區303個行政村通村道路已全部硬化,全區鄉通暢率、行政村通暢率和撤并村通達率均為100%。二是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升工程,把水源工程建設作為保障城鄉人畜飲水安全、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供水水源保障體系。三是實施“信息鄉村”建設工程,分類分階段推進光纖、4G等高速寬帶網絡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蓋,到2019年基本實現農村居民聚居地4G網絡全覆蓋。四是實施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對供電能力不足的農村電網實施升級改造。五是實施特色小城鎮供氣工程,提高特色小城鎮天然氣覆蓋率和供應水平。
(六)服務支撐體系不斷健全。一是融合發展用地得到保障。在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涪陵用好用活利用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單列安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專項指標,重點保障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鄉村旅游配套設施、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等項目用地。二是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得到落實。在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前提下,認真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涪陵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工商資本上山下鄉有序展開。為撬動市場工商資本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涪陵全面落實全市“萬企幫萬村”活動,積極引導工商資本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股權合作機制、開展產業合作經營。四是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針對涉農資金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涪陵大力引導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完善和創新金融服務,加大對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確保涉農貸款穩定持續增長。
二、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雖然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總體來看仍處于初級階段,理性審視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客觀上還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
(一)產業規模小且發展不均衡。當前,在“2+X”特色產業發展體系中,榨菜和中藥材兩大產業作為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龍頭,近年來實現了快速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產業規模仍偏小,2019年兩大龍頭產業實現的產業增加值總和不到50億元。同時,兩大龍頭產業發展不均衡,截止到2019年,青菜頭種植面積達到72.7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03萬畝,交叉覆蓋了沿江、坪上和后山所有鄉鎮,但中藥材種植總面積不足青菜頭的1/10,兩大產業一頭大、一頭小,尚未形成產業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此外,蔬菜、柑橘、蠶桑、筍用竹、油茶、茶葉、水產等骨干產業,相對于榨菜和中藥材相兩大龍頭產業,發展速度慢、層次低、可替代性強并且規模偏小,迄今為止規模經濟效應還尚未形成。
(二)產業融合程度總體不深。盡管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涪陵先后成功獲批 “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青菜頭)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榨菜)”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但總體來看,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夠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主要體現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長上,目前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形態主要是拓展農業功能的農家樂等旅游業、以榨菜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電商銷售業、及實現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養殖業、和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技術指導服務類等的融合。但這些融合從產業鏈來看,產業鏈延伸較短,技術水平低,仍以初次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例較低;經營主體多數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創造價值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在市場競爭中的突圍能力不強。
(三)龍頭企業發展水平不高。除太極集團、榨菜集團等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外,其他80%以上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不高。絕大部分企業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由于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企業將絕大部分利潤內留,農民僅能從中獲取利潤的一小部分,經常出現違約率高的發展困境。另一方面,由于過度注重盈利,一些龍頭企業在項目選擇上只注重短期效益、不注重長期可持續發展,甚至不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有少數企業入駐農村后,與村書記打通關系,過度開發、強行占用農村資源,將“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僅僅作為一種口號,致使自身發展難以持續。
(四)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充分。在新型經營主體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是涪陵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但這兩個經營主體,客觀上也存在著先天發育不充分問題。首先,從農民合作社來看,至少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市場開拓意識先天不足。為了將經營風險降至最低,農民合作社更傾向于選擇與其他合作社相同的發展產業、發展方式,“搭便車”觀念嚴重,由此導致創新能力不足,市場開拓意識不強,使大部分項目產品、服務基本雷同,降低了消費者體驗、消費的積極性;二是管理不規范問題較為普遍。農民合作社往往存在缺乏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帶頭人綜合素質不高、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使社員勞動積極性不高,生產效率低下。
而家庭農場,首先,普遍面臨著經營主體數量多、發展規模小的問題;其次,經營主體市場信息獲取能力有限,容易引發盲目跟風生產,進而導致市場飽和、過度競爭的問題;最后,經營主體對市場波動反應慢,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
(五)新興業態發展質量不高。目前,涪陵全區農產品加工業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態、“互聯網+農業”業態等新興業態日趨活躍,但總體來看發展質量不高,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經營主體實力偏弱、創新驅動不足、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種植、加工、銷售、游樂,看似環環相接,實際卻是簡單拼盤、各干各的,導致特色效益農業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例如,主要骨干產業缺少有實力的農業加工、銷售企業帶動;榨菜加工企業數量雖多,但不少企業規模小、效益差、污染重,行業亟待優化整合;特色農業節慶活動舉辦效果明顯,但活動一過游客驟減,餐館、民宿及相關旅游設施閑置嚴重;“互聯網+農業”拉近了農戶與市場的距離,但部分農特產品品質不佳、定位低端,市場競爭力低下。
(六)支撐服務發展體系不健全。一是金融支撐服務發展力度不夠。涉農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長期客觀存在,直接制約著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雖然涪陵區通過組織銀企融資對接會、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等多種方式為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融資,但融資額度有限,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營主體的資金難題。此外,農村金融產品、貸款抵押方式相對較少,缺乏股權融資、融資租賃等多元化融資渠道,由于租用的土地及大部分農業生產設施均不能作為貸款的抵押品,導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的資金來源多以銀行貸款為主,客觀上致使貸款難、費用高。二是人才支撐服務發展力度不夠。受收入、工作機會、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與全國很多農村地區一樣,涪陵區農村絕大多數年輕人目前都選擇外出務工,如2019年涪陵區全年外出務工人員仍達29.37萬人,農村幾乎只剩下婦女、老人、兒童。此外,由于涪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融合效應還未充分顯現出來,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度還不足,大多數高校科研人員、畢業生都不愿到農村來就業,這客觀上導致當前涪陵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適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此外,信息服務、風險管理服務以及技術創新服務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客觀上也影響著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明賢,劉宸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研究——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型產業融合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9(03).
[2] 韓俊.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根本遵循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J].管理世界,2018,34(08).
[3] 韓長賦.積極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J].農村實用技術,2018(03).
[4] 呂巖威,劉 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10).
[5] 蘆千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機理和理論闡釋:例證皖省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4).
[6] 趙霞,韓一軍,姜 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4).
[7] 孫鴻雁.黑龍江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與模式[J].經營與管理,2017(01).
[8] 姜長云.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分析與思考——基于對湖北省宜昌市的調查[J].江淮論壇,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