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一實驗小學 吳志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核心素養逐漸成為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在“雙基”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對小學語文而言,核心素養要求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以“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話進行朗讀”,增強語文語感的同時,提升朗讀能力。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對文字內容進行理解與感悟,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促進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
情境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具有渲染課堂氛圍、調動教學因子教與學激情的作用。語文朗讀需要氛圍襯托,以促進情感投入。因此,在小學語文朗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朗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文字美、情感美,展現思想和文化,促進情感抒發,開發語文想象力,激發朗讀興趣。以《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教學為例,首先,利用多媒體材料播放發生在延安的抗日戰爭視頻,使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對延安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有一定認知,奠定朗讀情感基調。然后再向學生講解現代詩歌的朗讀方法,使學生掌握一定朗讀技巧。最后,設置背景音樂,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實踐,在朗讀中感受課文情感,達到聲情并茂,從而追憶歷史,珍惜現代和平發達的世界,強化對延安的熱愛之情。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編排的最新教材,有利于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提升文學素養。其中,每一篇課文結束后,第一要求是進行課文朗讀,通過朗讀對文章進行回憶和分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只采取無聲閱讀方式,會顯得學習氛圍過于沉悶,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應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重對文章內涵的深入理解,幫助學生細化文章內容和結構,提升朗讀效率。以《燕子》一課教學為例,文章用豐富的辭藻描述了燕子的外表與習性,還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將燕子的靈動、輕便、自由描寫得淋漓盡致。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厘清文章中描繪的燕子的特點有哪些,涉及哪些優美語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等,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和結構有系統性認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畫出文章中的優美句子,體會其中的句式美和修辭美。這樣,一方面積累語言素材,另一方面豐富語言描述,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更加高效,通過聯想將文字與畫面聯系在一起,培養語文語感的同時,加深閱讀效果。
小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提升不能單單依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需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養成有效朗讀的習慣,強化朗讀情感。我認為,教師可以考慮豐富朗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朗讀體驗,強化朗讀綜合能力。以朗讀競賽活動為例,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朗讀前對內容和情感進行推敲,把握朗讀基調。在朗讀競賽中將“正確、流利、有感情”作為有效性的評判標準,評出朗讀優秀的小組,激發學生朗讀動力,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此外,在小組朗讀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對學生的朗讀語音、語調、節奏等進行指導,在表演中進入角色體驗,與文本展開深層次對話,逐漸提升學生朗讀水平,促進文學素養的培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的拓展,通過各種途徑引入各類閱讀資源,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積累水平,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最終將學習方式落到文本朗讀中,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朗讀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小王子》課外讀物,分別安排學生朗讀王子與狐貍、玫瑰花、科學家、商人、國王之間的對話,從不同人物視角感受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提升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與把握能力,強化課外閱讀意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實現情感投入,與文本產生深層對話。在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貫徹核心素養理念,優化教學措施,拓展閱讀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發揮學生的朗讀主觀能動性,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核心素養培養。希望本文研究能夠為相關課題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