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鍇
摘 要: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與金融支持息息相關。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金融存在農村金融體制不完善、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金融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鑒于此,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中,要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管理與服務體制、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營造健康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1(a)--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鄉村振興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金融是調節資源配置的杠桿,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將金融資源優先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的實踐表明,金融和財政是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的兩大經濟支柱。近年來金融支持力度加大,2017年全國涉農貸款達30.95萬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417億元。金融制度的完善與服務模式的創新直接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所以,積極推進農村現代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1 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和方向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金融服務“三農”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智慧農業等融合發展,面臨著全新的融資與服務需求,這要求金融機構要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金融科技等技術手段,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搭建的服務場景,構建適合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
1.1 農村產業融合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將轉變為數量與質量并重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涵蓋產業規劃、種植、加工、流通、銷售、旅游的、“融資+融智”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亟需大量的融資支持。
1.2 美麗鄉村建設
在美麗鄉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鄉村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休閑價值、經濟價值、農業休閑、水土治理、電網改造、道路綠化、自然保護等綠色環保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并衍生了大量綠色金融需求。
1.3 農村公共服務
鄉村振興戰略對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對金融機構的便利化服務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加強金融與公共服務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農村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要求金融機構要提供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滿足農民對金融的綜合化服務需求。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中的問題
農村金融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成效,健康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為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近些年來,為了深化我國農村改革,國家針對農村金融與財政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在實際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2.1 農村金融體制不完善
一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產權結構不明晰。市場經濟下,農村金融需求增長促進了農村信用社規模的擴張,造成農村合作金融的產權制度發生重要轉變。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導致產權主體權屬不明,難以有效行使管理權。在農村信用社向商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村信用社股權結構的復雜性是阻礙農村信用社改革因素之一。二是農村金融服務方式較落后,部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方式較單一,沒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三是金融服務體系不完整。互聯網經濟促使多元勞動供給,盡管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包括農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等,但是尚未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加之我國農村金融網點分布不均衡,金融產品種類有限,直接影響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
2.2 農村金融供給不足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獲得較快發展,但在農村金融供給體制上仍存在不健全。首先,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存在滯后性。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向農戶提供存、取、轉賬等結算類基本服務,但這些服務并未在農村地區全部落實,尚存在空缺。農村金融機構仍有偏離農村的情況出現,并沒有達到基本金融服務全覆蓋。近些年來,雖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大有改觀,但是依舊存在金融服務布局不科學的情況。其次,農民投資理財意愿不強。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民對理財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強。總的來說,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整體改善狀況較好,基本金融服務情況得到改善。鄉村振興戰略更要突出金融振興,但是就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來看,期貨、證券等交易平臺比較匱乏,理財產品缺少多元化,直接影響農民金融投資的積極性。
2.3 金融資源配置不均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金融體系存在發展不均、借貸成本高、運行不合理等問題,限制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我國農村存在資金成本過高、缺少抵押物等問題,許多小微企業難以依托正規渠道獲得貸款,因此多通過民間借貸來獲取信貸資金。農村地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尚不完善,小微企業與農戶之間缺少信息交流,民間借貸資金成本高,導致農戶還款壓力大,不利于企業運行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技術為農村傳統金融產業帶來全新的發展空間,為拓展服務覆蓋范圍、減少運營成本等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由于農村地理空間障礙、金融信息技術人才不足,農村金融在經濟運行、產品創新方面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程度不高,嚴重影響農村普惠金融的實施。
3 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模式分析
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要根據鄉村振興階段性的具體計劃,重點解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難點問題,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環境,探索有效的金融服務模式。筆者建議,可采取健全政策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創新金融服務“三農”的方式等三種模式來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3.1 健全政策保障體系,貫徹落實各項政策
一是要積極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與政府部門、政策性擔保公司、合格商業擔保機構、保險公司等業務合作,創新增信服務模式;建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制度,解決農村集體用地流通交易難的痛點;優化信貸政策,鼓勵信貸資源向農村傾斜,適當增加信用貸款,為金融服務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
二是金融機構要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優化金融服務方式,拓展投融資路徑,支持產業融合,助力涉農產業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3.2 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要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問題,需要營造健康的鄉村金融生態環境。一是不斷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配套機制,持續拓展涉農信貸增信服務,提升農村保險覆蓋率,建立并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與農業經營主體、用戶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二是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賦能,搭建集結算、理財、信貸、交易、政務、醫療、社區服務場景為一體的數字化平臺,提供更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促使B(企業)—C(個人)—G(政府)三者形成有效閉環,增強體驗感和便利性。三是完善涉農金融業務監管機制,適當提升政策支持及監管包容度,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
3.3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
一是圍繞鄉村振興的發展重點,充分借助金融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對龍頭企業種植、加工、銷售、農旅等產業融合給予大力支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以“龍頭企業+金融+農戶”的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脫貧增收,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金融產品。二是重點服務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融合建設、智慧農業等,建立生態農業重點項目庫,支持農業節水、農村垃圾治理、低碳農業、農村交通、電網改造、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三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利用農村的村醫辦公室、小賣部等固定場所,設立金融服務點,為農戶提供支付結算、個人理財、消費信貸等金融服務。
4 結語
綜上所述,推行農村現代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手段。雖然目前農村金融體制仍有待完善,農村供給不足、金融配置不均的問題仍有待解決,但是依托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建設已是必要路徑。建立統一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打通金融機構與農業經營主體、用戶間信息流通渠道,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借助科技賦能,搭建數字化平臺,構建農村金融生態圈等措施已成為現代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目的都是為提供全面、優質的金融服務,實現B(企業)端賦能、C(個人)端突圍、G(政府)端連接,解決“三農”的痛點和難點,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周明棟.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與思考——基于江蘇宿遷的案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8(12).
鄭良玉.資產證券化支持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農銀學刊,2019(05).
張林,溫濤.農村金融發展的現實困境,模式創新與政策協同——基于產業融合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9(02).
寇江.鄉村振興戰略中金融支持與現代農業發展關系實證[J].遼寧農業科學,2018(06).
孫璐璐.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優化[J].農業經濟,2019(10).
張挺,徐艷梅,李河新.鄉村建設成效評價和指標內在影響機理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1).
邱成晟.以“黨建+增信”助力鄉村振興的調查與思考——以福建省政和縣為例[J].福建金融,2019(09).
田麗秀,姜健.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金融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效率研究——以云南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01).
王小茜.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模式比較與建議探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43(11).
申云,李京蓉,楊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供應鏈金融信貸減貧機制研究——基于社員農戶脫貧能力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