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花鼓燈生涯六十春
——安徽省鳳臺花鼓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士根訪談錄*

2020-12-01 01:56:01王新亮
文化遺產 2020年1期
關鍵詞:藝術

王新亮

張士根簡介:男,1943年出生,共產黨員,安徽鳳臺縣城關鎮人,初中文化水平,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鳳臺花鼓燈的發展歷程。曾任鳳臺縣推劇團演員、團長,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教師、校長,花鼓燈藝術團指導員等職務;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民族民間舞研究會會員、安徽省舞蹈家協會會員、安徽花鼓燈研究會理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鼓燈(鳳臺花鼓燈)”代表性傳承人(1)目前,鳳臺縣花鼓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僅有兩人,另一位是鄧紅,女,1944年出生。。他一生立志弘揚民族文化、繁榮繼承花鼓燈表演藝術,多次獲得市、省、國家級比賽大獎;先后被省、市文化和人事部門評為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花鼓燈藝術是中國一項重要的民間歌舞藝術,是漢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體現。周恩來總理稱之為“東方芭蕾”(2)根據已故花鼓燈藝術大師馮國佩回憶:1953年,他和舞友在北京中南海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清楚地記得當年毛澤東主席是穿著一件米色中山裝接見他的。周總理還連聲稱贊:“安徽花鼓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代表,是‘東方芭蕾’”。溫煒鑫、王英文:《小村擔起“東方芭蕾”傳承大任》,《安徽商報》2008年11月2日第3版。,中外藝術界譽她為“淮畔幽蘭”,舞蹈界奉她為民族民間的國寶,評論界贊她為漢族民間舞的典型代表,原國際舞蹈理事會主席鄧提哈格也贊美她,認為她不僅是中國的藝術,也是屬于全世界的藝術。2006年,花鼓燈(鳳臺)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獨具特色:鳳臺花鼓燈自成一派

鳳臺花鼓燈是以集舞蹈、燈歌、鑼鼓、后場小戲為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形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鳳臺花鼓燈兩次進北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贊譽,從而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改革開放后,鳳臺花鼓燈走向了世界,演出了《歡騰的鼓鄉》《瞧這幫鼓架子》《千里長淮一條線》 等優秀節目,先后獲得“山花獎”(3)山花獎,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群星獎”(4)群星獎,是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每三年評選一次。“荷花獎”(5)荷花獎,經中宣部批準立項,由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舞蹈評獎活動,每兩年評選一次。等各類金獎、銀獎一百多個。

王新亮(以下簡稱王):張老師您好!我是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從事高校花鼓燈傳承研究工作,這次來拜訪您,主要是了解鳳臺花鼓燈的藝術特點、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然后根據您的經歷,談談對花鼓燈的認知與感悟。(6)訪談地點:鳳臺縣花鼓燈推劇團家屬大院張士根老師家中 。訪談時間:2019年4月18日。采訪人:王新亮。

張士根(以下簡稱張):王老師好,我是一名花鼓燈演員,也是花鼓燈傳承人,傳承、傳播花鼓燈文化是我應盡的職責,請盡管問,我會盡我知道的回答您。

王:請您談談鳳臺花鼓燈名稱的由來。

張:好。花鼓燈是我國漢民族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據統計,漢民族舞蹈有十八種,花鼓燈是其中之一,因常在農村燈會中演出,其主要的伴奏樂器為花鼓(7)根據張士根老師介紹,花鼓,是一種打擊樂器,斜掛在腰間。,1949年前演出常在晚上,需要在演出場地懸掛各種燈,以供照明之用,取打擊樂器-花鼓和照明器具-燈,故名為“花鼓燈”。花鼓燈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安徽花鼓燈。同理,流行于鳳臺地域,被稱為鳳臺花鼓燈(8)鳳臺,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個縣。。

王:能否解釋花鼓燈藝術為什么扎根在沿淮地區?

張:首先,淮河流域生活環境為花鼓燈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土壤。古老的花鼓燈是淮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之余自娛自樂的廣場歌舞藝術形式,常在田間地頭、打麥場、燈會、春會、廟會上演出,沒有像樣的場地和舞臺。歡快激昂的鑼鼓聲引來了四面八方的群眾,把燈場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墻頭上、樹杈上、麥垛上,到處都是看燈的人,一演就是大半夜,有時演到通宵,群眾都不肯散去,是植根于人民群眾的藝術魅力所吸引。

第二,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糧田被淹,使部分農民利用花鼓燈作為乞討要飯的工具。1949年前,淮河流域經常發大水,連年災荒,花鼓燈藝人為了糊口,自發的組織起了燈班子,出門玩燈作為乞討要飯的工具。

第三,黨的政策推動了花鼓燈繁榮。歷朝歷代,官府沒有關心過民間藝術和藝人,說玩燈傷風敗俗、下九流,禁止玩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民間藝術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培育下才得到發展,把舞蹈戲劇等民族民間藝術人才稱之為文藝工作者,花鼓燈也由農村場地走向城市大舞臺,為慶祝“新中國”的成立,村村都有鑼鼓和花鼓燈班子,呈現出“千班鑼鼓百班燈”的繁榮景象。

王:眾所周知,安徽花鼓燈有鳳臺、懷遠、潁上三大流派,鳳臺花鼓燈作為一個重要流派,請您談談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張:好,首先,說說角色。女主角稱“蘭花”,有的稱“臘花”。1949年前婦女不許玩燈,“蘭花”都是由男性扮演。民國以前演出時將辮子松下來,頭戴用彩布做的球花,也有戴架花,前額上戴用彩球做的勒子。到了民國以后,男的都不留辮子,便用農村婦女用的黑紗包當頭套,戴球花和勒子。上身穿普通女褂子,下身穿裙子,有的地區穿彩褲,不搽粉抹彩,手執手巾和紙扇作舞。

男主角稱“鼓架子”,演出時身穿隨身衣服,系腰帶,頭扎花巾結成英雄結。 “鼓架子”中有“大鼓架子”和“小鼓架子”之分。“大鼓架子”擅長上盤鼓的演出,身材魁梧,力氣大,能頂六、七個人。“小鼓架子”身材矮小,擅長武功技巧和身段表演等。

還有一種角色叫“丑鼓”,又稱為“挎鼓”,專門插科打趣,作滑稽表演和花鼓燈歌演唱。最后是“傘把子”角色,這個角色擅長“大花場”中領傘、工唱,一般由“丑鼓”兼任。

第二,說說舞蹈。舞蹈是花鼓燈的主體,可分為大花場(又稱為大場)、小花場(又稱為小場)和盤鼓三個部分。主要動作有步法、架子、身段、技巧、扇花、手巾花、拐彎、轉身、姿態等舞蹈語匯。

“大花場”是由男女6-12人或5-11人表演的集體情緒舞蹈,有跑雙和跑單之說。所謂跑雙,就是男女成雙表演,領舞傘把子與領頭臘花成雙,沒有單數。跑單就是領舞傘把子不與臘花成雙,單一領舞。開場領舞傘把子上場踩四門舞岔傘后,帶領鼓架子頂臘花出場表演,然后傘把子帶領跑場,變化成各種隊形圖案,如“五朵梅”“別籬笆”“鐵鎖鏈”“二龍吐須”“烏龍擺尾”“滿天星”等。在跑場過程中,帶有短小的雙人舞情節,在跑到高潮時,吹起口哨,歡快跳躍,熱烈奔放,又稱為跑大場。結束時采用“磨盤悠”“老鷹刁雞”“疊羅漢”“立牌坊”等雜技、武術相結合的技巧。據說“大花場”中的隊形圖案,是由古代排兵布陣而來。

“小花場”是單人、雙人、三人的抒情性舞蹈,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現青年男女玩樂、嬉戲、愛悅、逗趣的情節,表演細膩,情節感人,動作舞姿豐富優美。

“盤鼓”是舞蹈、武術、雜技三者相結合的產物,表演形式有“地盤鼓”“中盤鼓”“上盤鼓”。因為沿淮一帶的群眾性武術盛行,很多花鼓燈藝人會武術,所以很自然的將武術動作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吸收到花鼓燈中。“地盤鼓”,是在地面上表演的動作,如“四門叉”“連環掃腿”“撲虎滾身”“兔子蹬鷹”“黑狗串襠”等。“中盤鼓”,是在肩以下、腿以上表演的動作,如“站腿”“老鷹叼雞”“迎面摘桃”等。“上盤鼓”,是在肩以上表演的動作,如“站肩”“二節半”“三節杠”“疊羅漢”“白鶴亮翅”等。

第三,說說鑼鼓。鑼鼓由花鼓、大鑼、大釵、小鑼所組成。鑼鼓是花鼓燈的主要伴奏樂器,沒有鑼鼓,花鼓燈舞蹈和燈歌就無法表演,所以,鑼鼓是花鼓燈整個體系的靈魂。 鑼鼓分為演奏鑼鼓和下場鑼鼓。演奏鑼鼓分為自由鑼鼓、曲牌鑼鼓。自由鑼鼓如長流水。曲牌鑼鼓是在玩燈時招引群眾和燈班子踩街、串門子、趕燈會、辦喜事、燒香還愿、祈神送子、農民休閑時間演奏的,有固定節奏,如《小五番》《十番》《十八番》等。下場鑼鼓是給花鼓燈舞蹈、燈歌后場小戲奏的鑼鼓。

第四,說說燈歌。燈歌是花鼓燈特有演唱風格,曲調很多,分男腔、女腔,有獨唱、對唱,即興編唱,演唱內容豐富多彩,有針砭時弊、有勸善戒惡、有宣傳抗日的時政歌,還有描寫男女愛情的情歌、奉勸歌等;主要唱調有“慢趕牛”“淮調”“衛調”“敗調”等。演唱還吸收了民歌小調和周邊地區的民歌、山歌,吸收過來穿插演唱成為花鼓歌特有的風格。

最后,說說后場小戲。后場小戲是花鼓燈最后演出、富有戲劇性的小節目,劇目如《小貨郎》《游春》《拾棉花》等,演唱民歌“小調花鼓歌”“清音調”“一條線調”等。

王:請談談鳳臺花鼓燈獨特的藝術風格有哪些?

張:由于流行區域較廣、民間民俗習慣不同、從師差異、藝人們本身各具不同的性格特點、技能的高低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在花鼓燈表演形式上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鳳臺藝術風格和特點。

其一,講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情感的描繪。“臘花”動作靈巧活潑細膩、動作優美,注重人物感情的交流。步法身段,如“風擺柳”“顛、顫、抖”“小起步”“梗步”“追步”“上山步”“顫點翻身”“纏頭花翻身”“漩渦轉”“回頭望郎”等。扇花特別豐富,約占各派扇花總和的三分之二以上,如“云扇”“別扇”“蝴蝶盤花”“舀扇”“風吹荷花”“雙挽扇”“合開扇”“抱頭抒扇”等。“鼓架子”,又稱“花鼓橛子”,動作敏捷靈巧,善于表演,注重情感交流,愛逗趣,與臘花配合默契,步法身段如“風擺柳”“大拐彎”“小拐彎”“小快步”“跨步回身”“拉手巾”“三點頭”“雙抄花纏絲腿”“打虎式”“金雞獨立”等,頭上扎巾結于前。

其二,鑼鼓曲牌十分豐富,演奏技巧多變化。鳳臺花鼓燈鑼鼓特點是以鑼為領奏,演奏的鑼鼓曲牌有《長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小放牛》等。常用鑼鼓點有《長流水》《喘氣鑼》《長槌鑼》《悶鑼》《鳳凰三點頭》等。

其三,花鼓歌演唱風格特點曲調豐富,唱腔委婉甜潤,多變化,音韻較廣,嗓音清脆、洪亮,具有濃郁的鳳臺地方風韻特點,如,臘花,唱“花鼓調”“繡荷花”“慢趕牛”“淮調”等;鼓架子,唱“老花鼓歌”“挎鼓調”“奉承歌”“六調”“民歌小調”等。

二、追逐夢想:進劇團拜師學藝

張士根勤于學習,主攻花鼓燈“小鼓架子”、“丑鼓”,擅長翻各種筋斗,動作敏捷有力,善于逗趣,注重與“蘭花”的配合,面部表情豐富多姿,表演輕盈靈巧、舒展大方、樸實自然、出神入化、風趣幽默。

王:聽說您小時很喜愛花鼓燈,是嗎?

張:是的。我自幼喜愛玩耍,更喜歡看燈聽戲,時常跟隨玩燈唱戲的到處看戲,一看就是大半夜。由于看燈聽戲著了迷,經常同小伙伴們到東沙灘、淮河邊、草地里,學著玩燈的練習翻跟頭、打二起腳、練動作。因為不知道翻跟頭的方法,也沒有人能教,自已就胡翻亂摔,經常玩得鼻青臉腫,胳膊腿被摔傷也從不叫疼。記得有一次,淮河發大水,淹沒了半個城,我就在水里戲耍學著翻跟頭,從矮墻頭上向下翻入水中,卻不知水下面有口破缸,翻下去正好摔在缸瓦片上,后脊腰被缸瓦片割了個大口子,鮮血直流,十幾天后傷口才痊愈,直到到現在后腰上還留著一個疤痕。

王:聽說您癡迷花鼓燈,最終連學都不上了,有這回事嗎?

張:有的,由于我對花鼓燈戲劇的癡迷和酷愛,連小學都沒有上完,也未經大人同意,自己便在十三歲時(1956),考進了鳳臺縣大眾劇團。(9)根據張老師介紹,此時大眾劇團主要業務是唱四句推子,其音樂特點是基本唱腔四句一反復,1956年被正式命名為推劇,1957年大眾劇團正式成立為地方國營鳳臺縣推劇團。“文化大革命”期間,鳳臺縣推劇團被改為“文工團”。1977年,恢復了鳳臺縣推劇團名稱。推劇是根據花鼓燈后場小戲演變而來,現已成為獨立劇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當時考試考哪些內容?

張:一是做做動作,翻翻小跟頭之類的,就是看靈巧性;二是唱唱歌。當時考試內容簡單。

王:當時劇團演出范圍主要在什么地方?

張:有阜陽、阜南、潁上、六安、霍邱、壽縣、蚌埠、淮南、淮北、懷遠、合肥、蕪湖、南京等沿淮地區,淮南是主要地區,因為淮南有煤礦,每年都要去演出一兩次。蚌埠是基地,每年都要去一次。

王:劇團生活待遇怎么樣呢?

張:剛進入劇團,享受學員待遇,吃住都不要錢,另外每月給兩元錢零花錢,主要用于買牙膏、剃頭、洗澡。成為正式員工后,按照演出次數多少給予結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生活上,吃的是精米細面,干子、千張等副食蔬菜,每一星期劇團加一次餐,吃一頓葷菜。如有慰問演出,還有招待。就是在1960年生活困難時候,劇團赴外地市縣演出,當地商業部門會給劇團會批一些豆腐、千張、果子等副食品,給主要演員批一些白糖、雞蛋等。

王:當時進劇團,您學的就是花鼓燈嗎?

張:不是,我的主要任務是學唱戲,唱四句推子。

王:您在劇團擔任扮演什么角色?

張:戲劇行當分“生、旦、凈、末、丑”,我主要演“丑”的行當,“丑”分“文丑”“武丑”,“文丑”就是玩嘴皮子,要讓人家笑,讓人家高興。“武丑”就是演功夫,我在傳統戲《三岔口》中扮演“劉利華”,在《十五貫》中扮演“尤葫蘆”和“婁阿鼠”,在《胭脂》中扮演“大毛”,在現代戲《紅云崗》中扮演“刁鬼”,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爐匠”,在《劉四姐》中扮演“候三”等。

王:您是如何學習花鼓燈的?

張:在唱戲之余,我就學習花鼓燈,起早貪黑地勤學苦練,虛心向老藝人求教,細心鉆研業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艱苦磨練,基本功、跟頭技巧及演藝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跟頭技巧是劇團里最棒的,也為以后跳花鼓燈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向哪些老師學習過花鼓燈?

張:主要有萬方啟、朱冠香、詹樂亭、陳敬之等老師。

王:這些老師的花鼓燈技藝有何特點?

張:萬方啟,諢號“萬陋子”,他動作靈巧風趣,面部表情豐富,表演細膩,有戲曲丑角表演的特點,他是鳳臺縣花鼓燈“小鼓架子”的代表。朱冠香,藝名“白菜心”,他主要演《盤板凳》《大花場》等傳統項目,擅長“單腿倒毛(10)花鼓燈里的俗語,在生活中就是單腿后滾翻。”等動作。詹樂亭,藝名“蓋九江”,他的絕技是扮演老旦、彩旦,功力深厚,常用“小顫步”“半十字步”“大潑步”等步伐。陳敬芝,藝名“一條線”,他表演的風格特點有,扇花上的豐富多彩,演唱上的委婉細膩,含蓄而又韻味,步伐上的“上山步”“小起步”“秀步”,動作上的“顫”“顛”“抖”是他最大的藝術特色。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

王:您是如何向他們學習的呢?

張:他們經常演出《盤板凳》《游春》《小花場》《大花場》等節目,在他們演出的時候,我就在一旁看,跟著學動作、記路子。例如,跟萬方啟老師學會了“二起腿”“小起步”“挽腿”“四面”“抓空”等動作和幽默滑稽的表演風格;跟朱冠香老師學會了“轉身挽腿丟雙叉”“單腿倒毛”和《盤板凳》節目等動作。

王:除當演員外,您在劇團還做過哪些活、擔任過哪些職務?

張:在劇團什么活我都干過,燒鍋、文武場、電工、蒸饅頭、炒菜我都會,劇團的活都干完了;先后擔任劇團演員、武功老師、團支部書記、行政股長、革委會副主任、黨支部書記、指導員等職務,劇團的職務我也都干完了,哈哈。

三、愛與執著:傳承創新花鼓燈藝術

因對花鼓燈深入靈魂的熱愛,張士根致力于傳承花鼓燈藝術,參加國內不同層次的花鼓燈展演與專題演出。在傳承同時,他積極創新,創作和表演花鼓燈節目。

王:您什么時候開始花鼓燈藝術生涯的呢?還記得嗎?

張:記得,記得。那是1959 年秋在蚌埠演出,晚場演完散不了場,觀眾要求演花鼓燈。當時,朱冠香老師請假不在,無人跳《盤板凳》,領導就叫我上臺跳。我心里頭有說不出的高興,心想我終于能上臺跳花鼓燈了。這是我第一次上臺跳花鼓燈,臨上場時,心情特別緊張,手腳發涼,生怕在臺上出錯,就自己下決心,鼓勇氣,非把《盤板凳》跳好。由于平時學習認真,排練刻苦,舞臺上與其他演員配合默契,演出獲得成功,受到觀眾和團里的一致好評。在這之后,《盤板凳》就由我跳了,也從此開始了我的花鼓燈藝術生涯。

王:聽說您給董必武副主席演過花鼓燈?

張:是的。1960年董必武來安徽阜陽地區巡查,地區宣傳部調鳳臺縣推劇團赴阜陽為董老演出花鼓燈《收棉舞》、推劇《送香茶》,我是參加文武場伴奏。

王:您演出場次不計其數,有沒有難忘演出經歷?能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張:有。第一次是1964 年在淮南煤礦演出。晚場戲演了三個多小時,散戲后觀眾都不走,要求加演花鼓燈。因事先沒做準備,演員上臺連連謝了三次幕,觀眾還是不走,有的觀眾跑上臺來敲大鼓,非要看花鼓燈。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領導叫我趕快改裝,與吳國蘭演員跳了花鼓燈節目《小花場》,就這樣觀眾才高高興興地散了場。

第二次是1985年劇團在穎上縣演出。劇場寫了大海報《打金枝》《送香茶》戲曲節目和加演花鼓燈,由于加演花鼓燈,票價由五角長到壹元。天還沒有亮,賣票口排起了長隊,不到兩小時,戲票就被搶購一空。到了下午,觀眾太多,要求加賣站票。到了晚上,劇場爆滿,連走道都站滿了人。戲劇演完,加演花鼓燈,當我與鄧紅演出的《小花場》鑼鼓一響起,我的跟頭一翻出場,滿堂喝彩、掌聲雷動、口哨連天,振奮人心,節目是在觀眾的掌聲和歡叫聲中結束的。演完后,觀眾沒有離場,我們上臺連續謝了三次幕,觀眾才戀戀不舍的離去。劇場經理前來祝賀,應觀眾要求連演三天,場場都是如此。

王:您演出的地方有哪些?

張:八十年代以前,主要在安徽演出,八十年代后,除了在安徽跳,我還跳到了北京、沈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珠海、香港、昆明等地方。

王:除劇場演出外,您還參加過哪些類型演出?

張:一是花鼓燈電視拍攝。主要參與了中國與美國合拍電視花鼓燈藝術片《虹》的拍攝,中央電視臺五一七天樂節目的拍攝,廣州電視臺和蚌埠電視臺聯合錄制十集花鼓燈電視連續劇《玩燈人》的拍攝,安徽電視臺《淮河風情》中《大花場》《小花場》的拍攝、淮南市電視臺《鳳臺花鼓燈集錦》的拍攝。

二是燈會、廟會演出,主要參加了淮南市歷屆花鼓燈會、安徽省歷屆花鼓燈會、沈陽和平廟會、香港中秋燈會演出。特別是香港中秋燈會,1998年,我們應香港臨時區域市政局邀請,在香港演出了一個多星期,演遍了香港主要區域,受到了香港各界同胞的好評和贊揚。

三是節慶表演,主要參加廣東金華中國優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中國豆腐文化節開幕式表演等。特別是1998年,受文化部委托,代表中國參加在云南昆明舉辦的第六屆亞洲藝術節暨第29屆世界年會,我參加表演的《小花場》受到了外國友人和群眾的贊譽。當年還參加廣州歡樂節,表演的舞蹈《小花場》被制成專題錄像進行播放。

王:您什么時候開始花鼓燈創作和表演的,創作和表演的節目主要有哪些?

張:從1959年開始跳花鼓燈到現在,我在繼承花鼓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創作和表演,先后參加表演和創編的花鼓燈節目有《盤板凳》《大花場》《小花場》《盤花鼓》及花鼓歌對唱《小圓房》《收棉舞》《新媳婦搶場》《送紅燈》《棉海新曲》《送糧路上》 《四老爺坐獨桿轎》《雙花場》《夏令營》《新四老老爺觀燈》《牧童娃》《鼓鄉歡歌》《雙桿轎》《岔傘舞》《傘花與蘭花》《紅紅火火花鼓燈》等節目,其中《收棉舞》《小花場》《盤板凳》《四老爺坐獨桿轎》是鳳臺花鼓燈的精品。

王:您第一次表演獲獎的節目是什么?

張:1964年參加在淮南舉辦的全省花鼓燈展演,參加編排表演《收棉舞》《新媳婦搶場》等節目獲得優秀獎。

王:您創作和表演最拿手的節目是什么?

張:是《小花場》。從60年代起,先后與紀美英、吳國蘭、鄧紅等搭檔跳《小花場》,直到現在,仍然和鄧紅在跳《小花場》。幾十年來,《小花場》是我一生中最喜歡跳的,跳得最多的,也是最受群眾歡迎的。可以說,《小花場》伴隨了我的一生。為了把《小花場》跳得更好,跳出新的水平,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汗水。

王:您跳的《小花場》節目被譽為“安徽首席小花場”,請介紹一下經過?

張:1982年春,安徽省舞蹈集成時,全省著名花鼓燈老藝人和中青年藝術家,在沿淮地區花鼓燈巡回展演,在數對《小花場》中,我與鄧紅搭檔跳的《小花場》跳得最多、最受群眾歡迎,也是最棒的一對。我們演出的節目被省舞蹈集成領導、省舞蹈家協會主席董振亞及花鼓燈舞蹈大師馮國佩、陳敬之、石經禮、鄭九如和藝術家錢月蓮、王俠忠等贊譽為安徽省《小花場》中首席《小花場》。

王:您跳的《小花場》節目獲得哪些榮譽?

張:1986年分別獲得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播電視劇廳舉辦的“全省民間音樂舞蹈比賽”表演二等獎,國家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創作三等獎、表演三等獎;1991年被安徽省文化廳、省人事局評為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得淮南市委、市政府頒發的淮南市優秀文藝成果獎,被淮南市文化局、人事局評為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王:除了《小花場》節目外,您還有哪些參演的節目獲得過大獎。

張:很多的,如《新四老爺觀燈》獲得淮南市花鼓燈會一等獎,《四老爺坐獨桿轎》獲安徽省第一屆花鼓燈會特別獎,《鼓鄉歡歌》獲安徽省第四屆花鼓燈會二等獎,《紅紅火火花鼓燈》獲得安徽省文聯最佳風采獎、編導特等獎、表演特等獎,《歡騰的鼓鄉》獲廣州萬寶路賀歲鑼鼓大賽最佳表演獎等。

王:您是如何對花鼓燈藝術進行創新的?

張:以《小花場》為例。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邊跳、邊學習、邊研究、邊創新,先后看過著名花鼓燈老藝人陳敬之、萬方啟、李兆葉、詹樂亭、朱冠香、李學洪、宋廷香等鳳臺派,馮國佩、石經禮、鄭九如等懷遠派,王傳先、黃西成等潁上派及其他中青年花鼓燈藝術家所跳不同風格、不同特點、風采各異的《小花場》表演技能,加以吸收。結合鳳臺花鼓燈流派的特點,我采用萬方啟老師幽默風趣的表演風格和靈巧敏捷的“小起步”“小快步”“四面抓空”“雙點肩”等動作,并吸收其他舞蹈的表演形式,在繼承傳統花鼓燈元素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

在創新方面,我和鄧紅共同研究,運用新的創意和編導手法,對《小花場》進行創編加工提高。首先,在“鼓架子”上場“踩四門”方面,原老藝人都是用“土步上場”“打二起”和“旋風腿”等動作,趕到上場時情緒有些松懈,我就改用難度大的串翻跟頭加技巧上場,在“踩四門”過程中運用剛健有力的架子,靈巧敏捷的轉身身段及“大拐彎”“小拐彎”“鴨鴨步”等步法。我采用萬方啟老師幽默滑稽的表演風格,形成了一套完整地能夠代表鳳臺流派風格特點的“踩四門”,把“鼓架子”那種矯健敏捷、靈敏、幽默的情感表演得有聲有色,給觀眾一種振奮精神的感覺。其次,在“蘭花”上場采用兩次“快步子上場”“扇子戀臉”“搖頭回身”等俏皮動作,把青春少女那種嬌媚、含情、活潑的魅力表現得入木三分。舞蹈中摻雜“拉巾手”“鳳凰三點頭”“趕三步”“打又不打”等風趣幽默的動作,體現了舞蹈抒情、浪漫、溫柔的情感。在舞蹈跳到熱情奔放的情節時,采用《大花場》中的“蘭花”站肩,“鼓架子”把“蘭花”快速地頂在肩上跑場,把舞蹈流暢奔放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后的結尾時,巧妙地運用兩人雙回頭、雙重肩、拋手巾等動作情緒結束。整個舞蹈以一個嶄新的傳統式的《小花場》立于舞臺之上,給人一種心情舒暢、愉快的感受。

王:您對目前花鼓燈創新持什么觀點?

張:花鼓燈一定要創新,不能停在原有的基礎上,因為人們審美觀念、欣賞觀念各方面都有了變化,如果還是沿襲以前花鼓燈的東西,那人們就看習慣了、看膩了,要發展花鼓燈新的東西。無論怎么發展,但不能脫離花鼓燈藝術的基本元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編了許多花鼓燈的節目,如《收棉舞》等,都是在花鼓燈基礎上創編的,但他們都沒有脫離花鼓燈,我們要應用新的東西反映新生活、反映新時代、反映社會新面貌。

王:有的人認為學院派表演花鼓燈,有洋味,沒有土味,您如何評價?

張:1953年以后,學院派花鼓燈吸收了沿淮一代花鼓燈老藝人的技藝,吸收了花鼓燈的基本元素,他們跳的是花鼓燈,這是毫無疑問。他們跳花鼓燈的韻味與地方不同,有點洋,因為他們是按照舞蹈標準進行形體訓練的。

四、學高為師:桃李芬芳遍天下

張士根學高為師,薪火相傳,長期致力于花鼓燈人才培養工作,積極開展花鼓燈教學、培訓、演出、學術研討等活動,為鳳臺花鼓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藝術人才。因育人成效,1985年,安徽省政府評他為少年兒童先進工作者;2011年,中國舞蹈家協會為其頒發榮譽證章。

王:當初為什么要對花鼓燈人才進行培養呢?

張:“文化大革命”期間,推劇活動降低到最低點。結束后幾年,推劇演出日趨活躍,深受群眾喜愛。但到了1982年,由于時尚流行的娛樂方式增多,看花鼓燈人少了,花鼓燈演出進入低潮,部分演員轉行,花鼓燈人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王:您是如何培養后繼人才的?

張:當時縣文化局領導找我談話,將我調出推劇團,讓我參與辦學來培養花鼓燈學員。

王:您是如何參與辦學的?

張:第一階段,從1982年起,我與陳敬之、詹樂亭、鄧紅等多次深入農村,先后到鳳臺縣顧橋鄉王大村、桂集鄉桂集村、劉集鄉謝郢村、馬店鎮、城北鄉、城關鎮等開辦花鼓燈培訓班。

第二階段,1984 年到1987年,與陳敬之老師和鄧紅等人,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為搶救花鼓燈藝術,培養花鼓燈后繼人才,辦起了全省第一家專業性花鼓燈藝術訓練班,藝術訓練班是按照安徽省藝術學校要求進行教學,開設語文、數學、音樂英語和花鼓燈毯子功、民族舞蹈等課程,我先后擔任培訓班主任、花鼓燈毯子功教師。

第三階段,1992年,在省市縣領導的關懷下,我與陳敬之、鄧紅等一起,創辦了全省第一家專業花鼓燈推劇藝術學校。同樣,藝術學校也是按照安徽省藝術學校要求進行教學,開設語文、數學、音樂、英語、思想品德和視聽、基訓及花鼓燈毯子功課程。當時由于沒有教學場地,當時掛靠安徽省藝術學校招生。1997年,建成了教學大樓、住宿樓、食堂,經省文化廳批準,成立了鳳臺縣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我先后擔任花鼓燈、毯子功教師和校長等職。

第四階段,1996年,由1992年花鼓燈推劇藝術學校畢業的學生,組建了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我擔任指導員。

王:學員培養效果怎樣?

第一階段,為農村培養了多批花鼓燈優秀藝術人才,也為縣藝訓班和縣花鼓燈藝術學校的興辦,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第二階段,培養了像王華麗(11)據張士根老師介紹(下同)。王華麗,現為省級非物質遺產安徽鳳臺花鼓燈傳承人,曾獲得安徽省花鼓燈表演一等獎。、閃秀娟(12)閃秀娟,現在市國有企業宣傳隊工作。、郭鑫(13)郭鑫,現為花鼓燈藝術學校教師。、梁紅(14)梁紅,現在美國傳授花鼓燈藝術,她不僅獲得過中國全國舞蹈比賽的大獎,而且多次代表中國文化部和安徽省文化廳赴歐洲、亞洲和非洲國家演出。等一大批優秀人才,輸送到省藝術學校、部隊、企業、專業文藝團體,并代表中國赴土耳其參加國際兒童藝術節,也是鳳臺花鼓燈、安徽花鼓燈第一次走出國門,為鳳臺縣增了光,也為安徽增了光,為鳳臺花鼓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第三階段以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像岳穎(15)岳穎,現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舞蹈編導,省級非物質遺產安徽鳳臺花鼓燈傳承人。、王麗梅(16)王利梅,現任鳳臺花鼓燈藝術團團長,鳳臺縣政協委員,市級非物質遺產安徽鳳臺花鼓燈傳承人。、王磊(17)王磊,現任鳳臺花鼓燈藝術團副團長,市級非物質遺產安徽鳳臺花鼓燈傳承人。等花鼓燈的優秀人才,培養的學生組建了鳳臺花鼓燈藝術團,走遍了全國各地,并赴泰國、芬蘭、英國、法國、美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地區參加國際藝術節暨第五屆、第六屆亞洲民間藝術節,還在全省、全國的重大舞蹈會演、比賽、節會演出中榮獲過一等獎、二等獎、金獎、銀獎等多項大獎,為安徽、為祖國贏得了較高的榮譽。培養的學生也為專業藝術團體、部隊、企業、社會藝術團體及大專院校輸送了更多的舞蹈優秀人才,遍布全國各地,在為花鼓燈藝術弘揚光大作貢獻。

王:能否簡單介紹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是如何運作的?

張: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性質是公辦,主管單位是鳳臺縣文化局,辦學經費由地方財政撥款,不收學費,學制為三年,學生畢業發中專文憑,目前在校學生有200多人,畢業生已有2000多人。

王:能否簡單介紹花鼓燈藝術團情況?

張:花鼓燈藝術團,是縣級藝術團體,文化事業單位,演員來自于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學的生,在職演員約四十人。

王:2017年,您被市文化局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傳承之星。能否介紹退休后您如何培養后繼人才的。

張:自2003年退休后,我一直在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藝術團、推劇團任教。同時,我還在鳳臺縣鳳凰鎮社區、桂集等農村花鼓燈團隊傳播花鼓燈藝術,解決他們技術難題;到上海音樂學院、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淮南師范學院、淮北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等國內高校開設花鼓燈講座,傳習花鼓燈;接待來淮南采風、調研花鼓燈的國內外學者、學生,宣傳花鼓燈文化。

五、建言獻策:弘揚光大花鼓燈藝術

受現代文化、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鳳臺花鼓燈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進入了傳承的艱難困境。如何破解困境,張士根立足鳳臺實際,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

王、目前鳳臺花鼓燈傳承有哪些優勢?

張:一是以兩團一校為支柱。兩團分別是花鼓燈藝術團、推劇團,一校是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兩團一校為確定裙帶基礎,互相補充,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培養人才,首先輸送到藝術團、推劇團使用,使兩團始終保持青春活力,在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時,也由兩團提供優秀人才充實到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教師隊伍中去,讓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保持雄厚的師資力量,使兩團一校形成強有力的循環體系。

二是發展群眾業余花鼓燈團隊的傳承發展作用。城鄉現有自發組織,如鳳凰鎮女子鼓舞藝術團、縣中老年健身協會花鼓燈藝術團、空竹協會花鼓燈表演隊,及縣老年大學、學校、楊村等二十多支花鼓燈藝術團隊和三十多支鑼鼓隊。他們常年深入城鄉基層社區、集會、村會、敬老院、學校等,傳承、宣傳花鼓燈藝術,深受群眾的喜愛。經常參加縣、市、省和全國匯演、節會比賽等活動,獲得縣、市、省和全國的一、二、三等獎多項獎勵。他們身在基層,活躍在群眾中間,編演一些群眾喜歡的節目,起到了專業團體所起不到的作用。形成了專業與業余群眾文化相結合,共同為鳳臺花鼓燈藝術的傳承發展作出貢獻。

三是舉辦花鼓燈推劇業余大獎賽,為傳播花鼓燈藝術提供傳承、宣傳平臺,促進群眾性的花鼓燈藝術事業的傳承與發展。從2010年以來,舉辦了八屆花鼓燈推劇大獎賽,吸引了淮南、壽縣、潁上等地團隊來鳳臺參加活動,使花鼓燈得到更廣泛的交流傳承。

四是每年春節期間,舉辦花鼓燈鑼鼓比賽,增加節目氣氛、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花鼓燈鑼鼓得以傳承與發展,讓群眾更好的了解花鼓燈藝術的魅力。

王:鳳臺花鼓燈傳承面臨哪些困境?

張:過去,我國農民是面對黃土背朝天的小農經濟耕作方式,生產生活都比較落后,農村到秋種以后,從農歷九月到次年三月漫長的時間都沒有農活干,人們整天閑的無聊就去找樂趣,年青人更是閑不住,自發的組織起來跟著玩燈藝人打起鑼鼓、跳起花鼓燈,吸引來周邊的群眾前來看燈,起到自娛自樂、陶冶情操、抒發情感、消磨時光的作用。

可現在不同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意識以及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欣賞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在前進,現在是高科技、網絡信息化時代,新生事物的出現,對原有的思想意識、文化藝術沖擊較大,對花鼓燈藝術的傳承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現在學跳花鼓燈的人越來越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農村閑人很少,都在為生活而奔忙,城鄉青壯年都出外經商務工,剩下的都是年齡大的爺爺、奶奶看家帶孩子,就是有幾個青壯年,每天早晚在為搞副業、養殖承包土地等忙個不停,根本沒有閑余時間去打鑼鼓、跳花鼓燈了。現在只有中老年女性有點時間,跳跳廣場舞,男性很少,百分之九十都是女性,花鼓燈也是如此,男性太少了,解放前全是男性,而現在反過來了,這就是花鼓燈傳承發展的現實問題。表現為:自發學跳花鼓燈的少了,青年人跳花鼓燈的少了,男性跳花鼓燈的更少了。

王: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張:第一,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多年來,縣里領導換了一屆又一屆,但對鳳臺花鼓燈藝術的重視和關懷從來沒有間斷過,沒有縣領導和文化部門重視與支持,就沒有鳳臺花鼓燈的今天,今后更需要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第二,加大力度辦好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在現時社會條件下,自學花鼓燈的人越來越少,只有通過辦學來傳承、普及培養花鼓燈后繼人才,才能更好傳承花鼓燈藝術。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是培養花鼓燈藝術的人才搖籃、普及花鼓燈的基地,是鳳臺花鼓燈的未來,鳳臺花鼓燈能有今天,就是通過辦班、辦學發展起來的。

第三,更好的發揮花鼓燈藝術團、推劇團的作用。兩團都是直接傳承、傳播鳳臺花鼓燈藝術的窗口、牌子,抓好兩團建設,提高演員藝術素質,創作創新更多的花鼓燈優秀節目,參加全省全國藝術節會、比賽交流等藝術活動,為鳳臺花鼓燈藝術的傳承、傳播、宣傳作出貢獻。

第四,舉辦花鼓燈、推劇業余大獎賽和鑼鼓比賽及花鼓燈藝術節等活動,通過比賽展示平臺,激勵和推動群眾性花鼓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促進民間花鼓燈藝術的交流,壯大民間花鼓燈隊伍。

第五,縣文化部門組織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花鼓燈文藝骨干深入到基層、社區花鼓燈團隊,幫助、傳承,指導提高他們花鼓燈藝術的表演、演奏水平。

王:張老師,您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花鼓燈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哪些感悟?

張:我覺得人活在世上,應有所作為,不能白活于世,無所作為。對人對事應有責任擔當,自己認準的事,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好。我從十三歲學戲、學跳花鼓燈已六十多年了,在這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認準了最喜愛的是花鼓燈,一生中與花鼓燈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為花鼓燈藝術作出貢獻,取得了一些成就和榮譽,我覺得一生沒有白活。我愛花鼓燈,花鼓燈伴隨了我的一生。花鼓燈能有今天,全靠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花鼓燈藝術是民族的精華、是人民的精神財富,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黨和人民給我這么高的榮譽,我有責任、有義務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花鼓燈藝術作出畢生的貢獻。愿花鼓燈藝術代代相傳,發展壯大,青春常在,永放光輝。

王:感謝張老師今天接受我的采訪,讓我們不僅了解花鼓燈的知識,而且還深刻領悟到做人的道理。感謝張老師畢生對花鼓燈做出的貢獻。最后,祝愿張老師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采訪后記:在一天的采訪中,張士根老師認真、嚴謹、敬業的講解精神讓我感動,他和藹、樸實、善良,他的胸懷寬廣、無私。在談到鳳臺花鼓燈藝術風格時,他如數家珍,語言激昂,面帶微笑,時而唱起燈歌,時而跳起舞蹈;在給我們展示獲得榮譽證書時,他低調,語言平實,面帶羞澀;在談起花鼓燈面臨困難時,他語氣沉重,慷慨激昂,始終強調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花鼓燈藝術傳承到生命的終止,并堅信鳳臺花鼓燈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在筆者看來,張士根老師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其鍥而不舍的精神,離不開其專一人生的目標,更離不開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祝愿,在張老師帶領下,鳳臺花鼓燈人才輩出,世代相傳。

猜你喜歡
藝術
抽象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9:07:18
西方現代藝術的興起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4
身邊的藝術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2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美在《藝術啟蒙》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紙的藝術
決定的藝術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99久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91青青视频| 欧美人人干|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在线第三页|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色伊人|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成人日韩|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免费在线视频a|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 在线免费看片a|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在线欧美|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不卡网| 国产精品主播|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香蕉| 欧美在线免费| www.精品国产|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69av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欧美劲爆第一页|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正在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91免费片|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