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過公證的債權轉讓在實踐中普遍存在,但債權受讓人是否可以當然獲得強制執行請求權?對此問題,立法上并沒有給予明確的回答,理論上也存在較多的爭議,司法實踐中面臨著諸多尷尬。以案件分析為契機,對公證債權受讓人的申請執行權涉及的執行依據、執行審查與程序保障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公證債權;申請執行權;成立要件
一、案情簡介及執行過程
因某某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肖某某等不履行公證債權文書確定的義務,為實現債權,2015年1月6日,某某資產管理公司向某某區公證處申請執行證書,某某區公證處于2015年1月30日向其簽發了《執行證書》。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38條之規定,某某資產管理公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公證債權文書。
經執行審查查明,某某區公證處制發的《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公證書》,債權人為某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而該公證處制發的執行證書,債權人為本案申請執行人某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辦事處。法院認為,債權轉讓應依法進行才具有法律效力。本案中,上述執行證書未能記載上述債權轉讓系依法進行,相關權利人應通過訴訟途徑主張其上述債權轉讓的合法性及相應的執行依據。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38條第2款的規定,裁定:對某某區公證處作出的執行證書,不予執行。
二、關于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公證債權文書執行案件的執行依據
在賦予公證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中,執行依據是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還是公證機構簽發的執行證書?對此,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執行依據是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二是認為執行依據就是執行證書;三是認為執行依據是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和執行證書。實際上法律對此問題的規定是空白的。
在該案的執行過程中,執行法官認為公證債權文書的執行依據應該是執行證書。首先,經公證并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主要表現為借款合同、借據、還款協議等,債權文書雖然規定了債務的數額、債務履行的期限等內容,但債權債務關系尚未穩定(如本案中債權人將債權予以轉讓),此時執行標的是不明確的,這與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必須有明確的執行標的的條件相悖。因此只有在公證機構審查了債權人簽發執行證書的申請,明確了執行標的并簽發執行證書后,債權人才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可見,執行證書詳細載明了被執行人和執行標的,是執行依據。其次,司法部2006年發布的《公證程序規則》第55條明確規定: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經公證的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公證機構可以根據債權人的申請,依照有關規定出具執行證書。執行證書應當在法律規定的執行期限內具。最后,根據《公證法》第40條的規定:“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的內容有爭議的,可以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三、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成立要件
關于強制執行請求權的成立要件,學術界存在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是抽象的執行請求權說。該說認為,強制執行機關受債權人請求而實施強制執行時,在程序上,只需要從形式上就債權人是否有執行名進行審查,不需要進一步就債權人在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否真實存在的事實問題進行審查。[1]第二種是具體的執行請求權說。這種觀點認為強制執行請求權的成立,除須有執行名義外,并以執行名義所載的實體法上請求權存在為要件。[2]上述學說都無法合理界定公證債權受讓人是否享有強制執行請求權。筆者認為,應當將公證程序與執行程序結合思考,從形式和實質兩方面判斷公證債權受讓人的申請執行權。
(一)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形式要件
執行依據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公證債權受讓人只有取得了執行依據后方可向執行機關申請執行。那么,公證債權受讓人能否要求公證機構簽發執行依據,從而取得強制執行的效力呢?多數人認為,賦予強制執行效力不是一種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從屬權利,只要債權文書不存在:(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等情況,那么債權文書可以轉讓,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是可以隨主債權的轉移而轉移。[3]另外,根據《司法部關于經公證的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合同的債權依法轉讓后,受讓人能否持原公證書向公證機構申請出具執行證書問題的批復》,事實上也默認了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的權利。據此,單從形式要件上看,似乎任何一個公證債權受讓人都享有執行請求權。
(二)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實質要件
債權受讓人雖然獲得了債權,但并非公證債權文書所涉的權利主體,因此,公證機構需對該債權轉讓進行審查,簽發相應的執行證書。一般來說,公證債權受讓人要獲得強制執行請求權,需要公證機構在公證程序中對債權受讓關系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審查,明確轉讓的范圍和內容,確保案外人和公共利益不受損,并將審查的基本情況如實地在執行證書中予以載明。
(三)本案認定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思路分析
從形式要件上看,某某資產管理公司已具備申請執行的基本條件,其在申請時提供了《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公證書》、執行證書及相關的債權轉讓證明。但從實質要件上看,《執行證書》關于債權轉讓的事實,在其查明的事實第4項下是這樣表述的:2014年6月27日,某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已將上述債權及相關所有權益轉讓給某某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上海辦事處。執行法官認為,該種模糊的描述性語言無法證實債權轉讓系依法進行,根據執行證書的記載,無法確認債權轉讓的真實有效性。雖然某某資產管理公司在申請執行時提供了債權轉讓證明,但未被執行證書記載的事實就不是法律事實,不能作為申請時的證據來使用。也就是說,判斷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實質要件是否具備需要執行機關行使審查權來進行認定。如本案中,因為執行證書未能記載債權轉讓系依法進行,經執行審查裁定不予執行。
四、公證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權的程序保障
本案中,因執行證書未能記載公證債權轉讓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執行法官援引《民事訴法》第38條第2款認定公證債權文書(包括執行證書)卻有錯誤而裁定不予執行,事實上是對不予執行情形的司法解讀。然而,由于該公證債權的轉讓真實、合法與否不宜在執行程序中進行確認,因此,執行法官認為“相關權利人應通過訴訟途徑主張其上述債權的合法性和執行依據”,為債權受讓人申請執行提供了程序保障。換而言之,只有在司法機關受理了債權轉讓的確認之訴,通過特定程序的審查、賦予相關當事人程序保障權,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執行依據后,公證債權受讓人才享有強制執行請求權。這種做法,一方面在于維護執行工作的高效與正確,另一方面更在于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有利于司法機關充分行使審查權,確保債權轉讓的真實、合法。
參考文獻
[1] 賴來焜.強制執行法總論[M].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2]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 李錦雙.論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公證的若干法律問題[J].企業導報.2013.(4).
作者簡介:何駿(1990-),男,漢族,浙江武義人,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事強制執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