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男
摘 要: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促進產業融合與產業升級的關鍵產業,是“新常態”下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節點。在電子商務的促進下能夠創新企業的行為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此,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以至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聚;優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F71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9-0028-02
一、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南京市服務業在“十三五”期間有非常快速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給經濟帶來的貢獻也不斷增大。很多行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可以達到52%,例如,金融、交通運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批發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行業。自2016年以來,南京市累計培育億嘉和、中郵建、賽特斯等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33家;積極推進中國(南京)軟件谷、南京生物醫藥谷、新城科技園等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9家,分別占全省比重的45.8%和16.9%。具體來說在科技研發、信息技術服務、現代物流、現代物流、現代商貿以及人力資源服務等各方面均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一)科技研發創新方面
南京市科技研發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在研發創新的支持體系和平臺建設方面。一是聚力創新驅動,打造產業地標。按照計劃,到2020年,南京市將形成全國領先的先進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融合發展集群。二是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計劃創新平臺全面覆蓋。南京市自2017年便開始重視強化新型研發機構的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和產學研合作工作,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將這些優勢充分運用促進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的銜接。三是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支持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術轉移機構的同時,南京市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和各區(園區)主導產業需求,鼓勵引導各區(園區)、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通過建立“投資公司+孵化器”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二)信息技術服務方面
2016年9月南京市政府發布的《南京市建設國際軟件名城實施方案》提出,要緊抓建設國際軟件名城,重點在于優化產業布局、培育龍頭企業以及集聚軟件人才。全力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創新升級,堅持發展導向走向國際化和高端化,打造自主產業生態體系,并使該體系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三)現代物流方面
近年來,南京市牢固樹立“共享”理念,針對物流業信息孤立、“信息孤島”的問題,借助電子商務發展的契機,以發展第四方物流為切入點,全力打造“共享物流”發展新模式,高質量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
(四)現代金融方面
為更好支持城區發展,南京市在本外幣一體化、投融資一體化、對公對私一體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融資方面,各種融資模式的興起為推動南京市在高平臺上的大建設、大發展提供了幫助。服務方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助力跨境貿易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發展共贏的又一具體實踐,以及工商銀行積極對接新時代改革開放重大戰略的一大扎實舉措,是2020年1月6 日中國工商銀行南京自貿區現代金融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五)現代商貿方面
2016年8月,由南京市商務局和市規劃局共同組織編制的《南京市商業網點規劃(2015—2030年)》顯示,未來南京市將形成新街口、江北、河西和城南4個市級商業中心,構建五級商業中心體系,并打造成引領長三角、服務全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商貿活力之都。南京市現代商貿服務業在經過3年多的不斷發展已經基本構建完成。同時,依托旅游資源,配建了相對集中的商業功能區以及一定的旅游配套商業設施。
(六)人力資源服務方面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南京市與各大知名院校開展深度交流,學習取經、誠摯引才、對接項目,推動南京市的創新需求和知名院校的一流創新成果緊密對接,共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同時,南京市加快招才引智以及引進高層次人才:組建引智基地、舉辦高峰論壇。
二、生產性服務業在南京市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相對于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有些落后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是有一定聯系的,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生產性服務業在南京市的發展仍然存在非均衡和非匹配的現象,從總體上相對于制造業來說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更加落后。在空間上,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有集聚的傾向。然而,制造業的就業分布相對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區,郊區的開發區和鄉鎮地區。與此相反,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分布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并逐步擴大到周邊郊區、二級中心和新城鎮如江寧、浦口、六合。它們在空間上分布上的差異表明,由于靈活性生產、交通、信息設施的改進,在空間上城市內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與從更廣層面上觀察到的協同定位的模式是不同的。
(二)產業內部缺乏聯動和整合
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內部缺乏聯動,有效互動不足,沒有完全切入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之中。而且還缺乏上下游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內部行業之間的整合程度也不夠,如金融業與資信評級行業的整合、科技研發與知識產權行業的整合。
(三)產業集聚輻射程度效應低下
目前總體上來看,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呈現“小集聚、大分散、發展不均衡”的狀況,產業集聚輻射程度并不高,輻射范圍也比較有限。城區聚集了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區,“一鎮一品”專業鎮模式的承載能力有限,集聚區內企業之間的協作不夠廣泛、技術關聯度不強、人員的流動不活躍,集聚的根植性不強,缺乏內在的機制及產業關系的基礎。
(四)人才結構性短缺
人才短缺影響了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高端領域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高端領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要求從業人員的高素質。目前的高校教育體制輸出的畢業生與服務業需求之間的差異,是導致高端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以金融業為例,國內金融、財務、經濟相關專業高校畢業生可創造數十萬金融人才后備軍,但金融行業中的頂尖人才往往來自數學、計算機或其他理工科學科。高校畢業生通常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對實務的理解和實操能力,無法將理論很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三、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為企業融資拓展渠道
一是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實行獎勵支持,繼續加大風險補償力度。南京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需要有更靈活、層次更豐富的融資體系,特別是在創新創業方面需要更多“新金融”業態的支撐。二是完善稅收、投資、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南京市的風險投資規模仍偏低,為此,需進一步落實和完善針對風險投資機構的稅收、投資、人才引進政策。同時,配合以適當的產業政策,引導風投機構將資金投向服務業重點發展領域。三是創新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下,政府和企業共同設立項目公司,由其承擔項目開發、設計和運營工作,政府和企業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南京市應積極探索PPP模式在服務業中的運用,以政府為主導,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服務業。
(二)發揮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帶動企業發展
一是生產性服務業要以層級分工為基礎,引導在空間上的有序集聚。二是推進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與工業企業對接,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讓更多的“非標準化信息”變為“標準化信息”。三是生產性服務業要素流動具有體制性障礙,必須消除體制性障礙,通過要素的流動,引領在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經濟資源的流轉。四是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的外溢效應得到充分發揮,促成區域間生產性服務業的互補和合作,以及有序的分工合作格局的形成。
(三)培育引領帶動性企業
及時調整招商引資方向,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加速向這些產業集聚。堅持招大引強,統籌推進一批具有引領性、支撐性、帶動性的生產性服務業大項目簽約、落地和建設,積極爭取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進入國家、省產業規劃和重大項目計劃,加強重大項目跟蹤和監測分析,及時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四)政府變管為服,借鑒新加坡電子政務經驗,提升政務水平
新加坡政府不斷出臺信息產業鼓勵政策,先后提出多個戰略發展規劃,如“國家電腦化”、“國家IT計劃”、“智慧國2015”、“智慧國2025”等,大力投資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創建智慧國為基準,新加坡政府建立了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應急管理、綜合保安等多個城市服務系統。2003年政府引入“單個ID計劃”(SingPass ID),即通過一個ID,用戶可以一站式登錄訪問政府所有在線服務。企業可以全面自動化登記注冊,注冊審批通過后系統會自動通知用戶,企業主無須進行進度查詢。目前,新加坡接近98%的公共服務有在線渠道,其中大部分是民眾和企業需要辦理的事務。
南京市可借鑒新加坡經驗,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整合部門資源,共享信息數據,以建立現代智慧型政府為目標,逐步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五)借鑒政府、企業、高校合作模式,培養專業服務人才
美國紐約州政府和IBM公司聯合創建高科技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為服務業提供實用型人才。在這里,學生除常規課程學習外,還有機會與大公司專業人員組成學習小組,學習計算機編程、創新設計、項目管理、數據收集與評估等職業技能,而且參加培訓的學生在這些公司的招聘中享有優先權。
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基層崗位對招聘人員的學歷要求不高,專業技能可通過職業培訓、實習、學徒制等方式提升。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由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合作建立,學生除在校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外,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實習。政府則負責監管學校,并為學生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實習和工作咨詢服務。這種職業培訓模式能有效縮短學制時間,企業也可借此機會選擇和培養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敬榮.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研究述評[J].商場現代化,2016,(12).
[2]? 鐘韻,閆小培.西方地理學界關于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研究述評[J].人文地理,2005,(3).
[3]? 鄭吉昌.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經濟增長[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