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茹
[摘 要]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戰略決斷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加之全球一體化趨勢的積極影響,企業迎來了前所有為的發展機遇,規模上的擴張,使之紛紛走上了上市的道路,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強的競爭實力。但與此同時,受多重因素影響,虛假財務報告的問題現象亦是不斷滋生,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違背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原則,相關治理十分重要和必要。基于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危害的綜述,剖析了其成因,并針對性地對相關治理對策做出了討論。
[關鍵詞] 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成因;治理
[中圖分類號] F27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11-0171-02
引言:長期以來,由于道德低下、誠信缺失等系列原因,造成了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問題現象愈加突出,并危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備受詬病,破壞了經濟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尤其是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數量及規模的快速增長,使得虛假財務報告這一現象愈加嚴峻,其已上升到國家法治層面,是政府治理的重點問題之一,相關類課題研究備受關注和熱議。
一、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危害
通過對以往的事件案例總結,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表象有很多種,如虛構經濟業務、使用關聯交易、隱藏重大債務等,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綜合來看,上市公司虛擬財務報告直接損害了相關者的利益,最為嚴重的莫過于投資者,勢必會造成其信任危機,從而導致投資縮水、股市下跌等系列問題,最終危害到了更多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還會影響公司發展決策規劃,并因上述問題造成系列負面影響,限制了其可持續發展步伐。除卻上述這些,宏觀層次上講,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亦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正常競爭秩序,如若不加以治理,容易帶來示范效應。
二、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剖析
(一)內部控制薄弱
國家法治環境下,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現象仍舊屢禁不止,關鍵原因之一在于上市公司融資、股東對于高股價的預期等各方受到利益驅使,是其產生的根本動因。在現代化企業管理結構中,上市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不同崗位角色擁有著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對于中小股東而言,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取財務信息,繼而行使對大股東和經理層的監督權。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則是維護中小股東權益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分歧,導致了財務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大股東和經理層則充分運用自身優勢通過財務報告造假的方式謀取私利,是該類問題產生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經濟利益是造成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需求,有效的監管則是其治理的必要手段。但是現階段,多數上市公司對虛假財務報告的監管力度薄弱,審計的獨立性難有保障,加之內部治理結構缺陷,輕視了其他主體參與,均導致了虛假財務報告現象。
(二)懲處力度不足
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現象屢禁不止,由于懲罰力度較弱,相關問題被披露出來的概率有限,不少上市公司存有明顯的僥幸心理。通過對我國現行法制的解讀不難發現,三十萬以上六十萬以下的上市公司虛假報告懲處力度與之所帶來的“利益”嚴重失衡,不少上市公司心存僥幸,甘愿冒著被暴露、被處罰的風險,選擇“鋌而走險”,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誘發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動機。與此同時,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生成時常會波及到較大的主體范圍,包括多個單位、多個人員甚至還涉及到執法人員,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查處難度。因此,單純依靠證監會的力量,很難實現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有力打擊,其更多地被視作為概率性問題,增大了上市公司的從動心理。法治層次上,無論是法制建設的漏洞,還是執法建設的不足,均導致上市公司有漏洞可鉆,進而甘愿冒險獲取非法收益。
三、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治理對策
(一)完善內部控制
加強和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是有效治理虛假財務報告的首選方式。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上市公司應從長遠的戰略部署切入,擺正內部控制建設的定位,深刻意識到虛假財務報告造成的危害后果,并有機地將之納入到自身治理結構體系當中,制定科學的流程規范,包括經濟交易、實物交接等系列操作,均需按照規定來處理會計信息,計入到相關科目當中,最終生成完整的財務報告和附注,經由董事會批準之后方可進行財務報告的披露工作。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還需充分依托現代科技應用支持,逐步改進內部控制模式,結合經營特征、經營活動以及業務流程等的動態變化情況,在原有制度框架下加以補充說明或改進設計,以指引審計工作的有效展開,避免虛假財務報告現象發生。除此之外,人作為行為實踐的主體,是造成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現象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主要對象。為此,上市公司應當樹立高度的人才戰略意識,面向更為廣闊的社會人才市場,積極引入高層次人才,實現人崗匹配,并組織展開多樣化的培訓教育活動,尤其是針對會計從業人員,加強道德素養水平建設,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共享有效實踐工作經驗,以此來支持內部控制目標的落地。除卻上述這些,上市公司應當設計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崗位輪換制度、獎懲激勵制度等,確保內部控制系列工作有章可循,樹立榜樣典范,鼓勵創新創造行為,并及時發現各個環節板塊的不足,充分運用相關信息反饋,針對性地組織下一階段的內部控制優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閉環。
(二)健全監管機制
健全的監管機制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發生概率,還有利于提升我國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具體而言,上市公司健全的監管機制,應當著重從監管主體的建設與監管內容的建設兩方面入手,以形成完善的治理結構。目前,多數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管均由審計部門負責,但其本身的崗位職責屬性并不包括管理,只是將發現的財務問題反饋給上級。在這樣的治理環境下,由于上市公司復雜的人事關系,部分上級經理或主管部門為了利益與財務部門同流合污,造成了虛假財務報告的現象,審計部門的監督職能嚴重缺位。因此,為了進一步遏制虛假財務報告現象,上市公司應科學調整治理結構,設計獨立的監管部門,負責上、下級的財務情況監督,并直屬董事會管理,與審計部門聯合發力,為上級決策提供有效信息或建議支持。與此同時,還應強調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在財務報告披露監督過程中的角色權責分擔,采取“三權分離”的模式,包括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干預、多頭管理造成的虛假財務報告問題。在此之余,上市公司還需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建立規范化的董事會選聘機制,為多方監管參與鋪筑平臺。其中,要強調中小股東的參與權,協調好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關系,減少利益矛盾沖突,以維護自身平穩、健康發展。以現實的情況來看,中小股東選聘董事會的機制仍舊面臨著重重困境,但最起碼要保障其對執行董事的提名權。在此基礎上,明確規定獨立董事會的權責承擔,并在上市公司年報中進行披露,以維護上市公司正常的內部秩序。
(三)加大懲治力度
以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導向,加強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法治,無疑是最核心、最有力的手段。我國相繼出臺了《會計法》、《公司法》等系列法規,實現了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有力打擊,但是對比國外法治,其懲處力度略有不足。因此,加大懲治力度,增加違法犯罪成本,是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現象的必然選擇。在該方面的工作踐行中,我國司法部門可適當借鑒歐美國家的既有經驗,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修繕相關法律制度,在現行法治框架結構下,擴大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懲處力度,加以補充說明,甚至要求上市公司高管、財會人員、注冊會計師等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負責,一旦糾察出相關問題,則需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在此,著重就注冊會計師的職業行為進行說明,其本身在防范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注冊會計師作為審計和評估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關鍵一環,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政府應當予以高度重視,依托更為系統、嚴格的規范化法律制度,提高注冊會計師行為的合規性、合法性。除卻上述這些,還需改進我國的訴訟方式,推行集團訴訟和風險訴訟并行,兩者優勢互補,以此來提高投資方訴訟獲勝的概率,維護其合法權益。同時,在“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制原則下,重新劃分舉證責任,適度降低投資方的訴訟成本,并由相應的責任主體承擔法律責任,而非簡單的賠償或道歉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此基礎上,還需重視執法建設,規范司法部門的行為,避免與上市公司同流合污,重點加強黨政廉潔建設,嚴厲打擊知法犯法,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這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上市公司虛假報告的危害巨大,如若不加以治理,還會向更大的范圍輻射,其本身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應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度剖析其誘因,進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治理舉措,重點強調公司治理與政府治理的雙重作用,不斷完善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健全監管機制,并逐步加大懲處力度,以構建起公平、健康的市場經濟環境。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從不同維度視角切入,提出更多有效加強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顧玉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9(10):156-157.
[2]袁高明.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財會學習,2018(33):104+106.
[3]朱平.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對策[J].財會學習,2018(31):57-58.
[4]陳麗華.茶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J].茶世界,2017(11):39-42.
[5]都虎平.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對策[J].企業研究,2013(18):80-81.
[6]黃博.淺析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產生原因與治理[J].現代商業,2009(4):6.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