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鳳
人們大多比較重視鈣和鉀在人體生理上的作用,而對鎂的作用卻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有調查發現,25%住院的老年病人的血清鎂濃度有中等以下程度的降低。
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
鎂約占人體體重的0.05%(20~30克),人體內近98%的鎂存在于骨骼、牙齒和軟組織中,2%存在于體液中,肝與肌肉是人體含鎂最多的軟組織。30%~50%的鎂在小腸被吸收,腎臟還要進一步吸收,而鎂排泄的主要途徑是尿液。成年男性每日鎂的攝入量應為約350毫克,成年女性每日鎂的攝入量應為約300毫克,孕婦、哺乳期婦女應為約450毫克。
鎂對心血管有重要作用
鎂主要作用于人體血管周圍循環系統,可引起血管擴張,防止動脈突然收縮導致管腔狹窄,從而避免血壓快速升高。
鎂能防止鈣在動脈壁上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硬化,還參與心肌的收縮過程。當心肌中鎂含量降低時,可引起心肌壞死。有人對心臟病猝死者與非心臟病死亡者的心肌鎂含量做過分析比較,發現猝死者心肌鎂含量為172微克每克心肌,而非心臟病死者心肌含鎂量為205微克每克心肌,兩者數字有顯著差別。由此可見,鎂對心肌具有保護作用。在臨床上,許多醫生利用鎂鹽搶救重癥高血壓、高血壓腦病和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患者。
鎂有助于提升
多種生理功能
鎂有多種生理功能。鎂是多種酶的激活劑,如己糖激酶、膽堿酯酶等。鎂參與體內三大產熱營養素的代謝和神經傳遞、肌肉收縮等。鎂是制造的基本物質。鎂還能人體使十二指腸括約肌松弛,利于膽汁流出,促進膽囊排空,既利消化又利膽。
若人體缺鎂元素,人除發生心血管的不良反應外,還可能發生肌肉顫抖、抽搐、疲勞、乏力、惡心嘔吐、記憶力減退、精神錯亂、出現幻覺、出現定向力障礙等癥狀。國外醫學專家還發現鎂有降低癌癥發病率的功效。
在人體內,近70%的鎂是以磷酸鎂和碳酸鎂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鎂和鈣合用,可防止骨質疏松癥。
鎂的食物來源
鎂是葉綠素的主要成分,因此,經常進食綠色蔬菜、瓜果可增加鎂的攝入量。同時適量進食花生、芝麻、大豆、麥麩、麥胚、速溶咖啡及牛肉、豬肉等,就能基本上滿足人體對鎂的需求量。
補鎂,人們還可適當吃些粗制海鹽,因為精鹽在加工過程中會失去大量的鎂,粗制海鹽則不存在這個問題難題。蛋白質、乳糖、維生素D、生長激素和抗生素能加強鎂的吸收。鈣、磷、草酸(在菠菜和食用大黃中含有)、植酸鹽(全粒谷物)和消化不完全的脂肪會干擾鎂的吸收,日常飲食中應注意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