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六汪初級中學 樊明亮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核心素養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素養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優化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縱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其中不乏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開展生活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生活教育”最早由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既彰顯了教育的核心,又有效地詮釋了教育的起源,同時又延伸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學理念。生活化教學,即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以及教學目標,引入生活中的素材,營造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將生活內容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并指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實踐中。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重要階段,在該階段其思想意識逐漸形成,因此對其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縱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滿堂灌”為主,再加上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欠佳。長此以往,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引入學生熟悉的事件、新聞等,有利于學生產生共鳴,打造高效課堂。
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引入生活化教學,拉近了學生生活與課堂的距離,有助于學生更加靈活地將課本知識應用在生活實踐中。通過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性的生活化情境,實現學生“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成功轉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應用生活化教學更容易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將靜態的課本內容轉變成動態的生活內容,讓課堂變得生動且充滿趣味性,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有利于打造高效課堂。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本身就與生活息息相關,社會生活并非一成不變,其處于不斷變化與發展中,而教材卻是相對固定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學生的生活與社會脫節。另外,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方面因為篇幅有限,很多內容不夠全面。此時,便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將教材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不但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時事,而且還能豐富教材內容,彌補教材內容不足的缺陷。
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適時地引入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前提是要實現生活教育與生活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這便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以學生熟悉的內容激發其學習欲望,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前制定教學計劃,根據教學內容事先選定教學素材。
例如:在教學“走向共同富裕”這一節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1983 年和2019 年家鄉面貌的相關視頻,并為學生設計不同時期家鄉變化的問題,通過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隨后,教師可從初中生心理發展特征入手,組織“為家鄉發展獻計獻策”的主題活動,利用活動讓學生關心社會發展變化,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實踐能力。以時政熱點為背景的課堂教學,一方面,契合了新課改的方向,為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實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將時政學習融入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這樣的舉措,促使學生提升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今后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將生活化教學引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時,需要教師有目的地提出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堅持改革開放”這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出以下問題:(1)你身邊遇到的哪些變化是改革開放帶來的;(2)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原因;(3)作為當代初中生,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迎接對外開放。上述三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得出“我們可以到超市中購買進口的水果、零食,經常在旅游景點碰到外國人”等答案;與第一個問題相比,第二題的難度稍高,該問題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生活中看到的新聞、報紙等內容總結出理論性知識;第三個問題重點考察學生化解問題的能力,即要學生弄清該如何做這一問題。上述三個問題,難度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并且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均可以得出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了解。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大多數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也是服務于社會和生活。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結合所教的內容對學生周邊的生活資源予以充分挖掘,促進教學與生活資源的有機融合。通過應用學生生活中普遍的事物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在社會中成長”相關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豐富的假期生活,認真讀一讀小東與他的小伙伴之間的故事。當學生在閱讀完之后,引導學生相互進行溝通討論,想一想:你是否存在小東那樣的經歷呢?在那樣的經歷中你付出了哪些?又收獲了什么呢?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生活感受。一位叫小敏的學生在每周末都會選擇參加城市文明建設中交通志愿者的工作,站在街頭指引行人遵守交通法規;還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所在城市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并積極地參與到公益宣傳活動中;還有一些學生主動投入社會志愿活動中,如組織地鐵疏導工作。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分享經歷,能夠讓他們準確把握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真正認識到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只有不斷豐富知識和經歷,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結合這一章節的教學目標,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選取素材和資源,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分析,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思想道德,而且還能夠促進初中學生更好地成長。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身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教完“關愛他人”這一節知識后,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可以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到當地的養老院開展“關愛老人,送溫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為養老院的老人打掃衛生、整理床鋪、表演節目等。學生身體力行地為養老院的老人提供關愛,也收到了老人的感謝和贊美。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感受到關愛他人帶給自己的幸福感,同時也深化了書本知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格。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為學生提供諸多表現機會,有效指導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將教學實際作為立足點,在豐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也要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予以密切關注,確保生活化教學優勢的全面展現。同時,學生在學習中也要積極努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與掌握更多的知識,加深對生活中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的了解,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現狀以及課本知識,才能充分彰顯生活化教學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