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溧水分校 王蓓蓓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將“教學做”作為整體,其中的“做”是主體,倡導“做上教、做上學”。把“教學做合一”理念融入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欣賞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隨著素質教育及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大家都越來越注重將“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運用到各門教學實踐中。“教學做合一”是一種不斷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通常情況下可以對該理念解釋為:事情應該怎樣做,那么學生就要怎樣學,學生怎樣學教師就該怎樣教,從而使“教、學、做”有機地統一起來,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將該理念應用到低年級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能讓孩子學到音樂知識,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傳授孩子音樂知識的同時實現自身知識的質變,從而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并且“教”的范疇不斷地擴展,它不僅僅包含教師的教,同時還包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而且“學”不僅僅是學生向教師學,同時也包含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知識的儲備變得更加廣泛和有力。這種廣泛概念上的教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進步和發展。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學的目標并非要把學生培養成歌星、影星,而是要通過音樂啟迪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當前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為主體,師生缺少互動,學生被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造成很多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缺乏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和興趣。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天性,因此低年級音樂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并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特性,擔心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全面,通常會采用較多的語言去對音樂進行文字性的解讀,使得學生欣賞音樂的時間大幅度減少。教師往往會將自己的思想機械地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很多學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音樂特長,難免會影響學生音樂才華的培養。
在當前低年級音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現象,很多學校沒有音樂廳、文化館、樂團、劇團等相關合作單位,學校對音樂這一學科沒有足夠的認識,在“走出去、引進來”擴展教學資源方面動力不足。隨著素質教育及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本學校的教學水平,通常注重對學生主要文化課的建設,而缺乏對音樂課堂資源的投入。學校和教師很少為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有些教師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搬硬套,教學內容缺乏創新,難以有效地引起低年級學生的求知欲,不能充分發揮學生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音樂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效果,最終無法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對低年級音樂教育來說,培養學生音樂能力和素養主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的教學,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音樂當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感染力,從而促進學生自身音樂素養和內涵有效提升。在當前很多地方,一些學校由于經費不足并且音樂不屬于主要課程,導致學校對音樂投入的經費過少,音樂教室設備未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配備,甚至存在虛設音樂課的現象。音樂教學設備不到位,有的教室鋼琴壞了未能及時維修成了擺設,教師在對低年級音樂課教學過程中難以按照新課標保質保量地開展教學活動,學校特色音樂教學活動更是無從談起,不僅影響音樂教學質量,還影響音樂新課改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音樂是一門知識綜合性較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學科,音樂本身包含審美性、技能性和整體性,對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意義重大。在低年級音樂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學生的聽覺和動覺為基礎,并且學生能夠通過表演技能和聽覺技能展示出音樂的魅力。如果不能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按照自己的節奏教,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學,往往會出現“對牛彈琴”和“不知所云”的困惑。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應用“教學做合一”理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音樂的學習質量,同時也能夠促進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低年級音樂教學中主要涉及樂理和“雙基”的學習,還包含聲學、演唱和表演技巧。讓學生在參與音樂互動體驗中學到知識,進而使學生從整體上對音樂的內涵進行把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拿做來教,乃是真教;拿做來學,乃是真學。將教、學、做合為一體,理論與實踐相印證,才能使教與學共同進步。
低年級音樂教學也是一種藝術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音樂基礎知識、掌握了音樂基本技能,同時還將收獲音樂美的體驗。目前很多低年級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中的“綜合”理念沒有充分領會,音樂教學過于零亂和分散,不利于學生音樂知識的系統掌握。“教學做合一”強調以“做”為教學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不與做相聯系,就有可能會出現教師教“死書”,而學生讀“死書”的現象。正如陶行知所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通過開展民主教學,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創造和諧的音樂教學環境,能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解放學生的身心。同時,使教師能夠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規律,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因此,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深入應用“教學做合一”理念,符合當前低年級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
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融入“教學做合一”理念,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改變傳統以自己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陶行知認為教師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教師只會教書,通常指的是今天所說的教材;第二類是教學生,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角,能熟練教授知識給學生;而第三類是教學生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后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正是今天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可操作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陶行知說:“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把他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盡把天地間的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是機械地教給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否則不僅使學生沒有真正學習領會音樂知識,也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地拓展思維。教育的本質在于啟迪和喚醒,如果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會失去音樂本身的教學意義。此外,要鼓勵孩子們系統地欣賞和體驗音樂作品,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當中的審美和魅力,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鼓勵他們大膽發表出自己體驗音樂作品后的真實觀點。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積極為孩子們創造參與互動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做合一”理念,倡導學生要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優美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自然地受到美的感染,不斷提升學生的氣質。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善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小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活動探究,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美的感染,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音樂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例如:在《種子發芽啦》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種子,使學生能夠在表演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種子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歌詞,感受音樂當中的深刻意義。通過為學生創設優美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的角色扮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教”,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學”,“教”“學”在學生“做”的推動下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真正將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的教學方式。
陶行知認為好的教師,必須是一方面指導學生,另一方面做研究學問,并且教師在創新教法時必須聯系學生的學法,將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以及自身的學問聯系起來,一面教一面學。因此,一名稱職的音樂教師也需要一面教一面學。隨著社會及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等很多新思想、新科技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當中。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光學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積極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在教學《動物園》這一內容時,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搜集有關小動物的圖片或者視頻,并且在課上展示給學生。在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動物園》這首歌,充分活躍課堂氛圍,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物表演,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學會音樂的旋律。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充分學習音樂知識,不僅體現出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中所提倡的“做”,又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從實踐出發,營造師生和諧關系,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自我健康的成長,從而有利于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
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階段,音樂教師應把握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激發他們自身的潛能,使他們能夠健康全面地發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參與音樂演示、表演等互動環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以致用,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將演唱、演奏、藝術表演等每一項充分融入音樂實踐活動當中。踐行“教學做合一”,需要學“真知”,行“灼見”。音樂課堂教學不應當局限在課內,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當中組織一些課外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大自然當中進行音樂創造和音樂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真正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
總之,按照“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指引,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倡導“做上教、做上學”,有利于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