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艷
《俄藏敦煌文獻》第4冊編號ф181的文書①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05-209頁。,編者擬題為1.太平興國六年法進于澄凈師受戒文2.法苑珠林舍利義摘抄。府憲展先生在《敦煌文獻辨疑錄》一文中指出此文書系誤入敦煌文獻的黑水城文書,并對此件文書進行了說明:“黑水城文獻(原出宋河南真定)。從裝式看,似由三部分組成,內容、字行各異,紙數不一。首句為‘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凈’。次句為‘今欲禮諸賢哲,依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因,共趣菩提之果,同發行愿之狀’。行文見‘真定府大悲寺’,應為今河北正定(清雍正初避帝諱改作正定)隆興寺,隋名龍藏寺,宋開寶四年(971年)太祖敕建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5米,為中國銅鑄觀世音像之最,堪稱一方‘大悲寺’者非此莫屬。河北文本入西夏者較多,且當時西夏與河北關系甚密。又黑水城文獻中有:TK132鎮陽洪濟禪院慈覺和尚勸化文并揭頌(尾題‘崇寧三年九月初八日序’,對應為1104年9月28日)。又ф337元豐六年(1083年)刻本佛說竺蘭陀心文經出自河南,與此相類。故此受戒文應出真州而流歸于黑城。”②府憲展:《敦煌文獻辨疑錄》,《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85頁。
孟列夫主編的《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對這件文書進行了說明:“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凈,副標題:今欲禮諸賢哲依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因共趣菩提之果同發行愿之狀。手卷,363×30.5。7紙。197行,每行13—27字。紙色白,略微黃,紙質很薄。各行有紙折行。短文中用抬頭。簽署日期為:大平興國六年(981年)。根據內容,此寫卷可分為2部分,用不同筆體書寫:(1)大悲寺比丘澄凈的誓愿文,上述標題。(2)有關佛陀威力神效的佛經摘錄。(1)100×30.5。2紙。67行,每行22—27字。《瑜伽論》的常用引文。行書,小字細筆,無濃筆畫,字體長方形。從‘伏以五位三祗成’,到‘真如實祭無上菩提法界有情共成‖佛道’。(2)263×30.5。5紙。129行,每行13—19字。摘錄自《善戒經》《瓔珞經》《梵網經》《大方廣陀羅尼經》《法苑珠林》《大乘戒藏教授菩薩律儀》。楷書大字,有濃筆畫。從‘大乘戒藏教授菩薩律儀云既受得戒已須識’,到‘若佛舎利依此教文驗之即知‖真篤矣’。”①[俄]孟列夫(л.н.緬希科夫)主編,袁席箴、陳華平譯:《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52頁。
業師孫繼民著《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對本件文書進行了錄文和題解,指出文書內容“分別節錄自《成唯識論述記》《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梵網經》《法苑珠林》等佛教典籍”②孫繼民等編著:《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4頁。。筆者對照圖版仔細觀察,文書共8紙,197行,并非孟列夫所說的7紙。文書前后系同一人書寫,雖然文書尺寸有差異,但是整體內容連貫。文書字數多達4500余字,為節約篇幅,不在此迻錄文書錄文。文書直接或間接的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經典,讓人如墜云霧,故有必要對文書內容進行仔細解析。
文書第1—5行上半行,點明文書的主旨,“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凈/今欲禮諸賢哲,依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囙,共趣菩提之果,同發行愿之狀。/伏以五位三祇,成/如來之真路;二囙九品,生知足之正門。”是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凈領眾僧人同修、行愿,按照佛教五位三祇、二因九品的說法修行。“兜率”又名“都率天”“兜率陀天”。按照佛教的說法,天分為許多層,兜率天是佛教三界之內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此天分為內外兩院,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是即將成佛者居住的地方,外院是天上眾生居住的地方。
文書第5—33行,直接引用《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說明三祇五位的含義。其中,第5—13行,直接引用《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③[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大正藏》第4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57頁。轉引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八、《攝大乘論》關于三祇的說法。第14—22行,直接引用《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④[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大正藏》第4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58頁。轉引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八、《瓔珞經》下卷關于三祇的說法。文中用小字“已上略引三祇劫文也”,點明引用以上文字均是為了說明三祇的含義。“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稱為三阿僧祇、三僧祇、三劫。佛教認為,菩薩要修煉成佛,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過程漫長且劫難重重。第22—29行,直接引用《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①[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大正藏》第4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56頁。關于五位的說法。學佛、修行是為了得到解脫,彌勒菩薩說法是成佛之道有五個階段,稱為“唯識五位”。五位是指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第29—33行直接引用《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②[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大正藏》第4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58頁。轉引的《攝大乘論》關于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的說法。文中用小字“以上畧引五位文意”,點明引用以上文字是為了說明五位的含義。
文書第34—48行,闡釋了佛教二因九品的說法。二因即是一愿二行,是往生凈土的基本要素。第35—44行,直接引用《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③[唐]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大正藏》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295頁。對六事法進行了說明,并根據修行六事法的程度深淺劃分為九品。六事法是《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中往生彌勒菩薩兜率天凈土的方法,《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有“佛滅度后,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涂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凈業,發弘誓愿,命終之后,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加趺坐。……如是等眾生若凈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于兜率天上”④居士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1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420頁。。雖明確指出往生彌勒凈土的六事法,但是并未對六事法進行逐條簡要概括。第45—47行,直接引用《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⑤[唐]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大正藏》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297頁。有關十種行的內容,說明如果犯戒,修十種行也可往生彌勒凈土,十種行是:“一稱名,二造形像,三香供養,四花供養,五衣服供養,六繒蓋供養,七幢供養,八幡供養,九身禮拜,十心系念。”
文書第48—51行有“《西域記》說:‘西方即有無著天親師子覺等。’《高僧傳》/說:‘此方即有彌天釋道安、廬上惠遠、惠持等。’近親所見,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偹神泰法等,皆修此業,并有上生靈驗。或有生前現相,或有將/修現相,或死后現相,人所共知,別傳。”系直接引用《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上⑥[唐]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上,《大正藏》第3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277頁。的部分內容,說明釋道安、廬上惠遠、惠持、玄奘等皆都往生彌勒凈土。
文書第52—68行,佛前發二十一愿,盡心奉行,以求往生彌勒凈土。
文書第69—79行有:“我菩薩戒弟子法進從太平興國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時扵澄凈師所,/依《善戒經》受得菩薩三聚凈戒。”《法苑珠林》卷八九有:“我菩薩戒弟子某甲,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于某師所,依地持論,受得菩薩三聚凈戒。”①[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八九,《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941頁。文書套用此格式,說明受菩薩戒的時間是太平興國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時。文書還直接引用了《法苑珠林》卷八九中三聚凈戒的內容:“其三是何?一攝/律儀戒。謂悪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終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奉修,慎而不為;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終/成報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順教奉修,以成行/德;三攝眾生戒。謂無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終成應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文書第80—85行,內容是依《瓔珞經》受十無盡戒,并非直接引用《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有:“即與授十無盡戒。汝等善聽。佛告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于其中間不得故妄語。……于其中間不得故淫。……于其中間不得故盜。……于其中間不得沽酒。……于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于其中間不得故慳。……于其中間不得故瞋。……于其中間不得故自贊毀他。……于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②釋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正藏》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1021頁。十無盡戒的戒條系從中抽出概括而成。
文書第86—92行有:“依《善戒經》說,菩薩戒者有八重法:一不得故煞生;/二不得故盜;三不得故淫;四不得故妄語;五不得/為覓利養,故自其身得菩薩戒;六不得故慳,不/施前人一錢一偈;七不得故嗔心,打罵眾生,前人求/懺,不受其懺;八不得故謗大乘。若有謗菩薩方/等法蔵者,不應共住。若是知已,不得向人贊嘆/其德。”間接引用《善戒經》關于八重法的內容③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大正藏》第3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1085頁。,說明八種菩薩戒的戒相。八重法又稱為八重戒。《菩薩善戒經》關于八重法并沒有戒條,都是用一段話表述,很難記誦,文書中歸納總結為八條,易誦易記。
文書第93—129行,直接引用《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內容④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下,《大正藏》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7頁。,《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簡稱《梵網經》,說明佛子行住坐臥日夜六時都要誦戒,按照《梵網經》的說法,佛子要發十大愿,持佛禁戒。
文書第130—150行有:“復發十一大愿:/弟一大愿,……弟十一大愿,愿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圣眾現前,如得/六通,一念之傾,往生兜率,親禮/慈氏,聞不退音,入位修行,疾成/佛道。”內容是復發十一大愿,第十一大愿即是往生兜率。
文書第151—153行有:“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請大德為懺悔阿阇梨,愿大/德為我作懺悔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懺悔,慈/愍故。三請。”是直接引用《法苑珠林》卷八六關于佛前懺悔的程式化說法①[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八六,《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917頁。。
文書第154—177行,直接引用《法苑珠林》卷八六②[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八六,《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914頁。的部分內容,說明如果比丘毀四重禁,比丘尼毀八重禁,菩薩、若沙彌尼、優婆塞、優夷毀諸戒的補救辦法,包括誦念密咒,進行懺悔等。
文書第178—197行,與上面內容隔一行書寫,《法苑》系《法苑珠林》的簡稱。直接引用《法苑》卷三八“明塔寺部”③[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三八,《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90頁。“舍利篇”④[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三八,《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98頁。關于佛爪真偽、舍利真偽的鑒定方法,與佛教戒律無關,與文書開頭點明的同修行愿的主旨也沒有關系。
以上是筆者對文書內容的分析,整體來看分為三部分,第1—68行,闡釋引用佛教三祇五位、二因九品的含義,后點明同修目的是往生彌勒凈土,直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成唯識論述記》《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唐代高僧玄奘(602—664)撰《成唯識論》,其中心內容是論證世界的本源是“阿賴耶識”。玄奘弟子窺基(631—682),戒名大乘基,俗稱慈恩大師,文書中共出現11處“慈恩云”,即窺基的說法。窺基曾對《成唯識論》進行注釋,即《成唯識論述記》,漢地學者非常重視此書,甚至超過了本論。《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也是窺基所作。第69—177行,內容是持菩薩戒的內容以及犯戒后的補救方法,直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法苑珠林》《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間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善戒經》。第178—197行,與文書主體內容并無關聯,應為附抄文獻。
在這里要重點講一下菩薩戒。受戒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或是出家的僧尼,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戒法。將受戒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是受戒文。出家人的受戒種類有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菩薩戒是修行大乘菩薩者應當受持的戒律,在諸戒中戒品最高,是“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⑤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下,《大正藏》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4頁。。菩薩戒分為四類,一是梵網系菩薩戒,二是瑜伽系菩薩戒,三是優婆塞系菩薩戒,四是密教菩薩戒⑥彭瑞花:《菩薩戒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第63頁。。《大正藏》中,梵網系菩薩戒的經典有《菩薩瓔珞本業經》《梵網經》菩薩戒本,瑜伽系菩薩戒的經典有《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系菩薩戒的經典有《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密教菩薩戒的經典有《大方等陀羅尼經》。各種菩薩戒本都規定了受菩薩戒的儀軌,《菩薩戒義疏》卷上有:“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種:一梵網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瓔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①[隋]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卷上,《大正藏》第4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568頁。每種受戒都有固定的儀軌,如梵網受戒法的儀軌是“先受三歸云:我某甲,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歸依常住佛,歸依常住法,歸依常住僧(三說)。次三結已(三說)。次悔十不善業(更起三拜)。次贊嘆受,約勅諦聽(三說)。直說十重相,問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結撮贊嘆發愿。余所未解,問戒師(便散)”。因此受戒文記錄的受戒過程有很強的儀式感。
文書第一、二部分內容連貫,不可分割,文書第二部分雖然都是菩薩戒的戒律,但并沒有受戒文那種儀軌,因此文書第一、二部分的性質不是《俄藏敦煌文獻》編者認為的“太平興國六年法進于澄凈師受戒文”。孟列夫認為文書是“(1)大悲寺比丘澄凈的誓愿文。(2)有關佛陀威力神效的佛經摘錄”,也并不妥當,文書第三部分是法進關于佛爪、舍利的附抄文獻。需要注意的是,敦煌文獻中有大量的受戒文被當作佛經抄寫,修行人抄寫這些受戒文作為功德,這些抄寫受戒文已然不是受戒文的正本,只能算是功德抄寫本,這也就不難理解發愿文的后面是一些沒有什么關系的附抄文獻,因此文書的性質是宋初真定府大悲寺比丘澄凈同修行愿文的功德抄本和附抄文獻,原文撰文者系法進,時間也不是太平興國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而是這個時間以后。
文書中提到了真定府大悲寺,大悲寺的地理位置,據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真定府龍興寺大悲閣記碑》有“距真定府城之西三、四里有大悲寺”②河北省正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正定縣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年,第747頁。,和今天正定隆興寺地理位置吻合。正定隆興寺的前身是隋代龍藏寺,唐朝改名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朝廷官撥經費,重鑄寺中由于戰亂被損毀的觀音菩薩像,并建大悲閣,工程浩大,持續了十幾年,直至端拱二年(989年)才完成,觀音菩薩像高七十三尺,有四十二臂。觀世音菩薩的全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因此又名為大悲寺。清康熙年間賜額隆興寺,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大悲寺的住持是惠演③河北省正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正定縣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年,第827頁。,文書中的澄凈師、法進,史籍上并無記載。
澄凈同修行愿的目的,“誓修兜率之業,愿見慈氏菩薩”,是為了往生彌勒凈土。“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并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①[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一六,《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406頁。釋道安、玄奘、窺基,均是修行彌勒凈土,往生兜率內院的高僧大德。《窺基傳》記載了窺基法師求往生彌勒凈土的方法,“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②慧皎撰:《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5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726頁。。按照窺基師的修行辦法,日誦《菩薩戒》,是往生彌勒凈土的方法。澄凈帶領大悲寺受菩薩戒的僧人進行同修活動的內容,是持《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善戒經》《梵網經》的戒條并發愿。其中,《梵網經》是流傳最廣的菩薩戒經。受戒容易持戒難,發愿是《梵網經》規定的持菩薩戒的重要內容,發愿不僅是持菩薩戒的需要,更是往生彌勒凈土的法門。《法苑珠林》卷六有:“惟凡夫力弱,習惡來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敗。常發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終,心無障惱,隨種善根,愿共含識,自在往生,彌勒內眾,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③[唐]道世編:《法苑珠林》卷一六,《大正藏》第5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405頁。文書中發愿有三處,先是佛前同發二十一愿,再用大量篇幅引用《梵網經》的戒律,根據《梵網經》發十大愿,后又復發十一大愿。釋道安往生彌勒凈土的修行方法也是立誓發愿,《高僧傳》卷五有:“安每與弟子法遇等,于彌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④慧皎撰:《高僧傳》卷五,《大正藏》第5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353頁。因此,為了往生彌勒凈土,必須常發大愿。
玄奘、窺基創立的大乘宗派慈恩宗,又稱法相宗、唯識宗。彌勒凈土信仰是慈恩宗的共同信愿。唐武宗滅佛之后,佛教遭受重創,慈恩宗傳承逐漸斷絕,僅有少數僧侶研習,“從某種意義上,延壽及其《宗鏡錄》的出現,是法相唯識宗終結的象征。以此為標志,以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為祖師的慈恩宗正式消亡。此后,遂不斷地有弘揚、宣講唯識經典的僧俗大眾,但他們對于印度瑜伽行派學說和修為的詮釋,不是支離破碎、一鱗半爪,就是較為徹底的‘起信論化’”⑤楊維中:《中國唯識宗通史》,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1314頁。。彌勒凈土信仰也在唐武宗滅佛之后逐漸衰落。同修發愿文的第一部分,全部引用窺基的經典論述《成唯識論述記》《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我們看到了唯識學在宋初河北傳承的蹤跡。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上文提到的菩薩戒的種類,同修發愿文的第二部分引用的戒經既有梵網系菩薩戒經,也有瑜伽系菩薩戒經,文中還引用了密教菩薩戒經,如《法苑珠林》轉引的《大方等陀羅尼經》,對比丘毀四重禁,比丘尼毀八重禁等如何補救懺悔進行了闡述。可見,宋初真定大悲寺的菩薩戒,并非單純的梵網系菩薩戒,已經雜糅了瑜伽菩薩戒、密宗菩薩戒的內容。
綜上所述,《俄藏敦煌文獻》第4冊編號ф181的文書系誤入敦煌文獻的黑水城文書,文書的性質是宋初真定府大悲寺比丘澄凈同修行愿文的功德抄本和附抄文獻,同修發愿的目的是為了往生彌勒凈土,誦菩薩戒、發愿,都是往生彌勒凈土的法門。此件文書是宋代初年唯識學和彌勒凈土信仰在河北存在的鐵證,宋初真定大悲寺的菩薩戒,雜糅了梵網系菩薩戒、瑜伽系菩薩戒、密教菩薩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