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蘋
摘要:信托雖然沒有證券業銀行業那么被人熟知,但是其仍然是金融三大支柱之一。信托是以信用為基礎,為委托人帶來經濟上收益來增強信用,以后繼續吸引更多的客戶來進行委托的經濟行為。但是現在我國信托業發展受到了很嚴重的桎梏,因為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現在又由于資管新規的發布,使得信托業不僅要解決之前的競爭力弱以及主營業務模糊等問題,還要面臨監管加強,需要信托業慢慢打破承諾剛性兌付。因此對于信托業務的重新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資管新規;信托業;社會信用
信托雖然是我國唯一可以運用多種投資手段結合的金融業,但是這也導致了信托業的主營業務不強,無法與證券銀行在專業領域進行競爭,而且范圍過大,就會使得信托業沒有投資重點以及投資理財產品無法進行統一化,只能進行個體營銷。信托資產雖然非常靈活,既可投資于短期又可投資于長期資本市場,還能以股權形式投資于產業市場。但是在資管新規的發布下,其核心原則是堅持金融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禁止套利投資,防止行業風險擴散形成系統系風險,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這就使得信托業不得不進行轉型,找尋自己的生存之路。
一、資管新規對信托業影響
資管新規對信托業最大的影響就是促進了信托業慢慢取消剛性兌付,因為剛性兌付無法體現出具體的風險與收益的關系,是信托業為了吸引客戶而承諾的收益率固定,這就使得加入經濟以及風險的爆發,容易讓信托機構失去公信力,因為信托業本來兌付資金就少,一旦陷入了信用危機,發生流動性危機,信托業本來缺少的公信力會更加雪上加霜。不利于風險的釋放,反而加大了風險的傳染性。因此信托業還需要回歸到自身的本質上,充當金融業之間的潤滑劑中間商,進行投資合作。
二、信托業發展存在問題
(一)核心競爭力缺乏
我國信托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就是在于行業整體功能無法確定,核心競爭力缺失,導致信托業像是銀行與證券的小弟,在相關業務方面,無法形成競爭力。信托公司的核心業務和核心贏利模式沒有明確成立,導致信托業有一些多余之感,使得大部分的信托公司經營較為粗放,因為國家相關規定,在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仍然需要面對面簽訂信托合同,而且只能進行私募無法進行公募,因此這就導致了客戶數量少,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這就意味著缺乏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使得信托業的資本量較少,流動性風險大。
(二) 社會信用不足
因為信托業的核心業務尚未確定,門檻低,無法形成有效的競爭力以及大型的信托公司,這就導致社會信用不足,這對于一家運用資金運作的金融業公司是很致命的。而由于信托業的發展緩慢,也導致了相關法律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更新,更加遏制了信托業的發展。而且投資主體無法進行對委托人具體操作的實時了解,更加深了民眾對于信托業的擔憂。雖然法律規定了委托人需要分開個人賬戶并且進行登記,但是又不需要全面讓被委托人了解,這種信息不對稱性加深了風險以及社會信用不足,使得信托業慢慢進入了惡性循環[1]。
(三) 二級交易市場缺位
對于金融資產的風險來說,流動性充足不充足是首要問題,而由于信托業的發展受阻,二級交易市場也沒有相應地發展起來,這就導致了信托資產的流動性差,而且資產新規的發布后,信托業無法對同業進行套利投資,更加削弱了其流動性。信托產品只有加強了流動性,才能讓民眾對風險的擔憂減少,更加放心把資產交給信托業進行投資。目前信托頂層制度設計和產品流動性明顯不足。
三、信托業的轉型策略
(一) 信托產品創新
金融產品創新通常都要在制度內進行合理創新,才可以同時兼顧風險收益之間的平衡,而信托業屬于表外業務,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過由于新規的出現,使得信托業無法進行投資同業產品進行套利去分散風險以吸引客戶,必須要體現出信托業的獨特優勢,全面靈活的投資方式,需要設立標準化的信托產品,加強民眾對于信托業的了解以及信任,才可以更好地設計出符合市場的產品[2]。
(二) 強化內部治理
信托公司控制風險必須從內部出發,積極推進建設多層次合作的建設,形成部門之間的聯動,這有利于形成條線清晰的內部管理框架[3]。在業務盡調環節提升復核審查力度,確保盡調結果真實性;在業務宣傳環節注重品牌效應,突出自身比較優勢,增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橫向合作;信托公司必須從產品設計、盡職調查、信息披露、風險處置、后續管理等環節入手,進行全方位動態化地內部管理。
(三) 加強監管措施
由于現在我國實施分業監管的模式,對于銀行業證券業監管嚴格,而對于信托業則留下了很大的監管套利空間,這就使得監管部門沒有設計相關法律法規分散信托業的風險,使得信托業的發展畸形化,成為了套利的場所,而不是進行投資的場所。信托監管體系不是一時建立的,首先應該要有行業自覺,風險是金融業最需要控制的,只有控制了風險才有足夠的社會公信力,才會有低成本的投資資產,其次更要有政府為主導進行設計相關法律,加快行業自覺的形成,這才能很好地促進信托業的發展。
結語:信托公司最大的問題還是無法確定核心業務,其實在中國來說,投資的包容性公司是很少的,關鍵就在于信托公司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因為綜合投資手段的公司在中國還是比較缺少,因為人們對于投資的理念也剛剛接受,由于信托業的包容性正好符合了民眾日益對于投資的全面性要求,可以促進信托業的投資多樣化,進行投資組合吸引民眾。因為銀行業以及證券業在法律法規的限制下,無法進行全面的投資方案,所以信托業可以從金融業的潤滑劑開始,開發更多標準化產品盤活存量,培養更多的信托業綜合人才才能實現我國信托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湛修材. 資管新規背景下我國信托業業務轉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2]劉剛,王維華,王瓊.我國信托業務類型及資金流向資產端發展現狀[J].新西部,2020(18):56-57.
[3]成坤宇,高文靜.我國個人信托業務的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